巧设数学“问题”情景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梁庄二小数学教研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就是有问题,而问题和兴趣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时紧扣教学重点,提出新颖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学生定会产生急于求解的心情,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那么,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们梁庄二小数学教研组继续聚焦新课标,明晰素养导向,开始尝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情景创设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问题情境童趣化
爱听故事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同时对于刚开始接触,一切都新奇有趣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具备有很强的好奇心、探索欲,教师应充分融合这两个特征,借助趣味性强的数学故事情境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打造互动性强、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舞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有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增强学习内驱力。
二、立足生活经验,让问题情境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在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中都提到了,“要联系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新课标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主题式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精于细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研究教材中触手可及的生活原型,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开展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之在理解数学的同时,也在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利用游戏活动,让问题情境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游戏就是最好的活动方式。
四、动手实验操作,让问题情境活动化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堂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去参与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得到主动地发展。
五、巧设悬念问题,让问题情境思维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发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追根问底,如果课堂上能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新知识、新方法适时激疑,让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应加强教学策略优化改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思维,实现素质能力全方面提升,为今后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内容编排在现行教材四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相关的的“内容要求”为“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提示”中指出:常见数量关系的教学要在了解四则运算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现实问题中的乘法模型可大体分为与个数有关(总价=单价×数量)和与物理量有关(路程=速度×时间)的两种形式,感悟模型中量纲的意义。应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认识速度并掌握速度的读写法。
2.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并能正确使用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感受“路程一定时,所用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
师:我们班跑得最快的是谁?谁知道当今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是谁?
师:播放2023年杭州亚运会男子100米比赛视频。
课件出示:2023年杭州亚运会男子100米比赛前三名成绩记录表。
2023年杭州亚运会男子100米比赛前三名成绩记录表
姓名 | 路程 | 时间 |
谢震业 | 100米 | 9.97秒 |
祖赫里 | 100米 | 10.13秒 |
塔夫蒂安 | 100米 | 10.14秒 |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这里的100米指的是他们跑的----路程
师:你能看出来谁跑得最快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看来路程相同的时候比时间,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
2.感受“时间一定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出示马老师和谢震业跑步比赛的情境图:
马老师PK谢震业成绩记录表
姓名 | 路程 | 时间 |
谢震业 | 100米 | 9.97秒 |
马老师 | 60米 | 9.97秒 |
师:我和谢震业同时冲向终点,我也用了9.63秒,我们俩谁跑得快?为什么还是谢震业快?
师:起点不同,就说明我们两个跑的什么不一样?(路程)
小结:这次马老师和谢震业跑步的时间虽然一样,但跑的路程却不相同。看来,时间相同的时候要比路程,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3.揭示课题
师:(同时出示2个表格)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我们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路程和时间)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程、时间和速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比较场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比较快慢必须知道路程和时间两个量。通过递进的方式,比较路程相同、时间不同的情况和时间相同、路程不同的情况。通过生活化情境和递进式比较,使学生初步的感知路程、时间及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使下面速度含义的引出更加自然。播放2023年杭州亚运会视频,我们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中,在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时,引入了我国运动健儿在亚运会中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国家荣誉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情境,不仅是大屏幕和主题情境图,也是实实在在的课前实践,更是学生真真实实的生活经验。优质的问题情境设计,立足于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经验基础,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设计出一种合适的教学任务或者教学活动,情境教育,开始之时从课外到课内,结束之时从课内到课外,激发学生兴趣与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任务不断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提升课堂中有效数学思维,从中体验真善美的教育。
转自:“内黄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