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践与探究
--梁庄二小数学教研组
基于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从改变学生的观念和行动入手,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好习惯为学习带来的益处,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习惯的使然下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处于刚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行为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梁庄二小数学教研组继续聚焦新课标,明晰素养导向,开始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定规矩,养习惯
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先举手,回答不乱抢,答问题声音响,别人讲认真听,争做守纪律的好学生”的儿歌。 下课需要等老师宣布才能下课,下课要遵守下课三部曲“收书推凳捡垃圾”,把物品归放到位才能下课,为下一节上课做好准备。定规矩,养习惯,能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创造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可以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变换角度来思考,并提出问题。
3.良好思维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4.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预习、阅读、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考查等。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指导,结合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反复训练、培养。
5.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一是要学会认真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学生刚入学,不懂如何倾听,教学时,我们可以示意发言的同学停一下:“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比比谁听的最认真”、“他的说法跟你是不是一样,欢迎发表不同的意见”、“刚才某某同学的想法真好,谁听明白了,能再说说吗?”;二是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以外,还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把自己的见解清楚地说出来让别人听,让别人评价并接受自己的主张。
6.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即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例如:由于书写马虎,看错自己所写的运算符号或数字,把“÷”当成“+”。书写是否工整规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将产生影响。学生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它是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逐渐养成的,只要我们天天抓、堂堂抓,一抓到底。同时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不仅要批改作业的正误,而且要给学生的书写加上鼓励性或指导性评语等。这样,长期坚持,严格要求就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7的乘法口诀》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起始课,在新课标要求下,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课堂行为习惯。在课堂上,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既是乘法口诀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8和9的乘法口诀及表内除法、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类比推理,自主探索编写7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形式记忆口诀,在多层次的练习中灵活应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
1.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乘法。
2.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7的乘法口决的含义。
3.通过学习7的乘法口决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3.教学过程
课前,老师要求: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先举手,回答不乱抢,答问题声音响,别人讲认真听。
(1)复习导入
师: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我们的古诗词是我们文化的瑰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一首五言诗,会的同学声音可以大一点。
生:齐读《悯农》
师:这首诗除去标题和作者,一共有多少个字?看谁能很快说出来?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一行有5个字,4行,4乘5等于20,一共有20个字。
师:听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要节约粮食。
师:再看这首诗--《望庐山瀑布》,你能立刻说出一共多少个字吗?相信同学们学了七的口诀就一定能立刻说出答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七的乘法口决。(板书课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需要达到以下目标。(出示目标)
(2)探究新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玉米粒)我们回顾我们看的七言诗,每一行有几个字?那大家能不能用玉米粒摆出1个7?小组合作,开始。
师:大家摆得可真好呀!那1个7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
生:1x7=7 7x1=7
师:你能编出它的乘法口诀吗?
生:一七得七
师:真是太厉害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摆出2个7,3个7,…7个7?同学们小组合作,摆出7个7,并完成任务单。
师:我看到同学们不仅摆出了7个7,还编出了它们的乘法口诀。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师:请大家自豪地读自己编制的口诀。找一找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根据规律进行记忆,开始吧。
生:背口诀
师:大家背得怎么样了?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对口令。男生背前半句,女生背后半句。
男生:一七 女生:得七
......
师:我们交换一下,女生背后半句,男生背前半句......
师:同学们表现真是太棒了!坐的也很端正,回答问题井然有序,孙大圣看大家学习这么认真,也想来向大家学习学习,大家欢迎吗?
用课件出示:孙悟空在炼丹炉中待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见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发言。
(3)闯关由游戏
师:接下来是我们的游戏闯关环节。
第一关:说一说
一共有多少个黑点?
第二关:连一连
第三关:判断对错
(4)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用课件出示七言诗《望庐山瀑布》
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很快算出这首诗一共有多少字吗?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课时同学们要遵守三部曲“收书推凳捡垃圾”,把物品归放到位才能下课,为下一节上课做好准备。也可以借助下课儿歌“下课常规儿歌:下课铃声响,心里不要慌;起立站端正,师生说“再见”;赶快做准备,书本摆放好;轻轻卡凳子,捡捡脏纸屑;洗手上厕所,再与伙伴玩;小声说说话,轻轻散散步;保护好眼睛,看看花草树。”
设计意图:课前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上好本节课的重要前提。课堂设计数玉米粒的环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阶段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老师死教、学生死学的学习方式,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学会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不断强化、巩固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深度,真正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合理搭配学习小组,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对学生富有创意的观点要积极评价、热情鼓励,以激励性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自主讨论、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在合作学习中,作为教师要明确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都有了获得成功的学习机会和交流空间,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在课堂结束时,采用“下课三部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教师要更新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地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培养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而且要长久坚持下去,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转自:“内黄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