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与实践
——梁庄二小数学组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
(二)课程标准要求:
《观察物体(一)》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能说出立体图形中某一个面对应的平面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这一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维度的变化、图形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中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从物体的总体结构和主要特征入手进行观察,抽象出相应的图形,实现三维物体和二维图形之间的转化,从而为继续研究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基础,并促进空间观念的不断发展。
“观察物体”在小学阶段分别安排在了三个学段进行学习。三个学段的要求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逐渐深入,循序渐进。具体编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四)单元整体分析:
《观察物体》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即数学书第68页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之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对本单元知识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六)单元课实施
《观察物体(一)》---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3.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
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难点:
理解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法指导:
谈话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
师:为什么故事中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
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各不相同。
师:是啊,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学校图片。
用课件出示一张学校门前图片。
师:这张图片一看就知道是一所学校,认真观察这张图片,请你猜想一下,拍摄者是站在学校的哪个位置拍的?
学生稍作思考后回答。
生:拍摄者应该是站在学校的前面拍的。
师:真聪明,回答正确。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想象力。)
2.观察教室图片。
用课件出示一张教室内部图片。
师:观察这幅图片,拍摄者是在教室里的哪个位置拍的?
同桌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拍摄者站在教室的后面,面向教室前面拍的。
师:同学们很棒!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拍摄者所在的位置,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观察熊猫玩具。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领同学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熊猫玩具。请牢记观察要求:
(1)在观察时保持安静,身体坐正。
(2)视线和熊猫齐平。
(3)在观察时,边观察边在心里想:自己坐在熊猫的哪一面,看到了熊猫的什么?
教师把熊猫玩具放到讲桌上。
师:现在老师把熊猫玩具放在讲桌上,请四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站在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
学生举手到前面来,按位置站好。
师: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熊猫的前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
生2:我看到了熊猫的后面,有黑尾巴,白色的背上有一圈黑色的毛。
生3:我看到了熊猫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
生4:我看到了熊猫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身子。
师:他们说的你能听明白吗?老师想知道,熊猫的左面和右面有没有明显的区别呀?
生: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熊猫的左面还是右面?
生:我们可以把熊猫的左耳上系一个蝴蝶结,这样在左面的同学就能看到蝴蝶结,而在右面的同学是看不到蝴蝶结的。
师:说得真棒!拿出你准备的玩具在小组里观察,看看你们的观察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观察,交流观察结果。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这幅图中的
分别是谁看到的吗?(用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
学生观察后,交流明确:
长头发的小女孩看到的是车头在右边的第三幅图;短头发的小女孩看到的是车头在左边的第一幅图;蓝色衣服的小男孩看到的是车头在前面的第四幅图;黄色衣服的小男孩看到的是车尾部的第二幅图。
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观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位置亲自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
三、课堂练习
1.请小朋友们把数学课本摆整齐,立着放在桌子上,仔细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想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听明白了吗?开始!
2.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4张照片,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拍的?(前、后、左、右)
3.一个茶壶的不同方向图,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4.开放题:教师出示一幢房子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4幅图,学生把方向和图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再次体验本节课的新知一一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巩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四、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观察的好孩子。大家能做到吗?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七)实践反思:
本节课通过分析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指导学生从多角度人手,观察玩具等物品,多角度观察物体的特点,初步构建相关数学知识框架。“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图形?”。在研究核心问题时,教师让学生从方向的角度讲述观察技巧,提炼大单元核心内容:(1) 观察角度,(2) 观察到的物品形状。教师让学生观察茶壶、汽车模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研究核心问题,分析观察角度对所见解决进阶问题,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才能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选用学生身边的东西,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教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让他们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转自:“内黄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