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童年雪趣--《雪地里的小画家》课例设计

2024/1/5 8:41:34  阅读:65 发布者:

童年雪趣——谁在以雪为纸把画作?

《雪地里的小画家》课例设计

梁庄二小 常晓敬

案例背景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互动是心与心的对流,情与情的交融,它可以融入诗的意境, 也可以披上童话的色彩。这也是一种教学的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充满了童真、童趣、童心,充满了多彩而神奇的想象,就象生活在童话中。儿童是需要童话的,童话会给儿童奇妙的精神养料。如果教学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世界,相信孩子们会非常非常的喜爱学习。儿童时期是最富有想象的时期,对一切头脑中都会出现许多新奇的想法,表现出来的只有孩子才具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中,如果我们把知识的教学与童话的魅力结合起来,相信我们的孩子不仅非常的喜爱学习,他们在识字、朗读、说话、写话以及各种综合能力培养上都能顺其自然,迎风而上。其实,很多儿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解,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的理解,就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童话。如果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能够引发孩子积极的想象力,能够营造一种童话的世界,让儿童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就是成功的教学,也是愉快的教学。

设计思想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融入吸引孩子的情景。通过“雪景图”“小动物图”,运用动动手的方法,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亢奋状态,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抓住语言表达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课堂中改编课文,并且在进行课文教学中进行了读说结合的训练,通过课文中四种小动物的不同脚印所留下的图案,运用替换的教学手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从而达到说话训练的效果。通过课文的学习,运用说话训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能够了解部分动物冬眠的习性。    

梁庄镇第二中心小学课时教学案例        

  

雪地里的小画家

学科领域

小学语文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人教版

第八单元

课型

新授

课程标准依据

实现学问性学问向体验性学问的重心转移:

新课程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教学实践,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强调通过图画、表演、想像、朗读等多种形式增加同学体验的频度,加深同学体验的深度。尤其要强调让同学通过“朗读”这种语文形式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同学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实现内容性学问向方法性学问的重心转移:

“新课程标”明显提升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志在让同学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看”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副画”;通过“查阅资料、争论”了解动物冬眠状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后面的结果当然要紧,但“朗读、观看、争论、查阅资料”等得出结果的方法和过程更是凸现在我们的教学视野之内。

实现学科性学问向综合性学问的重心转移:

新课程标准率先提议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体现为听说读写力量的整体进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本课的教学鼓舞同学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到大自然中观看,进行争论。       

教学内容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学问为一体的儿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课文以童真、有趣的语言,运用拟人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讲述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一群可爱的“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根据小动物们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的形状特征,也以好奇的疑问,引出学生对于“青蛙为什么没有出现在雪地里”的思考,了解青蛙冬眠的习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儿童诗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是儿童诗有别于成人诗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这首诗的程宏明是一个成人,但他仍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描写生活。

2、具有鲜亮的形象性。为了与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法相适应,这首诗就采纳应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方,依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印的外形特征,因此这篇课文非常符合《语文新课标》第四条教材编写建议:“选文要亲密联系同学的阅历世界和想像世界,

有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具有美丽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这是由两方面的要求打算的;一是儿童诗语言的表达需要,即它必需是诗的语言;二是儿童诗还担当着语言训练的任务,即它必需规范、得体。《雪地里的小画家》文质美丽,难易适度,适合同学学习。

学情分析        

通过在雪地中进行绘画创作,既满足了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需求,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幼儿在绘画创作中需要运用手眼协调能力和观察力,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幼儿还能培养合作和团队意识,学会分享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1、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韵文,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叙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同学一般比较喜爱读。

2、识字教学是低班级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大部分都是“高频字”,例如“啦、用、几、为、加”等字,同学在生活中可能都接触过,“认读障碍”不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肯定要防止“识字教学零起点”现象的发生,即预先假设全部同学都不熟悉这些字,要求全部同学统一经受老师设计的“识字步骤”。

3、在内容方面,由于低班级同学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同学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好像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因此老师应奇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加以启发引导。

学习目标和素养要求

1.通过雪地环境创设,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3.促进幼儿绘画技能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观察力。

                  

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初见雪中画        

活动1:读一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分句子个别读。

3.指导多音字“着”;

4.生重点齐读“小鸡画竹叶……几步就成一幅画”

5.师拍手范读

6.师生合作读“下雪啦……几步就成一幅画”。

活动 2:找一找,划一划

1.雪地里都来了哪些小画家?请你用“”在文中划出来。

2.说一说:雪地里分别来了哪些小画家?随文学习“群”,组词。

活动3:找一找,圈一圈

1.小画家们都画了些什么呢?请你用“O”在书中划出来。

2.说一说:小画家们都画了些什么?发挥想象,随文学习象形字“竹”。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描述他们在雪地中所看到的景象,激发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任务二:参与雪中画

活动1:摆一摆

请学生将作品和小画家一一对应,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摆?

活动2:猜一猜:

1、引导观察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掌形状。       

2、带着想象再读一读这四小句。

活动3:演一演

配乐带动作表演读

活动4:做一做

走到操场上,到雪地里也来个脚印画。(踏画)

活动5:我会写字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引出“用、几”两个生字。

1.观察两个生字的共同点和共同笔画。

2.新学笔画“横折弯钩”并书空。

3.师范写,生书写(强调坐姿、写字姿势)

4. 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猜测故事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画作内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学生亲身体验脚印画是如何画的。

任务三:创造雪中画

活动1:观察图,说说恐龙、山羊、猩猩、猫头鹰会在雪地上画下什么作品?并非全是脚印画,根据小动物自身特征作画。

活动2:根据举例的小动物作的图创编儿童诗。

活动3:带领学生了解青蛙冬眠的特点。还有谁也不能来参加?让他们来年春天再作画。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观察画作主题的不同,如动物、风景等,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并进行创作。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拼一拼,写一写。

zhú zi      bú yòng      jǐgè

                  

2.选字组词。

①树②加③走④群

参(  )羊(  )(  )洞(  )步

3.朗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睡着了(zhe zháo)参加(chān cān

看着呢(zhe zháo)一群(qún quén

2.填一填。

1)“牙”共(  )笔,第二笔是(  )。

2)“几”的第二笔的名称是(  )。

3)“月”加上一笔是(  ),给这个字组词:(  )。

3. 看图回忆课文,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在“”上。       

①小鸡②小鸭③小马④小狗

⑤梅花⑥月牙⑦枫叶⑧竹叶

我看见从雪地上走来,它的脚印像(  )。

我看见从雪地上走来,它的脚印像(  )。

我看见从雪地上走来,它的脚印像(  )。

我看见从雪地上走来,它的脚印像(  )。

4.选一选,填一填。

①群②只③幅

一()小鸭一()画一()小鸭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同桌互读、小组表演、小组讨论的环节,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成为儿歌中的角色,在合作中学习。了解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玩耍的喜悦心情。并且遇到学生持有不同看法的情况,教师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更为直观地发现“画”的秘密。

语文学习不仅在语文课堂上、在语文书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用课文中相同句式去寻找冬眠动物,这一环节十分有创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模仿中进步,又帮助学生区分冬眠动物与非冬眠动物。这篇课文是将科普知识与课文内容结合,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过于生硬、死板地去讲解科学知识是毫无效果的,孩子们并不理解。教师采用学生自主质疑的方式,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中自主解决科学知识的理解,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教师要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和专业修养,善于引导。案例中教师根据低段学生童真、活泼的特点,设计了一个采访环节,让孩子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在一问一答中,发现问题:“为什么小动物只能画一种画”。教师的引领看似简单,实则引导孩子思考。这样,学生的交流劲头更足了,思维也更活跃了。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寻找明显信息的能力。这一板块,紧紧围绕课后思考题“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借助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使学生对不同动物有不同形状的脚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互相倾听的基础上,教师采用观察汉字演变图、

记字法、比较法、猜字谜、联系生活、利用课间操演一演等多种方式进行识字教学,在学生了解字理的同时,又与生活接轨,培养了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表演、朗读等形式,感悟小动物们雪地作画的快乐心情,体会到了课文的趣味和意境。

 

转自:“内黄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