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同心共研,引领成长——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开展落实新课标聚焦“统计与概率”主题学习活动
2024/1/4 16:37:35 阅读:89 发布者:
同心共研
行思共进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逐渐深化和改革,其中“统计与概率”大单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践行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11月8日,滨州市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大单元教学观摩暨基地学校教研第三期展示活动如期举行。本次展示单元为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数学组教师参与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们全程参与研讨,认真听课,详细记录。
第一节课是由滨州学院附属小学的赵媛美老师执教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本节课通过解决生活问题“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引导学生经历了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课中根据已有数据的分析让孩子推测同类数据的情况,让孩子充分感悟数据的意义,培养孩子的数据意识。
第二节课由滨城区实验小学刘丛丛老师执教《条形统计图》信息窗1一课。本节课依然从解决生活问题“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怎么样”入手,引导孩子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用数据解决真实问题。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方法的对比呈现,以及不同类型的条形统计图的应用让孩子感受不同情境下选择快捷、准确的整理数据方法最可靠。
第三节课由滨城区逸夫小学的张俊珍老师执教《条形统计图》信息窗2一课。本节课是第二节课的深化与延伸。在解决“全年级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怎么样?”的问题中,孩子们感受到用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局限性,提出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思考,重点学习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对“1格表示几个单位合适?”的不同思考以及实践,让孩子再次体会快捷准确的整理方法的必要性。
最后,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谷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首先对比三节课,找到了共同点:三节课都是去解决真实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真正的用数据“说话”,让孩子感受不同情境下不同的数据收集整理方法的快捷性,利用已知数据分析推测未知同类数据情形,感受数据的意义,提高用数据的意识。同时,谷老师还就三节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何在思考的地方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如何凸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谷老师鼓励广大教师们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转自:“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