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磨课,需经历三重境界——五上阅读与鉴赏校本研究课教学反思

2024/1/4 10:27:32  阅读:87 发布者: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1月至今,打磨校本研究课整整一个月,虽过程曲折,但终究左右采获,内心充盈。我想,磨课也需经历这三重境界,我将这三重境界概括为“深思”“苦索”“顿悟”。

一、第一重境界:深思

所谓深思,便是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排除干扰,深入思考,逐步明确目标和方向。因此,磨课之始,需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只有认真思索教学起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才能登高望远。

1.思教学起点

五上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这不仅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也是我第一次教说明文,所以定位教学起点,明确从哪里教,教什么,是首要之事。

依据语文要素,本单元要求学生能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能够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基于此,我将教学起点定位于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方法,感受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从《太阳》的第一课时起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学习生字词——梳理文章结构——批注说明方法——总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待学生对说明文形成一定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方法的好处。总体上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表达。随后每一次试讲前,师傅都问我新的教学起点在哪里,引发我对学情的持续关注。

2.思教学内容

“阅读与鉴赏”作为校本课程,其本身就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实践。这一课程定位要求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仍要立足国家课程、立足教材。因此,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课外说明文,既要落实巩固教材中的单元语文要素,又要起到拓展和鉴赏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便成为重中之重,也是我在备课时遇到的最大困难。

起初束手束脚,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寻找说明方法,感受好处上面,为学生拓展的文章也都是尽可能包含多种说明方法的。但是,在试讲过程中,我发现提及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学生只会机械套用“准确清楚”“从抽象到具体”“从陌生到熟悉”“生动形象”这些表达,远远达不到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和鉴赏。

后来,师傅带我逐渐放开手脚,除关注说明方法外,将视野延伸到习作要素,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主要特点、关注语言风格、关注文章结构以及关注说明性文章准确严谨的表达。通过查找、阅读大量的说明文,我们筛选出几篇结构清晰、易于理解、趣味性强的文章。几次试课,又几经更改,最终确定使用《动物的疑心病》和《北极燕鸥》这两篇文章。

3.思教学过程

跟岗学习这一年来,我发现师傅特别注重学法指导,长期的学法指导,使师傅班上的孩子拥有卓越的思维和不俗的表达能力。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学法指导。学着引导学生将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借助关键词句、列提纲、分段叙述等方法,迁移运用到说明文的学习中,真正找到学习的起点,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学情。

除此之外,磨课过程中的磕磕绊绊让我更加重视教育规律,全视域关注学习过程。无论是环节设置、课堂节奏、教学语言、板书设计还是课件字体,都应该立足学生的视角,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高年级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依然是教学重点,不能在学生对字词掌握不扎实的情况下就听写、默写。也不能在学生分不清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时,就直接让学生批注说明方法……

同时,对学生书写姿势和站姿的提醒,对加工处理信息、学会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的提醒,对规范话语体系的训练……都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地帮助学生从一点一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第二重境界:苦索

所谓苦索,不只是要有追寻理想的热情和勇气,还要有锲而不舍的坚韧和执着。因此,磨课之路,需坚韧不拔,埋头苦干,发现问题后,还要不断探索前进。

1.为什么我的眼里没有学生

回想起初次上课的场景,站在讲台上自顾自地背稿,听不见学生的表达,看不见学生的反应,简直是一场拙劣的个人演出,至今都清楚记得第一次下讲台后的崩溃与无助。不明白为什么在纸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真正上起课来却如此差强人意。

师傅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眼里没有学生”。从那之后,我就立志要做一个眼里有学生的老师。可到底怎样才能看得见学生?怎样才能听得见学生的表达呢?我想,对课堂进行充分预设是法宝。作为新手教师,在课堂上不够从容,除欠缺经验外,更多就是因为对课堂预设不充分不到位,导致不能从容应对课堂的生成,只会机械推行纸面的教学流程。而预设,是建立在对学情、对教学内容足够熟悉的基础上。

“你一定要在脑子里把上课的情景多想象几遍”“你想想如果你是学生,会怎么样?”师傅的这些话每天都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也在不断提醒着我——眼里要有学生。所以,这一次磨课,我秉持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观摩名师课例,仔细查阅教参,广泛搜集资料……将有关说明文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预设问题环节的处理和教学评价语,标记有疑问的地方,在教研时请教同组的老师,在放学后及时请教师傅。

在试教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学习效果与理想存在偏差,我就立刻调整教法或内容,再重新预设。后来几次试课,我的课堂上也逐渐出现了师生良性互动的场景。虽然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但精心备课、充分预设让我在面对课堂、面对学生时更加从容坦荡,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做眼里有学生的老师。

2.如何把握课堂节奏

前两次试课,我察觉到课堂节奏的拖沓和不自控,这让我很苦恼。课堂节奏失调,不仅体现在课程容量和时间的匹配上,更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究其原因,一是教学内容不清楚,二是环节划分不清楚,三是中间点拨不清楚,四是最后总结不到位。

比如,回顾课内知识的环节太长,导致学生在阅读交流课外说明文时,时间总是不够用,前半节过于缓慢,后半节又紧赶慢赶,慌慌张张不知所云。而且,在讲课的过程中,因节奏拖沓,我很容易被学生带着走,不知道怎么紧扣学习任务来引导和点拨,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师傅指导我,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节奏,各个环节的要求,要直击目标,精准预设,要给学生讲清楚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习。另外,该压缩的内容一定要压缩,根据需要把控时间。比如,回顾环节要简洁清晰,直击本节课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在精炼教学语言、厘清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我将各个环节的时间预设精确到分钟,更是借助计时器来提示时间。例如,在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这两个环节,各设置了5分钟计时器,时间一到立刻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教学效率。

3.怎样把课讲清楚

语言表达一直是我的短板,因声音没有起伏,表达没有重点,语言不够精到,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总是起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每次听评课,师傅都指出这是我最突出的问题。

起初,我总觉得是因为自身教学经验不足,时间长了,自然就学会表达了。但就在上周评课,师傅说:“你长期的语言风格会影响到学生的表达,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学习效果。”就连周六的工作室活动,师傅还在用没有波动的心电图来形容我的语言表达,这让我着实惶恐不安,也引起了我的十足重视。我想,我必须要彻底改变,我必须要把话说明白,把课讲清楚。

我开始苦索,怎样把课讲清楚?怎样通过声音的变化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怎样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之中?师傅指导我,在备课时就要反复琢磨每句话传导的意思,要从听者的角度,把想表达的话表达清楚,把该强调的内容强调到位。

于是,在周六周日,我反复听录音,模仿着师傅讲课的语气,在教学设计上细致地画出每句话的重音和停顿。再回到教室里,看着空座位,对着玻璃上的影子,观察着自己的教态,想象着坐满学生的场景,预设着学生的回应,一遍遍地熟悉教学内容、精炼语言、练习有快有慢有重点的表达。有幸,在多功能厅展示课程,讲得比较清楚。我想,我再次找对方向了。

三、第三重境界:顿悟

所谓顿悟,是需要经过长久的苦索,终有所悟,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因此,磨课之道,在于不忘初心,能够在经历多次曲折和锻炼后,拥有新的飞跃。

1.把课程视作灵活的知识库

起初,我备课的目光十分狭隘,只知道盯紧固定的教学内容,而不知发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长点,导致我的课堂总是如鲠在喉,毫不出彩。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与修改,我逐渐将自己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我教学生“把事物说明白”,可是要弄清楚、说明白事物,不就是得包罗说明文整个知识体系吗?知识本身就是灵活的,而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就更应该成为灵活的知识库。整节课就不该是被框定的,而应该是灵活的。

于是,紧扣教材单元要素“怎样把事物说明白”这一学习目标,指向单元习作要素,把本节课的学习,作为说明文单元学习的拓展和有益补充。我从说明方法、文章结构、主要特点这三个方面出发,允许学生说出一切答案,允许学生找到任何一个突破口。我只需铭记:无论从何处出发,都不要忘了来时的路(学习目标),殊途终能同归。

当然,开放的课堂并不是意味着任由学生天马行空,随意表达。这就体现了教师课前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在每一节课前,都要找到新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学习与表达的梯子。从单个学生的表达,到小组合作的分工,再到课堂交流的展示,师傅都耐心给予我指导和示范。最终的效果不仅在这节课中显现,也让我受益终身。

2.把学生当成平等的对话者

一节劳动课,我从3班请来了五位织围巾小能手,短短时间内便教会了我们班绝大多数的孩子,这让我感受到了“小先生”身上的“大能量”,也让我重新正视学生,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话者。

在一次评课交流后,我确定了以呈现结构图的方式来回顾教材内容,表达的主体由我让位于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结构图,带着同学们回顾教材内容。这种处理方式简洁高效、生动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回顾环节的教学效率,也为鉴赏交流环节提供了表达的支架。

在全班交流课外说明文的环节,我从最开始的一个人说→全班听→听完再补充,调整为一个人说→全班边听边补充,增加了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让机械的课堂灵动起来。

总体上,这次磨课,我从最开始的攥紧拳头,到逐渐放手,再到以拥抱的姿态接纳学生。我虽是老师,但也在自己的课堂中,真实看见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听见了“小先生”的精彩表达。原来,他们的目光那么敏锐,他们的语言那么有趣,他们的组织能力那么强……我不再把自己放置端肃的“神坛”,不再始终保持紧绷的状态,纵情课堂的感觉前所未有,我甘之如饴并乐在其中。

我想,勇敢向前走吧!大道至简的名师是我的引路人,可爱的孩子们是我的好伙伴,空荡的教室是我的练习场,透亮的窗户是我的正己镜。在跌跌撞撞中前行,那要追寻的结果其实已在来时的路上。再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傅简介:

李艳平,正高级教师,中原名师,特级教师,许昌实验小学副校长,同时,从事五(3)班语文教学工作。

作者简介:

李晓丹,硕士学历,本硕就读小学教育专业,202211月入职,从事五(6)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教育格言:用真情教书,用真心育人。

转自:“许昌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