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目前人类已经步入异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时代。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问题都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只有一个固定的正确答案,而是需要通过 合作与创新不断应对越发复杂多变的情境的挑战。在这样的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如何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及相对机械的教学方式向更加关注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素养培育等的转变?那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各学科的学习不断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有利于未来持续发展的、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中跨学科学习 (Interdisciplinary)可以作为有效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学科间、知识间以及学习和生活间的统整和聚合。笔者尝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在此与同行分享。
二
概念界定
(一) 主题
主题是指为语言学习提供的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涉及“生活与学习”和“做人与做事”两个主题群,人与社会涉及“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 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和“科学与技术”四个主题群,人与自然涉及“自然生 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和“宇宙探索”四 个主题群;所有主题语境都应包含中外文化的 范畴(教育部,2020)。英语学科中的主题就像跨学科学习活动中需要提出的大概念(big idea)一样,这个主题或大概念既要能体现英语学科的特点,又可以利用主题或大概念这个桥梁找到联系,形成和其他学科的“对话”。比如,英语、历史、语文学科中都有关于中外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主题,我们就能提取出大概念“节日与文化”。再比如,英语、地理、科学学科都有关于环保的主题,我们就可以提取出大概念“环境与生态”等。
(二) 主题式跨学科学习
主题式跨学科学习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既以学科为依托,但又超出单学科的视野,关注的是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跨学科旨在推动新认知、新产品的出现,鼓励在跨学科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方兆玉,2020)。英语学科中的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是指以主题为线索,发散性梳理各学科知识,打破各学科壁垒,聚拢性关联各学科内涵与外延,聚焦主题、确立主题,在该主题下进行学习与探究,实现英语跨学科学习,发挥英语教与学的最大效能,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赋予英语学习真正的价值。
认识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先要认识到学习活动的作用。学习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为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必要的基础(梅德明,2019)。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先要找到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联结点并利用探究任务、活动去打开它们之间的贯通点。其中的关键要素是驱动性问题(driving question) 和任务群或任务串(performance tasks)的设计(方兆玉,2020)。
通过问题的驱动,使教师思考:学生学习后能做什么?他们是否能用英语做事?能干什么事?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如何帮助学生把静止的、惰性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的、活性的应用;另外,也要意识到世界上的真实问题都是复杂的,不是某一个学科可以解决的。如果教师鼓励学生从跨学科角度考虑复杂问题,尝试主题式的跨学科学习,挖掘对新领域的内在兴趣,对某一生活主题去探索和实践,也许学生得到的就不是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和思维判断,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是进行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意义,也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
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
(一) 确立主题
教师应避免从知识层面开展跨学科的横向联系,要强调知识、思想、方法的融合,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强调主题下的学习和迁移应用。从学科及主题出发,寻找与其他学科相关的主题,巩固语言知识、深化对主题的认识,探究主题的内涵与外延,建立主题间的联系,使学生主动获取、乐于交流分享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比如,在大主题“人与社会”下有一系列子主题,如历史与社会、文学艺术、大众传媒、娱乐与运动、公共场所、社会交往、工作与就业、城市与国家、社会服务、安全与急救、变化与发展、名人、文化与习俗、个人信息、兴趣爱好、社会关系、学生生活、假日与节日、旅游等。教师可以从英语学科入手寻找到与其他学科相关的主题,找到其研究的价值,从而确立开展基于同一主题下的跨学科学习。如以主题“我眼中的节日与文化”为例,可以通过问题导向帮助确立此主题:(1)节日与文化是否可以找到与课程标准相对应的链接点? (2)节日与文化是否来源于本学科教学内容,其他学科是否也能找到相关的主题及内容? (3)如果确定此主题,是否能和学生生活建立联系?(4)如果研究此主题,对于学生是否有一定的挑战性?(5)研究此主题,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
(二) 寻找学科链接点
在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时,教师要预先考虑相关学科中的关联点,寻找共同点、挖掘支撑点,从而建立学科联系,努力实现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比如,在英语教材中有关于节日的主题,教师可以就此主题发散思考以下问题:
1. 有哪些学科与此话题知识有关联?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试用本)有关节日主题的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先厘清话题内容,再通过与语文、历史、化学、道德与法治、艺术、信息技术等科目老师的头脑风暴,发散性梳理各学科知识,了解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2. 主题和各学科间的关联在哪里?
根据英语主题,教师要分析出有哪几门学科与此话题链接并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尝试打破各学科壁垒,聚拢性关联各学科知识,提取最能高度融合各学科的知识,找到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便于学生进行不同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进而丰富学科知识,拓宽学习视野。以“节日与文化”为例,语文、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中外节日表,思考诸如节日和文化的关系,传统节日中孕育着怎样的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等问题;在艺术学科中可以鼓励学生用音乐或绘画演绎和描绘出眼中的节日;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可让学生利用技术帮助与国外学生建立联系,通过交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让他们了解中国,同时也了解国外的节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利用技术辅助展示学习成果,如图1所示。
图1 主题下聚拢性关联各学科内容
3. 设计哪些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
以“节日与文化”主题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已学过 的有关节日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教材中端午节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研究的兴趣 (英语学科入手),并了解节日的历史和渊源,从而体味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精深(链接历史、道德与法治及语文学科)。然后,可以通过和国外同龄孩子建立e-pal 关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施各种实践活动,如画出眼中的节日、制作电脑小报、制作演示文稿、制作与节日有关的手工作品、制作电 子文化小册子、通过e-mail交流、进行“网络接 力通讯”等,使中西方学生增强对节日的了解并拓展相关知识,引发对不同文化的思考(链接信息技术、艺术及语文学科)。在实施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和明确预期成果,并向他们提供支持材料和评价工具来指导其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支持材料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然后以演示文稿、电子小报、讨论会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教师在思考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时可以依托问题导向的思考路径,具体问题可以指向跨学科活动的主题、活动价值、活动内容、活动安排、活动成果、活动评价等。
如:(1)该跨学科活动的主题是什么?(2)该主题式跨学科活动的活动价值何在?(3)该主题式活动是由哪些任务群(串)构成?(4) 该活动体现了哪些学科的整合?(5)该活动的具体任务是什么?(6)该活动能带给学生什么“学习过程”和“学习经历”?(7)该活动实施中能留下什么资源和成果?(8)可以用什么方式评价该活动?这些问题可帮助理清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的流程及实施过程中的关注点。
(三) 借助全空间环境
这里的全空间环境是指教室空间、社会空间和虚拟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各个学习环境 的不同功能,丰富学生跨学科的体验。如教室空间是课堂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是指人文与自然场所,如社区、图书馆、公园、动物园等;虚拟空间是由信息技术创建或模拟的数字化虚拟教学环境。这些环境共同构成教学环境的全空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动态选择全空间中的某种学习环境。活动的开展不要限于某一单一环境之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选择,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 注重学程与评价
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体现活动的多样性,如动手操作类、编剧表演类、调查研究类等。设计过程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特别要关注学科知识整合,确保活动方案的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并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讨论、完成任务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行为表现和学科素养的养成,如英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所用策略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及在团队中合作交流的成效。此外,教师还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各种表现。
四
实践案例
以下以“我们眼中的节日与文化”为例,具体展示如何开展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
主题:我们眼中的节日与文化
(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相关中西方节日词汇的学习,了解中西方节日信息,全面探究中外节日的相关 知识。
2. 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有关节日的 更多背景知识;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电脑小报;制作与节日有关的手工作品。
3. 能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与国外同龄孩子建立e-pal关系、制作电子文化小册子、制作电子小报、用e-mail交 流、“网络接力通讯”等,了解不同国家的孩子对各自节日的理解,从而加深理解中西方节日中蕴含着的文化差异。
4. 通过相互展示和观摩,体验和探寻节日中蕴藏着的不同的文化气息,促进合作和相 互评价的能力。
(二) 具体步骤
1. 初步了解中西方的节日
(1)教师利用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并提出基本问题:“中西方节日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以头脑风暴等形式进行热身讨论。
(2)学生自由分组(4-5人一组),根据历 史、语文学科中所学到的节日的内容,并根据教师提供的中西方节日词汇表,建立研究小组;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网址、词典等,为这些节日及词汇表寻找完整的、易理解的英文注释。
(3)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小组喜欢的节日,根据教师提出的绘制节日图要求,为所 选节日画一幅图。
(4)每个小组把自己小组制作的“中西方节日表及词汇表”与“节日图”贴在教室中,供其他小组学习。
2. 准备“中西方节日研究项目”方案
(1)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与法国某校教师的通信内容,该通信内容表明了双方教师愿 意参加“中西方节日研究”的意愿。
(2)教师向学生提供“中西方节日研究项目方案框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项目研究方案目标和计划,利用词典等工具,尝试使用英文丰富该框架,特别是完成其中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时间表。
(3)教师点评学生在丰富项目方案时的英文表述,并在全班范围内确定该“中西方节日研究项目方案”。确定的研究内容包括:你最喜欢的节日,节日的起源,节日的庆贺,节日告诉我们什么等。
3. 中外学生启动实施“中西方节日研究项目方案”
(1)根据“中西方节日研究项目方案”中的时间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撰写“邀请函”;在邀请函中不但需要自我介绍,还要向对方介绍这个研究项目。
(2)每个小组将“邀请函”通过e-mail的形式发给法国教师,并在法国教师的协助下,与法国学生建立合作小组。
(3)通过 e-mail 接收法国学生的自我介绍,确立电子通信方式,正式开始该研究项目。
4. 双方学生按照进度时间表,开始第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
(1)针对“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人们是如何庆祝的?”“国外有哪些传统节日,人们是如何庆祝的?”这两个问题,中国学生选择一个国外的节日进行研究,并制作电子小报;国外学生选择一个中国的节日进行研究,制作电子小报,并利用“电子小报评价量规”来评价自己的工作。教师可以提供电子小报范例。
(2)在约定的时间内,中外学生通过e- mail互相传递电子小报。
(3)中外教师分别组织本班学生浏览这些电子小报,并帮助学生利用“你对国外学生的介绍有哪些问题”的提示表来明晰自己不明确的或者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4)全班汇总这些问题,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筛选问题,使问题总量不超过6个。
(5)双方通过e-mail交流,讨论回答国外学生的问题列表,并通过e-mail回复。
5. 双方学生按照时间进度表,完成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
(1)教师出示有关感恩节制作感恩树的手工作品的范例,鼓励学生制作自己所选节日 的手工作品、演示文稿或文化小册子。
(2)要求中国学生把演示文稿分组在全班进行演示。教师提供演示文稿评价量规,让 学生进行互评。
(3)要求中外学生在约定的时间里互通e-mail, 分享制作过程和制作成品,并及时就对 方的作品给出评价。
6. 双方学生按照时间进度表,完成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
(1)中外学生根据“中国和西方的节日有什么异同?你觉得原因在哪里?节日对你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以小组形式分别写一篇大约60-80字的短文。教师给出短文评价量规与短文范例。
(2)双方互通e-mail,传递短文,并根据对方的e-mail给出回复。
(3)中国学生讨论问题:“中西方节日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根据在与国外学生进行自我介绍、通信、评价以及浏览电子作品过程中的感受,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7. 反思
(1)每个小组重新浏览本小组在项目最开始所制作的中西方节日表、词汇表及节日 图。如有必要,进行修改。
(2)用自己的话(英文)阐述“我们眼中的节日与文化”,解释节日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根据反思列表,谈谈自己在此项目中的收获与感想。
8. 拓展
对于在项目中沟通良好的小组,建立“网络接力通讯”(round robins),针对话题“我们眼中的中国节日与文化”或“我们眼中的西方节日与文化”互传电邮,建立较为长久的e-pal关系,进一步研究和交流。
五
成效与反思
实施英语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它以“大概念”引领,通过英语学科与其他不同学科的链接,鼓励学生从跨学科角度考虑复杂问题,挖掘学生对新领域的内在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其次,它通过“大活动”实施,鼓励开展以“大概念”为 中心的跨学科整体性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面对真实的场景,去观察、感受环境的周围信息。提出各种真实性、跨学科性的问题,从多角度发散性地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鼓励学生从学科现有的知识体系中走出去,再回到现实 世界中,寻求到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自己去领悟、思考、判断、分析,真正能体验到跨学科的学习经历。
但是,在设计与实施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时,也需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主题式跨学科活动并不是追求时髦。每节课中教师都要追求以跨学科为目标的设计,要明确跨学科不是简单的拼学科,跨学科是需要把各学科糅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味道”。检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是否获得了可迁移的知识和能力。
在设计和实施主题式跨学科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反思。教师要从关注教的逻 辑转变成关注学的逻辑,要关注如何用真问题,帮助学生产生新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科的思维方式,研究解决综合性的问题。特别是,教师要意识到跨学科学习是需要在动态发展中形成新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方兆玉 “跨学科学习:Why,What,How”, 《上海教育》2020年第32期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3.梅德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 师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来源丨《初中英语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思考》文献,来自《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丨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王 瑛
转自:“明师俱乐部”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