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研究】研“大单元教学”,育“核心素养”
2023/12/26 15:01:55 阅读:121 发布者:
研“大单元教学”
育“核心素养”
《测量》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就是通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体一单元一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习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安东教育集团自成立起就着手探索数学新课标提出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结合数学学科相关内容,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数学学科跨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二、三年级教师对《测量》进行了跨年级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测量》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量感。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量感”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课标指出: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积累,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将测量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学期和第二学段,学生还要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这是学习测量的第三、第四阶段……
二、三年级教师通过研究课标、钻研教材,制定了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计划。
二年级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比一比、估一估、测一测,让学生实际体会1米是两只手臂展开的距离,1厘米是食指的指甲盖的宽度,建立对米和厘米的实际感知,学会了利用身体对身边物体长度判断。认识了两种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测量较长物体的时候,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时候,用厘米做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师通过合理布置任务,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测量的实际操作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有的物体的长度不到1厘米;尺子上的刻度还有一个比米短,比厘米长的刻度;量“小路的长短”的时候,用米尺得量很多次。这些问题为学生三年级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年级老师就二年级学生产生的问题导入,展开了课堂研究,带领学生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并把课堂带到操场,让学生充分体会1千米有多长,对1千米的长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年数学教师采用单位进率五指山,帮助学生系统的快速记忆并掌握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换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师通课后让学生测量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物体的边,不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也让学生对相同形状的物体有大有小,为学生学习“面积和面积的认识”做了铺垫。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通过系统的学科教学,通过一课时一课时、一单元一单元的教学,唤醒学生的思维,用所学的知识去提升自己,逐渐积累的过程。
随着大单元教学教研活动的持续推进,教师们表示能更加理解“大单元教学”的本质,并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的专业水平日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稳步发展,这将共同促进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转自:“安阳市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