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青岛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师阅读素养提升系列培训活动学习心得(一)

2023/12/26 9:04:46  阅读:109 发布者:

青岛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师阅读素养提升系列培训活动学习心得(一)

参加“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研讨暨初中语文教师阅读素养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凤台中学  张玉静

今天非常荣幸参加青岛语文培训活动,一天的培训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听了周潇老师的讲座,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周老师讲到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以前我总以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本体性知识,现在我认为自己的理解太片面了。pck包括学科本体性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条件性知识,它是老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指导性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师。

今天我感触最深的是周老师讲到的语文老师专业能力,其中一项要具备文本解读能力,周老师列举了大量的课文,很多理论刷新了我的认知。第一,还原场域。尽量在作者写文章的背景下感悟作者的心境。第二,善于文体。我们教授一篇课文首先要把文章的文体弄明白,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例如莫怀戚的《散步》,很多老师都在分析人物形象,周老师提到这是一篇散文,散文就要分析它的语言,而不是人物形象;《黄山奇松》是一篇说明文,重点讲授的是说明方法。第三,驾驭文脉。周老师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苏轼为什么夜游?跟谁一起夜游?去哪里夜游?什么感受?这样层层剥开文章,让作者的心境跃然纸上。对于咏物抒情的文章,文脉则是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例如《白杨礼赞》写白杨树,描述白杨树,其实最后在赞扬拥有白杨树一样精神的人。第四,无疑生疑。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在司空见惯处找切入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周老师讲《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隔一段距离就做标记,为什么会找不到桃花源呢?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桃花这一意象呢?这些地方都我们值得研究。只有这样,一篇文章才能彻底的理解,交给学生自然也得心应手。第五,披文入情。读文章时,要抓住文章的意象,从意象的背后挖掘深层意义。例如《台阶》,我家的台阶是父亲背回来的,这里“台阶”是父亲吃苦耐劳的象征;父亲因为背台阶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这里又体现出父亲是穷苦的;写我和父亲在台阶上的事,台阶又是家庭和睦的象征;父亲嫌台阶太低,是在追求社会地位;我家台阶高了,可是父亲老了,身体也垮了。剖析“台阶”这一意象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第六,咬文嚼字。周老师提到咬文嚼字是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养。《游山西村》“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中柳暗因为柳树茂密,花明因为花鲜艳,柳暗花明就比柳绿花红文雅多了。第七,文本联读。周老师以史铁生《合欢树》中的母亲漂亮、多才,而《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却是另外一种形象,为什么呢?值得我们思考。多文本联读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把握。文本解读能力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当老师对文章有了研究,有了感悟,教给学生的必然会更深刻。

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人,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周老师说,以往我们的教学是线性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已经满足不了现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了,由此产生了多种教学结构,如变序教学法、板块式教学法、台阶式教学法、复沓式教学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把它们渗透到课堂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在不断变化,老师更有必要不断地汲取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代、学生一起向前进步。

周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人印象深刻。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的教学能力还太薄弱,教学方法也有些匮乏,需要多学习新的理念。下一步,我将持之以恒加强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把教材当做跳板,阅读教材,研究教材,生成教材。相信在教学这条路上,唯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无愧“人师”二字。

名家指引,一路生花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研讨暨初中语文阅读素养培训活动心得

胶州市云溪中学 姜婷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周教授温柔坚定的话语触动着在场每一位教师的心。正如邹老师所言,这正是最朴质、最充实、最适合老师实践的一场教研活动。而作为在场的一位年轻教师,我无比荣幸。在周教授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磅礴力量,在这场干货满满的讲座中,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一、文本解读,不可懈怠

教师的文本解读决定了课堂的模样。周教授详结合《渔家傲》《紫藤萝瀑布》《阿长与山海经》等经典课例,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文本细读的多种方法,如“错位”“还原”“比较”等,深入浅出,韵味无穷。周教授带着我们在语言文字的世界细细品,慢慢悟,一字之差,千差万别,“语文”就在于此。如果教师没有仔细揣摩文章,可能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更多的是设计“昏昏”,授课“昭昭”。因此,锤炼文本解读的基本功,是语文教师不可懈怠的必修课,而文本解读带来的教学自信并不仅在于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的与众不同,更在于用智慧和生命点亮学生言语思维和学习热情的欢欣。

二、教语文不是教课文

“教语文不是教课文”“要有语文味儿”,这是周教授反复强调的观点。什么是“语文味儿”?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不仅仅属于自己,他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也不是“表决心”的展示,而是要以语文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对话,为孩子引路、照明,不是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在自然的交流与表达中水到渠成地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实现人文精神的“固本厚根”,这才是语文真正的人文性之所在,也是语文课堂真正的语文味儿。

三、书香幽幽,涵养师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王荣生《国民语文能力构成研究》......周教授推荐的书单涵盖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等多个层面,为教师的成长铺就书香大道。认真品读,把读书过程作为备课过程,把书中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努力从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卓越的语文教师。教师因读书铸就的教书灵魂,便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道德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学有所思,行之所向。周教授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必以勤学勤思、日日自新悉心培育,用心做教师,用爱做教育,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

深化阅读理念 提升能力素养

——莱西初中语文团队培训体会

暑气未消,秋风乍起。915日,伴随着新学期到来,在市教科研邹欣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莱西市初中语文教师团队有幸和青岛其他区市的教师一起参加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研讨暨初中语文教师阅读素养培训活动”,聆听了青岛大学文学院周潇教授带来的满满干货的教学指导。这次培训,让我们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使我们的教育观更加明朗,更为我们的业务提升打开了一扇窗户。

在新课标的学习使用中,我们总是遇到种种困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该怎样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到底该读哪些书?语文课该怎样去上?怎样才能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素养?专家周教授今天就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专家引领,如暗室逢灯。周教授首先从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概念、结构讲起,让我们了解到作为语文教师应具有的专业能力。接着带领大家学习了文本细读的方法的七大方法:还原场域—知识面、基于文体、驾驭文脉—逻辑、无疑生疑、立足文本—语感、咬文嚼字、文本关联—阅读面。周老师结合具体课例的分析讲解,犹如醍醐灌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切合的教学目标、合宜的教学内容、精准的教材解读,才算上好一节课。周教授为我们推荐的书目,更是让我如获至宝,找到了提升自己能力素养的方法。

俗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周教授在培训中的一句话,更是让我们大家记忆深刻:教语文不是教课文。原来是我们一直看的太短,盯的只是自己现教学段的一点知识,我们还是被以往的教学思维所限制。

培训过后,我们又做了不少功课。我们把周老师讲到的相关文章如《散步》、《济南的冬天》、《背影》重新阅读,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新的高度。教师的静心读书,是最自然、最内在的学习方式,他会无声地润泽学生,悄悄地强健自己。

通过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将努力做到:

一、研课标  明方向

依托《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了解到,平时一定要多研读教材,了解一个语文要素在各个学段的不同要求。学习目标的确定要依托教材体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梳理:一是语文要素前后勾连的关系,二是单元整体的编排结构。即从纵向和横向展开梳理,找准目标的坐标。经过梳理,教师就能从教材的逻辑层面初步确定学习目标。

二、提素养  促能力

周教授一再强调,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时间,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资讯,而杂志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文字是有向心力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是应该多去读书,提升自己的素养,为学生做好读书的榜样。理想的学习路径应该是文章的核心与教学的核心进行关联,在体现知识结构化的同时实现思维的结构化。另外,我们还需要统筹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结构化的学习材料,链接课堂与生活,让学生经历真实、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习迁移。

三、重阅读  育良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光要自己读好书,还要教会学生读好书。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智慧,师生共读一本书,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以及探究的热情。如,教师可以在“晨读”和“午读”时间,引导孩子阅读经典的诗歌和短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柳絮因风起,葵花向日倾。这次培训活动,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努力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切实提升自身素养,努力使我们莱西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高效课堂。

做个读书人

——《推动大阅读 深化新课改》培训感悟

城阳十一中   崔雷

语文老师应该做个读书人。以书为伴,从心出发,让书籍丰盈我们的思想。

语文老师应该做学生读书的引路人,把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张伟忠老师两个小时的讲座旁征博引,他从读书作为政策、读书作为课程、读书作为学习方式、读书作为教师成长方式、树立大阅读观,探索多样态阅读教学五个方面出发,用浸透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的观点,启发我们语文老师要回归教育的本真,让阅读,让真实的学习在课堂上发生。听了张老师的报告,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让人不禁心有戚戚。教孩子们爱上阅读,真正阅读,这是张老师为老师们开出的一剂疗“语”沉疴的良方。

张伟忠老师说,他很庆幸在他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里,他的语文老师能在教室里设立小小的读书角,打开了他全新的阅读人生。我很庆幸,在小学时也遇到了一位好校长,他开放学校图书室,让全校的学生真正地读到书。这样的校长即使放在现在也算了不起了。书有些年岁了,有的甚至泛了黄。简陋的图书室,陈旧的书籍却见证了我们那段最恣意的阅读时光。

现在,我们要把这份幸运传递下去,传给孩子们。

语文课堂是要有读书的环境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无力去改变什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至少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的环境。张老师建议老师能带一本书到教室,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分享。一次次文字的浸润,必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这种子必能生根、发芽、茁壮长大。也许多年以后,他们也会把这份幸运传递给更多的人。

语文课堂要有读书的时间,不要做个喋喋不休的“说书人”,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尽情阅读吧。没有问题的压力,没有框架的束缚,就这么静静地让孩子们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阅读时,95%的时间都是用于思维活动的。阅读不仅能够促进内部语言的发展,更能改善学生的思维。所以,钱理群教授说阅读是学好语文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

语文课堂是要延伸到课外的。语文老师要鼓励孩子们自由读书,要帮助孩子们发现属于他自己的那本书,要培养孩子们阅读的习惯,让孩子们因为想阅读而阅读。

作为学生阅读路上的引领者,语文老师要把阅读作为我们自身成长的方式。张老师建议大家教一篇文章,要读作者相关的一系列文章。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对文本有更真切的认识,才能带给孩子们更有力量的课堂。

老师们读书吧,这才是语文人该有的样子。

转自:“青岛初中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