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青岛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师阅读素养提升系列培训活动学习心得(三)

2023/12/26 9:03:39  阅读:126 发布者:

青岛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师阅读素养提升系列培训活动学习心得(三)

“推动大阅读,深化新课改”培训感悟

青岛第三十一中学 季鹏辉

2023919日上午,我前往青岛五中参加了青岛市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研讨暨楚总语文教师阅读素养培训活动。听取了省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的报告。此次报告从宏观角度对教师阅读进行了指导。

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阅读应作为课程进行开发,身处其中,应主动推动阅读课程化。鼓励开设阅读课,进行跨学科阅读,全学科阅读。指导阅读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不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阅读也不仅是进行文学阅读。如果能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了解相应的学科史,是否也会推动相关学科的学习与兴趣?比如数学史,物理史等。

构建阅读服务体系,进行读书指导,创设阅读环境,进行阅读资源建设,进行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分级阅读,如果能够在学校推进,学生身上是否也会少很多浮躁,多很多沉静?

站在学生立场开展阅读素养提升与测评课题研究,通过阅读来进行分层提高恐怕要比单纯的学科分层效果好得多。

但是,如上内容作为普通教师实施难度较大,需要领导者有长远的构想与魄力,也需要硬件设施的配套。

从教师个人角度,可以尽力做到少做题,少讲授,多读书。这对教师个人要求较高,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才能够带领学生从题海出来,在书海遨游。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说,学生家庭阅读氛围不好,读书少,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抱怨阶段。张伟忠老师的的分享中,有几条建议很值得我去尝试,从自身开始做一点小小的改变,哪怕只是能够影响到几个人,最起码也是有改变。这几条建议分别是:带一本书到教室;在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做一个“读书人”,给学生读,自己读;帮助学生发现属于他的那本书;直接鼓励学生的自由读书行为;更多的渠道阅读。推动阅读语文教师个人责无旁贷。

另外的几条建议也给我警醒:

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遨游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

如果你在书的世界里没有独特而深刻的个人生活你就不能成为教师。

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教科书……我们就会使孩子们厌恶那天天要掌握的一定量的知识“份饭”。

带着知识进课堂,形象地说,就是使学生感到惊讶。

这次研讨,让我在反思自己的日常阅读,更是对我的一次提醒——虽然年岁渐长,还是要做好一个“读书人”。

向光而行 乘风破浪

——听张伟忠老师报告有感

山东省青岛第四十四中学  刘鹏

今天有幸聆听了张伟忠老师的专题报告,颇有感触,写下自己的真实感悟,与君同勉。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会引导学生真学习。

真学习,就是对学生的感受、理解、疑问等学情的重视,对学生的高度的关注。教学过程中要跟学生去交流,让学生真的去感受,真的去理解,真的去提高。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里面的一个核心理念。我们可以设计真实、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情境,这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第二,要学会把理念转化成行为。

我们要学会把新的概念、术语转化成我们自己能理解的理念,用这种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这一点需要老师有定力。老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否则很容易被一些新概念、新术语牵着鼻子去跑,永远在人家屁股后面追呀追。不如深挖教材,挖出自己独有的东西,让学生体会到挖掘的快乐,这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的快乐。我们之前做的更多的是一种传递的工作,一种灌输的工作。这样学生学习的一些观念和方法不是通过语言实践来得到的,只是老师口头讲给他的,所以他形不成他自己的素养,更别说是核心素养了。

第三,要学会把知识转化成智慧。

老师要在读书上下功夫,要不这个课堂就没有深度,也没有厚度。讲这一堂课要准备很多东西,每一堂课如果深挖下去就会发现这个老师准备的东西可能就是一口深井。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要真正想提高自己就不能在原地打转,否则你教10年和教20年没有区别,只是在那个水平面上滑行。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上公开课的机会,往深里去挖,你的水平通过这个深挖就会提高一个档次。

第四,要关注学到什么程度。

新课程的理念要考虑四大问题,第一个就是学什么,第二个是怎么学,这两个我们都考虑了很多。但是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个是我们原先容易忽视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气氛相对沉闷的时候,往往都是老师在自我表现,往往是用老师的思路压制了学生的思路。我们觉得这个学生什么都不懂,必须要靠我们讲他才能理解。这样他又如何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学生的水平,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然后在起点的基础上把他带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终点。

第四,要丰厚自己的学识和素养。

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读书和教学是一体的,教学和研究也是一体的。中间这个连接点就是学情,就是学生的问题,感受和发现。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我们读书的一个原点,教学的一个起点。我们从这里不断地往下挖,往旁边去挖,提升我们素养的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我们要做一个知识和素养深厚的老师,做一个让同学们敬重的老师,这是我们一生为之努力的方向。

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的课标为语文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勾画了清晰的蓝图。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主动将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对接起来,基于学情和课标开展教学活动,将阅读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向光而行,乘风破浪!

推动大阅读,练就“阅读脑”

胶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史普敏

919日上午,胶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一行十余人满怀期待奔赴青岛第五中学参加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研讨暨初中语文教师阅读素养培训活动”,聆听了山东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张伟忠博士题为《推动大阅读,深化新课标》的报告。张博士以阅读作为政策、作为课程、作为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成长方式、探索多样态阅读教学为提纲,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当下阅读的重要性。台下教师专心聆听,受益匪浅。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学校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教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多读书就是一个落实的好方法。新课标也指出,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在的孩子读书少,更可怕的是老师读书少。老师素养的浅白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读书少,语言的发展就容易浮于表面。张博士对我们讲要创造有利于读书的环境,发挥学校应有的作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自由阅读。张博士也举了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的例子,就是读、读、读,但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合了最重要的课堂理念: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

盛会引航东风劲,奋楫谱写新华章。我们将借此培训的东风,认真领会、贯彻张伟忠博士的报告内容,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同时老师们自身也会努力提高专业素养,聚力实践创新,积极探索阅读实施的有效策略和实践样态,以渊博的学识感染学生,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朝着做好教书育人的大先生的方向不懈努力,以更加奋发昂扬的姿态推动全市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如何在学校里营造阅读的智力情境

——听省教研员张伟忠老师讲座有感

青岛第三十九中学 李婷

2023919日,有幸聆听了山东省教研员张伟忠老师的讲座《推动大阅读,深化新课改》,获益匪浅。在讲座中,张老师从阅读作为政策、阅读作为课程、阅读作为学习方式、阅读作为教师成长方式、探索多样态阅读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听之醍醐灌顶。

张老师的讲座信息量极大,大语文阅读、项目式阅读、跨学科阅读、任务群设置、教师的成长……启发与收获并举。张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智力环境”尤使我印象深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学生尤其如此。良好的环境可以催生天才,不良的环境也会摧毁智慧的嫩芽。反观我们的阅读教育,环境的营造也同样重要。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抱怨学生不爱阅读、不重视阅读、没有时间阅读,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其接受相关活动的刺激,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影响儿童发展的嵌套结构系统,强调了儿童周围的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对儿童发展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他将环境划分为四个部分。微系统:即最里层,指的是儿童与直接环境中的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老师等。中系统:指家庭、邻里、学校、日托机构和较大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外系统:指的是更大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宏系统:范围最大,包括整个文化的价值观、习俗、规则、资源。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作用于微系统,也影响着中系统。而更多的研究及事实表明,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读书、写字的关键期,也是少年儿童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的形成期。所以,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势在必行。

那如何打造“阅读”的智力环境呢?窃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立足课堂,搭建“阅读积累平台”

美国教育家约翰·沃纳曾说:“不能期待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很多孩子来自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 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电视而牺牲阅读的时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读书时间正在被无限压缩,大量的理科习题、英语词句,侵占了本就不多的课余时间,即便有同学在复习语文,也往往是以做题为主。相关的课外读物,甚至是名著,也往往被家长斥之为“闲书”,不得不束之高阁。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课堂阅读,保证课堂阅读时间,借此搭建学生阅读积累平台。

1.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演讲。或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或积累名言警句,或点评古诗,或评析名著人物及情节……典雅的诗词、有趣的情节、惊险的故事。与众不同的经历,总有一款会打动学生,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利用早读时间组织学生朗读。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著名的阅读专家崔利斯认为:朗读,能够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早读的20分钟,比较零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通过自读、领读、朗读比赛等不同方式,充分利用这早读20分钟,唤醒一天的良好状态。

3.把阅读作为作文课的补充。每周一次的作文连堂课,不仅学生畏之如虎,老师们也很头疼。不如利用这个时间,给学生们创设阅读的智力环境,通过“共读一本书”“每人选读一本书”,鼓励同学们向全班分享自己阅读过的、值得推荐一本好书,可以撰写演讲稿,也可以制作演讲课件,从作者简介、作品的基本内容、书中精彩片段以及自己的领悟评价等几个方面介绍这本书。这样,一人分享,全班获益,人人参与。在确保课程规定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既是读者又是演讲者所享有的自主阅读权利和快乐。把课堂和阅读,主动性交给学生,老师们得到了解放,学生的阅读面也在自然而然的扩大,何乐而不为呢?

二、着眼学校,构建阅读的多样的智力环境

同样的一本书,学生可能喜欢在课外阅读,喜欢避开老师偷偷地进行,却不愿意在课堂上堂而皇之的读。大概是课堂环境缺少一种真实,正襟危坐、带着任务目标的阅读,相比于私底下的读书分享、读书见面会、睡前慵懒地阅读,它缺少了读书的美好体验。

有人将课堂读书情境大致地分为学习情境、任务情境和闲暇情境三类。课堂教学自然是有学习任务的,而闲暇情境更适合阅读时要有的自然、灵动、闲适的状态,,更能促进思维的活跃,增长智慧。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为学生提供有别于课堂的学习情境,营造阅读的智力环境。学校藏书应尽可能涵盖各类型读物,小说、散文、诗歌、杂志、报刊、绘本以及视听材料等,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图书馆不同于家庭藏书的浩瀚,有更多的选择性,并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或兴奋点,去点燃自己的阅读热情。当然,在满足学生“量”的需求的同时,学校更应该有“质”的保证。除了有迎合当代学生兴趣的通俗性图书之外,学校更应该有经典的、优秀的优质书籍。唯有名著这类经过时间检验的真正的书籍,才能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境界,培养他们的阅读品位与能力,使其能真正步入阅读的殿堂,成为优秀的终身阅读者。

知行统一。有了丰富而又内涵的藏书,也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可以举办大家喜闻乐见的读书沙龙,邀请学生们喜欢的作家。比如,我们曾邀请毕淑敏老师来校给老师进行讲座,那段时间,办公室里多了好多毕淑敏老师的作品集,大家出口必引用其中的名言警句,获益匪浅。老师是如此,放之学生,也必有效。或多个班组织在一起,或介绍自己最近读到的某本好书,或对某书做出个性化评价,或对书中的名言警句含英咀华,以书会友,轻松自在。

此外,我们的学校坐落于本市的文化名人街旁边,有老舍、闻一多、臧克家等众多的名人故居,可以组织学生们现场游学,利用历史文化现场氛围和情调增加读书的体验,有意识的去寻找并阅读相关作家的文学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思想碰撞,产生美丽的阅读故事。

三、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君子博学于文。”文化人没有不读书的。作为培养文化人的教师,更应该读书,做读书的表率。

“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造成的”。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英国儿童阅读专家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说:“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如果能够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小读者提供各种协助, 分享他的阅读经验, 那么孩子将可以轻易地排除横亘在他眼前的各个阅读障碍。一个从不阅读, 或者缺乏阅读经验的大人, 是难以为孩子提供协助的。”而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作为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首先自己要有丰厚的积累。在阅读大量作品之余,要有鉴赏能力,挑选并推荐适合这一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作品的能力,有指导阅读、组织阅读活动、引领青少年学生探索阅读的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记得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一个镜头:当青年毛泽东第一次走进“板仓杨”的书斋,看到那满屋子的书的时候,他异样地凝望着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那是崇拜与敬仰,也是传承与赓续。班级的图书角有很多图书,每次学生自习时,我总爱拿起一本来,边读边摘抄,看到妙处,或正好碰到与本周课文有关的内容,忍不住会和他们一起分享。有时碰到另一个班也是自习或作文课,就会不自觉的带到隔壁的班级继续阅读。这都是偶发性事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但意外的是,有多个学生会拿着书在课间找到我,说他找到了隔壁班书的拥有者,借来一阅。

无心插柳柳成荫。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甚至深远持久的影响。每天带一本书到教室,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作品,或是列举作家的作品集,抑或是投影自己最近的读书摘抄……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想必也会在学生心中播撒读书的种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马要知水之深浅,必须亲自过河才知道。上述措施,有的正在进行,有的只是设想,待到实践之后,再论成效。

转自:“青岛初中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