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人间有风味,美食喜相逢”——武汉市普职融通初中英语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展示联合教研活动

2023/12/26 8:38:36  阅读:173 发布者: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为了促进教育城乡融合、劳动教育与初中英语学科教学融合、普职融通,更有效地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2023126日下午,武汉市江岸区中学教研室、武汉市蔡甸区中学教研室、赤壁市教科院在七一华源中学联合主办了“普职融通初中英语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展示线上联合教研活动”。这个活动是一个三融合的活动,既进行了普职融通,进行了学科的融合,又进行了城乡融合。

来自武汉市蔡甸区、赤壁市和恩施州来凤县和武汉市江岸区的专家、教师们齐聚一堂,此次活动向全市展示,使农村、远城区教育和城市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有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为更好地践行新课标,本次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将英语学科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同时,推动了城乡教育资源互补,增进了城乡教师相互学习,也为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提高教师教研专业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辟了新途径。

本次活动为我区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二,系列一为:初中英语学科与思政融合。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运用两种或以上学科知识,方法,观念,综合解决主题聚焦的问题,以英语学习为立足点的一种学习实践理念。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质为:教育即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融入真实生活,回归生活,将课堂教学从知识学习为主线往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转变。

赤壁市王晓莹名师工作室、蔡甸区教研室副主任吴荣侠、蔡甸区吴荣侠名师工作室、江岸区初中英语教研员张娟老师、七一华源副校长郭辉莅临指导,江岸区初中劳动教研员代光燕老师、武汉市财贸学校旅游服务部蔡莹主任带领的烹饪专业教师团队、江岸区初中英语团队、江岸区初高中劳动教育团队出席现场。恩施来凤县教研团队、湖北省英语教研员罗之慧老师、武汉市英语教研员李锐老师带领的各区教研团队予以线上支持和关注。活动由江岸区特约教研员李瑛老师主持,七一华源副校长郭辉致欢迎辞。

课堂展示

江岸区七一华源中学的杨静老师和财贸中专烹饪专业教师冯柳共同呈现了江岸区英语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双师展示课——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英语(上)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A(1a-2c),本节课为听说课。

导入部分采用了学生上周参与研学劳动教育的照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厨神争霸赛”。听力准备环节中,通过

观察,学生获取香蕉奶昔制作过程的信息。听中获取关键信息,完成听力目标。进一步掌握first, next, then,finally”序列词的用法,为输出搭好支架。学会有序处理问题,培养思维逻辑。创设情境, 输出目标语言。听后,进一步掌握并口述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强化新知。学会读菜谱,做菜谱,巩固新知,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双师课堂的另一位老师冯柳在导入环节介绍了中国泡菜的背景,随后向学生介绍了原料和配比,在动手操作前,学生按要求戴好厨师帽、围裙和手套,按照食谱进行分组动手实践,冯老师深入小组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期间指导学生切菜技巧。

从英语课堂中学习如何制作西式美食——香蕉奶昔,到亲自动手制作传统中国美食——泡菜,学生体验和感知劳动,在劳动中进一步操练和巩固语言学习,既培养了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又强化了语言的习得与运用。通过本节课学生认识到我们不但要爱学习,更要热爱生活!

来自蔡甸区洪北中学的英语教师丁婉玲带来一节精彩的同课异构展示课。

丁老师创设美食节情境导入本课主题,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激活学生关于食物的词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对话内容,并培养学生准确获取、梳理和记录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转述对话的核心内容,梳理、学习和内化关键句型和重点语言,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做好铺垫。

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超越语篇、联系实际生活的活动,用所学语言做事情。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迁移创新。

孩子们通过参与美食制作劳动实践,提升了劳动品质,培养了工匠精神,增强了生活幸福感。通过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有助于树立国际视野。

名师点评

赤壁市名师王晓莹老师用“五美”评价了这两节课——劳动之美、包容之美、文化之美、育人之美和生活之美。同时,也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双师融合,建议把双师融合进行过程性参与、时效性介入、事实性指导和全程性贯穿,如:冯柳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杨静老师可以用英语告诉学生first, next, then, ... finally...”第二,主题融合,探索将课堂的激励机制、评价体系与教学主题进行融合,如:用刀、叉等图案代替小星星激励,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课程的仪式感。第三,评价融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多元化融合,除了评价学生答案正确外,还可以着重于书写、发音、勇气、团队合作等,都可以成为评价标准。第四,任务融合,建议设置任务驱动和明显的评价反馈机制,所有的学生都要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任务,不能做一个局外人。第五,情感融合,建议学科育人的情感融合要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当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王老师说学习是充满思想的劳动,她衷心地希望大家在跨学科的主题的活动当中,一起去感受美食,感受英语,体味人生,体味接下来的学习之旅!

吴荣侠老师用“眼中有人,心中有标,教中有法,学中有趣,做中有得,容中有助”这六个关键词分别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对两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第一,眼中有人。两位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做美食,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能力、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为学生的幸福力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二,心中有标。两节课的选题与新课标紧密相关,努力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学习香蕉奶昔的制作迁移到泡菜的制作,体现中西方文化的结合,提高跨文化意识。另外,吴老师特别肯定了两位老师们的教学评一体化和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第三,教中有法。两位老师通过厨神争霸赛和美食节创设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进行了资源整合。第四,学中有趣。两节课整体气氛轻松愉快,不管是学生示范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还是刮刮卡抽签,课堂上笑点不断,高潮迭起。第五,做中有得。学生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得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成果。他们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切实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第六,融中有助。跨学科融合课不仅将课本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这两节融合课做到了“跨界之美、协作之美、互补之美、综合之美”。最后,吴老师还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大家一同思考:第一,跨学科融合课在大班的条件下如何去实现可操作性和可控性?第二,双师融合课如何更好的选择融合点?如何更好的实现融合的过程?第三,跨学科融合课多久开展一次更科学?吴老师也衷心地希望在江岸区的示范引领和赤壁市的合作帮助下,我们能够深耕课堂,深度教研,同心同行,点亮未来!

江岸区英语教研员张娟老师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本节课呈现出来的不是以知识学习为目标,而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新课标中提到,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特定主题,有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综合运用其他相关课程知识,自主开展项目学习。

今天的三位老师都能结合教材内容,遵循项目学习的路径,运用多维教学手段,将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有机融合。在食物制作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确立并引导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任务,自主合作参与实践和探究,用英语完成作品设计、作品创作和成果交流等一系列任务。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建构,交流和表达,呈现和展示学习成果,实现学以致用,学用一体。

总之,今天下午的两节初中英语与劳动教育融合展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盛宴,三餐四季,活色生香,充满人间烟火,也为大家践行了王蔷老师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径方向:素养导向,资源整合,情境真实,问题驱动,学生主体,迁移创新,合作探究,结果可视。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教学之路道阻且长,本次武汉市联合教研活动让线上和线下的老师们收获颇丰,感受到普职融通与学科融合的课堂创新模式,同时也促进了城乡教育的融合!

劳动励心智,实践促成长。英语教师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课程的有效融合,创新课堂模式,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转自:“武汉市江岸区中学教研室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