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 践行新理念
王冬艳,济阳区优秀教师,现担任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任教18年来,她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用真切的自我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使命,砥砺前行,那些跳跃的英文字母诠释着她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她寓教于乐,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她始终相信“若爱,要用真心深爱!若教,要做到全力以赴!”
学习新课标 践行新理念
-----核心素养的培养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暑期认真研读“英语新课标",并观看学习了专家解读“英语新课标”的讲座视频,受益匪浅。
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今后在英语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英语核心素养呢?课标中指出,英语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渗透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进而将核心素养体现在英语学习当中,逐渐提升其英语素养和能力。
下面我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说一说以下四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分别为: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中西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下文将对其展开介绍:
01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教学语言类学科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据调查显示,如今小学生的英语笔试成绩普遍不错,但是口语表达能力却不尽人意,这不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基于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英语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练习英语表达,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学生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英语技能。
比如,在执教“Where did you go ?”这节课时,我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以"假期旅行"为话题,运用本课中的“Where did you go ?” “What did you see ?”“What did you do ?”“ How did you go there ?”等问句进行情境对话,以下是一组学生的对话过程:
学生 A : I ' m been very happy during the holidays , what about you ?
学生 B : I ' m also very happy . Where did you go during the holidays ?
学生 A : Beijing .
学生 B :" How did you go there ?
学生 A : By train .
学生 B : Great , what did you do ?
学生 A : I ate Beijing Roast Duck and went to the magnificent Great Wall ...
在学生对话之后,我还会再安排两名学生针对他们对话的发音、语法等问题进行点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02
创新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英语教学一直延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缺乏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和交流,也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主发言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沉闷,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新时期的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执教“ What ' s the matter with you ?”这节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并以此向学生提问:“ What ' s the matter with the boy ?”(这个小男孩怎么了?)这时有学生回答:或许她和妈妈走散了,所以哭了”。还有的同学说:"或许他丢失了什么东西。”…我接着说:"同学们的猜测都很有道理,那么你们的猜测用英语应如何表达呢?"之后,我将学生的中文回答进行了英文翻译,即:“Maybe he ' s gone with his mother ”“ Maybe he lost something …”然后引导学生重复,这样做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03
组织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非常提倡的学习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合理分为多个小组,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英语单词、完成阅读任务,评价学习成果,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给予学生丰富的课堂体验和感悟,是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执教“Shopping----How much is it?”这节课时,我首先将学生按照学习层次分为了四人一组的多个小组,然后在讲解完单词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彼此的单词拼读是否正确,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一场以购物为主题的情境剧进行英语表演,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读单词、学句子的积极性,对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也有重要帮助。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多角度的点评,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英语口语表达、肢体表演上的不足,促进学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04
拓展中西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英语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对中西方优秀文化的认可和理解,在英语教学中拓展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提升文化意识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文化意识的内容,并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促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这对于打开学生看世界的格局,使学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
比如,在讲解“Dinner’s ready!”与饮食相关的内容时,我通过两幅
将中西方的饮食差异进行了对比,其中西方人聚餐习惯点前菜、主菜和甜点,讲究“速度”,而中国人聚餐会点一桌子菜,并且中餐的上菜速度很慢,往往当人们吃到一半菜还没有上完,比较讲究“氛围”,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出了中国和西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的不同。
再比如:在为学生讲解有关颜色的单词时,我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了中西方对颜色的不同看法。即:欧盟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了上海 APEC 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的服装,他不明白为什么亚洲的领导人大都穿红色而西方的领导大都穿蓝色?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分析文化背景就能得到更好的答案。众所周知,亚洲的文化背景是相通的,红色在中国的文化里代表着幸运、吉祥,所以亚洲领导人喜欢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选择蓝色的理由则是因为蓝色代表着冷静、沉着和稳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学生拓展中西方文化,能够有效增长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为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对于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转自:“济阳小学英语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