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彬:语文课程育人的独特性
2023/12/25 9:49:07 阅读:119 发布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那么,语文课程有哪些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呢?主要有三点:一是“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二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三是“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着它在学科育人方面有着一定的独特性。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不是靠教师的说教和灌输就能够发挥出来的,而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对语文课程的潜心学习化而得之的,是通过“以文化人”来彰显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学科魅力的。“化”是春风化雨之化,是潜移默化之化。“以文化人”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熏陶与感染,而非是一种疾风骤雨式的说教与灌输。所以,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一种“有如时雨化之”的学语习文的酣畅。
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语文教学,既要紧扣“文”,又要深度挖掘“文”中之“道”,并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文”悟“道”,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以文化人。
课堂是实施以文化人的主阵地。以文化人的语文课堂是自由开放的课堂,是高效率做事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好主导的作用,做到既要敢于放手,“把鱼儿放到水里去让它自己游”,又要适度介入,时而“大鱼带着小鱼游”,还要授之以渔,适时地引导学生总结做事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如此就能调动学生高效率做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拉长和放大做事的过程,把做事的经历变成一种经验和智慧,使课堂能成为学生学做事、做成事、做正确事的“学堂”,这样,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素养就会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养成。
语文课程对人的关注与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些具体而实在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就像学习游泳一样,不是靠教师烦琐分析和精细讲解就能奏效的,而是要依靠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所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扎扎实实地开展学语习文的活动,学以成人。
实现学以成人,语文教学就要依据学习任务群,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引入到语文世界当中,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领悟作品的表达特点,与作品共情共鸣,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产生成长的力量。(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