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提问,走向深度理解的阅读策略(下)

2023/12/25 9:47:35  阅读:126 发布者:

提问可以根据以下视角进行分类:(1)布鲁姆的六层教学目标分类法(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新);(2)思维的演绎或发散程度(演绎、发散式和归纳、聚焦式);(3)阅读过程(读前、读中与读后);(4)课文内外(来自课文字里行间或来自课文之外甚至跨学科的经验、信息或资料等);(5)客观与否(事实与观点);(6)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证明);(7)语言要素(字、词、句、篇、语法、修辞以及逻辑等);(8)文章要素(目的、意图、结构以及手法等);(9)文体要素(记叙类文本要素、劝说类文本要素、实用类文本要素、描述类文本要素以及文言文要素等);(10)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1)模仿对象(专家或老师示范提问、同伴的精彩提问、课后练习题和考试题);(12)提问复杂程度(点式、线式、面式以及立体式);(13)多个提问(又名“提问串”)的呈现方式(前结构式、半结构式、全结构式);(14)提问对象(向课文提问、向作者提问以及向自己提问);(15K-W-L式(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通过讨论和交流我又学到了什么);(16)课文涉及面(整篇课文或局部段落、词句等)。这16个角度(也许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有更多其他视角或分类准则),如16颗导航卫星,可以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提问引导服务,学生所提的每个问题都提供了理解课文的一个或几个视角或方法,学生能动用的视角越多,他的提问面就越广,思维也越灵活,理解课文的能力自然越强大。例如,“向作家提问”使得课文对学生来说不再那么令人胆怯,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使学生不但能迅速地填补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空白,甚至能发现课文意义的模糊、不完整、矛盾甚至错误之处;“读前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背景知识,联结已有知识,并对课文作出预测,为深入解读文本提供基础、动力和方向;“读中提问”可以监控学生自己的理解并检查自己的预测;而“读后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概括文本,并发现值得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领域。“提问”贯穿于阅读前、阅读中与阅读后的整个过程,甚至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再进一步提出难度更高、质量更好的问题。

3.提问的“用进废退”与“会易通难”。

提问能在有意无意中驱使或吸引读者不断地往下阅读,它就像人体的肌肉,越锻炼越发达,越发达越有力,但如果长期不使用,又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退化,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幼儿时期儿童能够大量提问,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很多学生已经不愿意提问,只能坐等老师提出问题。此时学生丧失的不仅是提问的意愿和能力,更是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权利。学生在开始学习提问时,会提出大量无效的问题或质量不高的问题,他们需要额外多花一些时间进行指导和逐步提升,但是随着不断地尝试实践,他们会在阅读理解中越来越高效而自动化地执行这一策略。此外,学生要产生评价性、创造性或面式、立体式结构的提问,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思维挑战活动,必须以较低层次或难度的提问经验为基础,这种由初级到高级、由易到难的提问发展规律为教学提供了主线和序列的可能。

三、提问策略教与学工具的研制

基于上述对提问策略的基本理解,我们根据学生的阅读过程初步开发设计了一些提问策略单,这些策略单就是一个个教学支架,可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自我提问,逐步走向理解的深处和中心。

“提问”策略起始单

温馨提示:

一、提问时一定要用到“什么”“怎么”“怎样”“为什么”这类提问词;

二、提问句结束时一定要加上问号“?”;

三、每一类至少提一个问题,如果写不下,可以写在反面,标上序号。

 

阅读提问单(针对部分)

提示:你可以借助下面的词语来提出问题。如果你能想到用别的方法或词语来提问更好!

1.提问的疑问词有:究竟、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可不可以、能不能、行不行、好不好等。

2.提问还会用到的词语有:作用、目的、意义、方法、意图、效果、后果、价值、观点、风格、情感、有意、无意、达到、实现、产生、对比、相比、引起、起到、解释、说明、联想到、联系、预测等。

以上只是我们设计的部分提问学习单,完整而系统的提问学习单的研制工作还在进行中。

四、使用该工具时的注意事项

笔者在“预测阅读策略原理及学习设计初探”中曾经提到过使用“预测策略单”时的注意事项,有些提示在本策略教学和指导中也适用,此外还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提问策略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刚开始也不会感觉太难,但到后面学生初步学会提问后,就会发现教师很容易陷入学生提问的汪洋大海而不知所措,甚至不知不觉中被学生的提问牵着鼻子走。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对提问分类学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明白是在哪个视角或运用何种方法提出的问题,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应层面或方面的拓展,让学生的提问系统化、有序化和结构化。

2.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是为增进阅读理解和培养批判性思维服务的,提问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思维的训练和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要处理的不仅是课文内容,还有学生的思维训练。

3.学生的提问能力不可能依靠一个单元就可以完成,需要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和熟练,因此教师要把提问策略的教学与指导提高到保障学生的思考权和提问权的高度来对待。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