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讨:自主把握主题
现行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些文本蕴含着非常明显的“党的领导”的元素,甚至个别单元整体呈现“党的领导”相关内容。目前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明确的意识,或者有意识但没有具体的行为,即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从来不借助这些篇目来进行“党的领导”的相关内容教学。二是有的老师积极主动开展“党的领导”相关内容的教学,但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例如某教师执教统编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为突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大谈特谈毛主席如何领导秋收起义、井冈山反围剿、红军长征、延安整风运动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等等。直接把语文课讲成了党史课。大多数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的学生干脆打起瞌睡。而这也正是造成学生对语文课无兴趣的重要原因。
经过反复比较观察及课堂教学实验,我们认为此类文本教学,教师宜采取“让学”的措施。“让学”,就是“让学生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我们这里是指教师只负责整合这些篇目,简单讲明这些篇目的特点,提醒学生关注文本中蕴含的“党的领导”的内容,而不进行具体细致的讲解。将更多的教学时间用以组织学生开展科学的研讨。只要组织得当,即便是小学生,也能进行有模有样的研讨。例如,有一位老师执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就不是逐字逐句去落实“党的领导”的内容,而是先让学生简单思考一下“领导”一词的含义,然后请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分小组讨论“领导”一词,最后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推举一人发表本组在研讨中形成的共同见解。在课后的教学座谈中,这位老师阐明了自己的教学理由:“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在文本中显性存在着,在教学中把握这个度很难。讲少了,不利于学生在解读中建构“党的领导”的知识网络;讲多了又会冲淡教学的语文性,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当然,要使这种研讨起到积极的效用,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例如,当下各地都建有红色教育基地,如果能够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边走边看,边看边议,学生研读探讨的积极性将更高,效果也会更好。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红色教育基地并非一定要与文本地域环境完全一致,这不现实,也非必要,其实只要在相似或相关的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研读探讨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除了实地考察研讨,通过演诵进行研读探讨也是“党的领导”相关内容教学的有效途径。演,就是表演情景剧;诵,就是吟诵、朗诵。两者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即开展表演式朗诵。演诵较之考察少了时空的限制,更便捷,易操作,而对于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则更见效。当然,演诵的实施,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也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巧与方法。否则,演诵会流于形式,甚至学生会因得不到真正的美感享受与素质发展,而不愿参与甚至抗拒这些活动。
以情景剧表演为例。首先,老师要作宣讲,让学生明白情景剧表演是怎么回事,对于语文学习有什么功用,激发起学生对于情景剧表演的浓厚兴趣。其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愿组织表演小组(相当于讨论组),表演小组一学期一换。接着,教师指定最适宜进行情景剧表演的篇目,比如《小英雄雨来》,随后教师引领学生简单分析课文内容,包括主题、人物、情节、艺术特色等。在此基础上各表演小组集体讨论编写台本、自行组织彩排。最后,教师专门利用一二节课的时间供学生表演。为促进读写结合,使语文活动落到实处,教师给定写作任务:结合教材与各小组情景剧表演的情况,写一篇评论文章,从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再唱主角,而是从旁相机点拨,恰当指导。
二、阐发:引领深入主题
有些文本,涉及“党的领导”相关内容,但或所占比重不大,或呈现得不太显性,如果直接把这些文本交给学生去研讨,可能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或目标。这就需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的解读阐发,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把握文本所蕴含的“党的领导”的意旨。
然而,如果教师的阐发不当,同样会造成学生的无感甚至反感,具体地说就是导致学生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与基本的审美享受。因此,如何阐发此类文本中“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即既不隔靴搔痒,又不陷于政治说教,成为当下语文老师需要着力研究的一大课题。根据观察与实践,我们提出三种有效的阐发方式。
1. 故事阐发
讲故事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讲授式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故事的吸引力与阐发力更大。教师抓住文本中不太显性的“党的领导”的元素,借此讲述相关的革命历史故事,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通过故事能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例如《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属于现代诗歌,其革命性相当突出,但关于“党的领导”的主旨却表达的非常含蓄,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为此,老师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某些意象,结合当时延安发生的真实故事,从而展现“党的领导”的相关内容。例如,有老师抓住“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一句,讲述了歌曲《东方红》诞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这里的光明和太阳,就是指伟大的领袖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事实上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宝塔,文中每个意象的背后都有着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指向“党的领导”这一重大主题,因此故事阐发特别适用于这首诗的教学。
2. 对话阐发
对话教学是当下主要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学的对话原则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创造性质,原则的意义之二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我们这里的对话保留了对话教学的内核,但在形式上却要简单得多。指教师在学生容易忽略、模糊、误解的地方,设计问题,甚至是问题链,通过“提问—回答—点拨—再答—评价”这一系统化的步骤,引领学生充分发掘并全面领会文本中“党的领导”相关内容。例如《千年圆梦在今朝》一文,属于综合性新闻述评,因而其表现的主题是十分明确的,即:通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即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展示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政性,但关于“党的领导”的内容表现得比较委婉,多数学生并不能自悟而得。因此我们就抓住标题设计了一个问题链:同学们,你们有梦吗?你最喜欢的梦是什么?你的梦实现了吗?你的梦是如何实现的?下面请你带着自己的梦来思考几个问题:课文标题的梦是什么?这个梦为何用“千年”这个数量词来限定?这个梦是在什么时候实现的?这个梦依靠谁来实现?实现这个梦的决策者与保障者是谁……通过步步引导,使学生明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不可能有千年梦圆的一天。
3. 哲理阐发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各种方法,阐发文本中有关“党的领导”的哲理思想;二是指用哲理的语句来阐发文本中“党的领导”相关内容。有人会说,哲理阐发对高中生尚可,但脱离小学生实际,令小学生越听越糊涂。其实,哲理本身有着程度上的区分,在高中生中进行的哲理阐发与在小学生中实施的哲理阐发,无论在思想高度、内容深度、形式繁复度都是有差别的。只要教师的语言得当、手段适宜,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可以进行哲理阐发的。
三、比较:拓展领悟主题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表现得直接明白的课文不多,时隐时现的也少见,更多的属于那些连“党的领导”的微量元素都不一定有,或者即使有也是连老师都很难感受到的文本。特别是那些从其写作的时间及所写内容的时间来看,根本不可能涉及“党的领导”这一主题的文本,如入选教材的全部古代诗文及今人写古代人事的作品。这些课文不可能通过学生的研讨自主感悟“党的领导”这一主旨,或者说对这类文本的教学,是很难有效渗透“党的领导”相关内容教学的。虽然借助教师的阐发或许也可加入这一主题,但容易陷入牵强附会解读、生搬硬套说教的误区。面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只能另辟蹊径,借助其他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以此拓展并领悟“党的领导”主题。
比较阅读的关键,在于对象文本的选择。这里有三个原则必须遵循:一是对象文本与原文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可比的联系点;二是对象文本一定具有较为显性的“党的领导”的相关内容;三是对象文本的难易度要接近原文本。另外要注意的是,原文本并不一定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它可以是篇章,也可以是语段,甚至可以是语句。在确定了可比较的对象文本后,我们可以通过正向比较与反向对比两个方面展开阅读教学。
先说正向比较阅读。正向比较阅读是指教师在这类全隐篇目教学中,就文中的一个点或一个主题,引入与原主题内容相似的有关“党的领导”的篇目,进行正向比较阅读,目的是在比较中拓展并加深关于这一主题点的理解。正向比较因其相似性,而容易比较并理解,因此在低段和中段的教学中也能较好运用。例如,课文《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其中自然不可能有“党的领导”的内容。但是,当我们在讲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名句时,不妨引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秀熟撰写的《告川康军民书》中一首小诗来进行比较阅读。诗云:“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除了个别难字,全诗不难理解。当然,在此教师还可以介入故事法:当时刘湘一字不改,全文推荐发表。川军受此鼓舞,英勇杀敌,留下赫赫战功,而刘湘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下,成为著名的抗日将领。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不但能够更深入理解原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深刻内涵,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党的领导”教育。
再谈反向对比阅读。反向对比阅读和正向比较阅读的基本原理是相似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比较点。但是,反向对比阅读的比较点是相反的,因而更能起到是非清楚、黑白分明的作用。在反向对比阅读中,我们经常点拨学生去比较两者的根本性差异,包括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结果等等。在这种思辨性理解中拓展并领悟“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由于反向对比是通过“找不同”来拓展理解的,其难度自然比正向比较要大,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更高。换言之,它需要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在分析综合中,创造性地理解原文本与对象文本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比,可以令学生在原文本中也能感受“党的领导”的伟大与力量。例如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通过反衬手法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由于清政府过于无能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使这一灿烂的民族瑰宝毁于一旦。它自然与“党的领导”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学生当然不可能自行从中感受到“党的领导”相关内容。但是,如果我们此时引入《感受共和国的巨变》这一文本时,情形就大为不同。因为,在此文中学生能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直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师只要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从强烈对比中真正感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