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比较策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3/12/25 9:43:23  阅读:66 发布者:

一、一元比较,突破古诗词的学习难点

“一元比较”是指根据一个比较点展开的比较教学。其特点是聚焦性强,特别适合用于突破古诗词的学习难点。大体而言,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破词意不明之难

《江南》这首诗中“莲叶何田田”这句里的“田田”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较为难懂。在教学时,教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同时出示了一幅荷叶残败图。两幅图一比较,特点鲜明,小朋友们马上能理解“田田”的意思就是长得多,长得好,就是茂盛。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古诗两首》,是白居易的《池上》和杨万里的《小池》。教师再度出示了课文中的配图,一幅表现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另一幅表现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并思考,哪一幅图能用上“田田”。如果说第一次的“两图比较”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词义,那么第二次的“两图比较”就是让学生对“田田”这个词语的再度理解,以产生联系,增强了对古汉语的积累。经过这样层层推进得比较式学习,学生对“田田”一词就有了自己的建构。

2. 破意象不明之难

学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学生很容易将“客舍青青柳色新”理解成“在绿色的旅舍后边,杨柳发出了嫩绿的新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没有理解“杨柳”在这首诗中的意象。为了突破“明晰意象”这个难点,教师将《送元二使安西》与《诗经·采薇》中的“杨柳依依”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学生发现这两首都是送别诗,里面都出现了“杨柳”。教师再适时提供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折柳相送”是古人的一种送别习俗,杨柳代表着伤别之物,常用来抒发依依惜别之情。这样基于“杨柳意象”的比较与发现,让学生真正领悟诗人的言外之意、心中之情。

3. 破情感不明之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学生很容易从诗中感受到李白送友人时的惜别之情。但这首诗中除了惜别,还有看着友人远去江南时李白感到不知何时才能见面的惆怅。这份情感学生是不易体会到的。在教学时,教师把这首诗跟《赠汪伦》进行比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都是送友人,李白的心情是否完全相同?”学生通过对比吟诵,就发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感更复杂,他们抓住“烟花”“碧空尽”“天际流”等词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这些微妙情感的体悟正是通过比较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而达成的。

二、二元比较,促进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二元比较”是指在古诗词的理解过程中,既引导学生进行求同比较,又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比较。“求同”指向于理解的整合,“求异”指向于理解的发散。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相结合,能让理解更丰富、更深入。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教学,正好体现了“二元比较”策略实施的全过程。

首先,教师采用求同比较法,让学生归纳三首古诗的共同点,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并学习作者、时代背景等资料,感受到三位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这样的比较能帮助学生构建不同古诗词之间的联系,也能培养他们整合、分析的能力。

 

接着,教师采用求异教学法,将《示儿》和《题临安邸》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在梳理表格内容和体会诗句意思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也关注到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差异。

最后,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比较阅读法自学《己亥杂诗》,引导学生借鉴上面的学习经验,将前两首诗与这首诗进行比较,体会龚自珍作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其诗文中主张的“更法”“改图”,以及洋溢其中的爱国热情。通过比较基础上的交流与碰撞,学生既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实践了比较阅读的学习方法,建构了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比较”图式。

三、多元比较,丰富古诗词的积累路径

小学中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内古诗词的理解领悟,还要关注课外古诗词的积累。“多元比较”就是借助多元化的资料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多个比较点、多种比较路径,开展较为灵活、更为开放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旨在帮助和促进学生丰厚古诗词积累。

如,学习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后,可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课外拓展积累。

第一,可把同一诗人相同风格或不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如,把苏轼写西湖的其他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做对比,了解诗人心情的变化;把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做比较,体会这位豪放派诗人是如何通过不同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第二,可把不同诗人同一主题的诗词作比较。将所学的这三首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对比鉴赏,形成知识组块。如把《暮江吟》《忆江南》和《宿建德江》做对比阅读,体会江水在不同诗人眼中的情感寄托;或者把表现思乡之情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等诗词与《宿建德江》做比较阅读,体会诗人的不同写诗风格。

第三,可把同一词牌名的不同作家的诗词作比较。如把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比较阅读。同一个词牌名,辛弃疾表达喜悦之情,而苏轼却抒发悲凉之意。

除此之外,还可对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进行类比比较。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意象,品味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比如《宿建德江》一诗中的“日暮”,很多诗人常借“日暮”“斜阳”“暮钟”等词语来抒发离情别绪,对于远离家人的游子来说,更能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可见,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中“比较策略”的再运用,能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促进积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主动学习的兴趣,不仅使古诗词教学有“质的提高”,更有了“量的扩展”,值得我们不断实践探索。

(作者单位:山西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