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深度学习,让挚爱情感涌动于课堂——《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2023/12/25 9:41:02  阅读:98 发布者:

教学过程

一、启学——引入课题,揭示中心

1. 课前游戏:出示三个“神秘礼盒”,学生自由选取,引出三组词语,展开想象:读读词语,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夕阳   外婆   秋千

爸爸   校门   棒棒糖

姐姐   田野   风筝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有这样一个神奇的题目。齐读课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父亲对树林和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3.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牛汉,是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老家在山西,那里有一条很大的河,叫滹沱河。河岸边长着一片又一片的树林,他和父亲经常从那里走过。

4. 初读课文。要求:有的词语特别难理解,可以多读两遍;遇到生动的或者你特别喜欢的表达,可以把它标出来。

二、预学——品读词语,划分层次

1. 课文中,有一些难读的词语,读准字音。

第一组词:喙、抖动着羽毛、抖净露水和湿气、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2. 这些词和鸟有关。你发现了什么?连着用了两个“抖”、两个“呼吸”,把动词重复,叠在了一起。我们读书时,看到这样有趣的词语,可以多读一读,积累这类特殊的语言。

第二组词:幽深的树林、雾蒙蒙的树林

3. 这两个词写的是树林。林子为什么会雾蒙蒙?(因为是黎明,雾气没有散尽,太阳没有出来。)看“蒙”的古文字,猜猜意思。中间部分代表眼睛,有东西把眼睛给遮住了,还不止遮住了一只,两只眼睛都被遮住了,所以“蒙”字中间有两横。

4. 课文中,它变成了“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把两个修饰语连在一起用了。出示

,引导学生读出树林的特点。

5. 迁移运用:相信这样的本领你一定学会了。在这片树林里,你看到了怎样的大树?(生交流)

    )的(     )的树。凑近一点看,这棵树上还长着——(     )的(     )的叶子。

第三组词: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

6. 朗读体会:在这片树林里,还站着一位这样的父亲,读好词语。联系生活中凝神静气的时候,感受认真与专注。

7. 指导朗读,小结:这里又是两个修饰语连用,给我们的感受更加强烈。

8. 梳理课文脉络:默读课文第 2~19 自然段,找一找父亲在树林里做些什么。父亲与鸟之间三件事的联结:望鸟、闻鸟、听鸟。

三、探学——品析词句,感悟父亲对鸟的喜爱

(一)从“望鸟”品“懂鸟”

1.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树林,快速读读课文第3~9段。在这里,父亲望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关注“不少鸟”“喃喃”等词。望叶而知鸟,说话声轻而不惊动鸟。小小的细节里,藏着父亲满满的关怀和了解。

3. 父亲看到了不少鸟,文中的“我”看到了吗?

4. 对比朗读:分角色读父亲的话和“我”的表现。

5. 为什么“我”望不到,父亲能望到?(父亲对鸟特别认真、特别投入,所以他才这么了解鸟的习性,他才这么懂鸟。因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鸟是他一生的挚爱!)

(二)由“闻鸟”“听鸟”悟“爱鸟”

6. 此时,“我”闻到了什么?父亲又闻到了什么?在文中用横线画一画。

7. 想象画面:他不止闻到了鸟味,他的眼前还出现了这样的画面,读好课文。

8. 进入情境:我们来变个魔法,当音乐声响起,我们就变成鸟儿,成群结队地在森林里过夜。晚上,我们把小翅膀紧紧地包在自己的身上,准备过夜了。哎呀,小鸟儿,你为什么要用翅膀把自己包得这么紧?来,裹紧点,真的热腾腾的了!黎明到了,东方露出了一丝曙光,我们是不是该起来了呀?快,所有的鸟儿,伸出你的翅膀,抖动你的羽毛,把身上的露水和湿气都抖干净。清晨的空气,格外的清新,小鸟小鸟,快张开你的喙,深呼吸。此刻,你感觉如何?

9. 父亲的描述是这样具体,这样生动,可是,他真的看到了这一切吗?他只是用鼻子轻轻一闻,就能想象出这样的场景,仿佛和鸟儿一起经历了这样的夜晚和黎明。

10. 自由读第 16~19 自然段,从哪里还能看出父亲非常知鸟、爱鸟、懂鸟?(“鸟要准备歌唱了”“鸟真的唱了起来”)

11. 学习单练写:

瞧!

                     的树林里 ,

有一群                     的鸟儿

听!

鸟儿们的音乐会开始啦!

它们            地唱着,

             地唱着。

树林变得这样               

这样                   

四、延学——留下悬念,有效衔接

1. 顺势质疑:为什么说这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为什么也说这是树林最快活的时刻?

2. 总结回顾:这节课,我们随着父亲的脚步,来到树林,望到了鸟儿,闻到了鸟味,听到了鸟儿唱歌,也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懂鸟、爱鸟。课上,我们发现了很多新鲜的词——动词叠用、修饰语连用,并且在课文中把它们都圈画了出来。

3. 课后作业:

1)摘录你觉得新鲜、有趣的词语、句子。

2)外婆   夕阳   秋千

  爸爸   校门   棒棒糖

  姐姐   田野   风筝

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这些美好的画面。

点评: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跟随父亲从滹沱河岸一片树林走过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亲身感受到“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并且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更加了解树林和鸟,也更加懂鸟、爱鸟,以及热爱大自然。

文章中,不少遣词用句颇值得推敲。刘老师的教学设计从题目出发,巧妙运用“神秘礼盒”游戏,让学生体会三个名词连用的表达效果,自然而然生发出画面感,奠定课文的感情基调。紧接着,从动词叠用、修饰语连用两个层次引领学生突破字词难点,同时将“父亲”“树林”“鸟”三种意象紧扣在一起,更是稳稳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可谓一举三得。

从阅读的视角来看,文章首句便概括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其余部分则是通过写“我”的亲身经历,表现父亲对树林和鸟的深情。因此,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在于为什么“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刘老师从望鸟、闻鸟、听鸟三个方面解读课文,并在每个方面设置了联系紧密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随着不断的发现,学生仿佛真的走进了那片树林,看到了作者眼中的父亲:望叶便能知鸟,闻味便能懂鸟,听声便已无比快活!

教学设计最后的环节,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鸟儿此时为什么最快活?树林为什么也最快活?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推向更深的思维深度:一群群鸟儿,在幽深的树林里,放声齐鸣,令人无比欢欣!所以鸟儿此刻最快活。树林因为鸟儿的快活,显得生机勃勃而最快活。而父亲,一生最喜爱树林和歌唱的鸟儿,所以树林和鸟最快活之时,也是父亲最快活之际。三者关系回环往复,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深情也由此可见一斑,为接下来深入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作者单位:刘 琪 / 执教,佘召丹 / 点评,江苏无锡新洲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