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培信息】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组长能力提升专题培训项目圆满完成

2023/12/25 8:37:45  阅读:101 发布者: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材厅函〔20233号)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精神,继续深化落实《吉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吉教办〔2020146号)的相关要求,不断提升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组长服务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2023922日,由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培训部举办的“省培计划”(2023)——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组长能力提升培训完美落幕。来自全省各地区普通高中教研员教研组长共 150人参加了这次小班化同步线下培训。

吉林省实验中学张玉新教授作了《新课程要求语文的转变及教学示例》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张玉新教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一定要真实地发生,有体验学习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通过阅读,咀嚼文字,才可以有理解;母语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就是负责启迪、诱导出来;鉴赏语文学习不再是孤立地发生,而是应该多学科融合,语文老师要理解非语文概念;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是学习中一个特别主要的构成部分,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宋祥教授以高端的认知、广阔的视野,与老师们分享了个人深耕新高考的成果,讲座主要围绕新课标关于评价的变化、语文高考的命题特点、语文高考的反思和建议等三个方面展开,尤其对2023年高考试题做了详尽解读。同时,宋教授还分享了多年阅卷的经历与体会,展现出阅卷者的情怀及钻研学科的精神。讲座既有宏观的引领性,又有中观的指导性,更有微观的实操性,在横向关联、纵向进阶中,为老师们提供了更多样、更科学的教育教学实施路径。

 培训中,老师们走进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玉杰老师、田宇老师、杨治宇老师作了专题报告和示范课。

智者善思,仁者爱人。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的语文学科带头人王玉杰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含金量十足的专题讲座。王老师结合自己多年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工作、教研经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项目研究的意识与实践。她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大方面的内在解析、考试评价体系的有效落实、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三级课程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高考问题三个方面,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同时,王老师分享了本学校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她带领语文学科的年轻教师在双新背景下的三“大”概念之“大单元”教学中所做的尝试与取得的成果。她针对单元大任务统领下的主问题设计的“思维链构建法”既有理论指导意义,更具备可操性、高效性、实用性,体现了项目研究的实践价值。她对学生素质的极致要求,对教师教研的大力扶持,对学校发展的细微关注,对教育进步的积极探索,充分展现了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大境界、大情怀。

田宇老师的《智能时代的学习之道》一课,是高一必修教材第六单元六篇文章的群文阅读。田宇老师独辟蹊径,先辨析“哪几篇文章的学习之道不适合智能时代”,得出“学习之道不能脱离人的立场”的结论。同时指引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核心思想”,指出学生思维偏差,是“从整体出发”,还是“从碎片化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教师思维敏捷,语言犀利,让人感觉这是一节师生合作的“头脑风暴”。紧接着以“六篇文章给我们这个时代什么学习之道?”直指单元人文主题,梳理出“指向现实思考,指引未来”“指向自由,开掘人性”学习之道。最核心学习之道是“如何让一个人成为一个人”。这节课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范例。

杨治宇老师从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的角度,就文言文阅读进行了教学实践。她从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Ⅱ卷中文言文试题的比较入手,启发学生找到其形式、文体等方面与以往试题的变化,带学生走进议论性文言文学习中。既有对议论文三要素知识点的温故知新,又有对历史背景的情境再现,更有运用事理分割法、观点提炼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指导。整节观摩课从高考试卷实际问题入手,层次分明地分析问题,循循善诱中解决问题,文史兼容,相辅相成,不仅让学生沉浸在高效、深入且实用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更让在场听课的所有教师受益匪浅。

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刘晓华老师为学员们分享了《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中学”教学实施路径》的专题讲座。从“写中学”研究缘起及意义谈起,结合中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分析新时代新的学习范式对写中学的需要;结合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分析新课程对写中学的需要;结合当前文学类文本教学陈旧的教学方式,分析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写中学的需要。刘老师结合高考命题特点,从古代诗歌鉴赏、高中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几个方面分析如何进行写中学,讲解围绕任务群教学,与教学实践联系密切,特别提出圆型人物的圆心的说法,有理有据,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讲座中的事例来自刘老师引领学生进行的日常训练,生动富于启发性,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实施的依据与可行的经典范例。

博学方能洽闻,笃行才可致远。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李佳坤老师高屋建瓴,从另一视角,结合自身家庭教育实例以及教研真实案例以佐证,为我们作了名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梳理与探讨》的专题讲座。李老师首先就东北师大附中王玉杰老师的项目学习推进报告、田宇老师的《智能时代的学习之道》和杨治宇老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等进行分析解读。其次从国家推进新课程层面分析一线教师关注的整本书阅读、大单元教学、教考衔接如何实现等方面解读其落实的时代性及现实意义。最后结合真实教学案例与教研案例探讨如何避免教学任务设计浅表化,一线教师如何真正理解并完成学习任务设计的现实教学意义,如何意识到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并调整到指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方向。李老师的专题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打开了新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这样的降维解析令脚踏实地的我们可以仰望星空,行高至远。

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丛皞教授作了《鲁迅及其思想》讲座,讲座围绕鲁迅的事实、鲁迅的文化批判和鲁迅的思想命运进行。张教授通过生动的讲授和丰富的实例,使讲座变得异彩纷呈。在张教授的引导下,老师们对鲁迅思想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这必将有助于提升老师们对其作品的解读能力。在讲座过程中,张教授还将鲁迅的思想与选编进入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联系,做了深刻解读,为老师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教学路径,可谓别有洞天。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周颖华老师作了一场科普级别的专题讲座——《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周老师先从社会大环境出发,指出基础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是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这就促使教师进行职业发展,教师应该是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陪伴者、参与者、引领者。再以时代发展背景谈教育环境的改变,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是泛在的、跨时空的、互联的、个性化的,引出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的阐释。有目的有计划收集整理相关教育规律的教育科研正面临新时代、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最后周老师又将科研课题的相关问题为大家一一详尽地作了讲解。本次讲座为一线教师带来了一次教科研方面的空白填补,让一线教师在埋头工作之余,也可以有自己的教育成果生成,让老师们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持续推进,“教考衔接,以考促教”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考什么,怎么考”,“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刘勇老师通过《核心素养是实现教考衔接的纽带》,从理论到实践,从分析高考试题“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借鉴语文专家对高考试题的重点解读,到以必修上册为例的教学实践重点分析“教什么,怎么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语文教学是“灵性教育”。刘老师强调生活是大语文,语文是小生活,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语文原生态教学”的重要性,不唯事,不唯名,不唯利,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到能够正确理解生活的能力,由书本学习到生活感悟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找到语文学习的痕迹。刘老师强调找到教育的立足点,将教育终点变成教育起点,开展以知识结构为核心为目的,变成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为起点的逆向教学。刘老师从多角度反思教学中的思维套路,为我们平时教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让我们明白在新课程面前只有走对路,进对门,才能做对事,深耕教学,坚守教师的初心,担负教育的使命。

来自吉林省实验中学的纪少昆副校长为吉林省各高中的教研组长作了题为《构建高质量标准,推进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发展》的专题讲座。他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明确高质量学科育人目标,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高质量学科教学标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自觉;建构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激发教学相长的内驱力;建立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深度教研能力四个方面从高视角出发到语文教学实处落稳脚,结合从教以来的丰富经验将理论知识和教学管理中的实际操作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纪少昆副校长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在座的语文教研组长受益匪浅。老师们也纷纷表示,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课标钻研教材,明确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全面提升教研能力。

西安市教育科学院贾玲教授作了《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实施建议》的专题讲座。贾教授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新理念入手,强调语文课必须有育人的功能,而且教师要立足基本的校情、学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让学生进行有益、有效的学习。新课标要求语文课不再只是“听、说、读、写”,而是要进行四个核心素养的教育。贾教授用具体的课堂实例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多创设生活情境,课堂授课的手段、内容、形式要丰富,要激趣学生,例如戏剧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戏剧的演出;《芣苢》的教学可以加入生活中的

增强直观性,下载改编的歌曲视频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教学来完成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贾教授关于新教材的实施的讲座生动、细致,有可操作性,这对一线教师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强的指导性。

心怀家国天下,追求卓越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郎宇主任为学员作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主题讲座,从新时代新形势分析习总书记提出的教育重要论述,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共同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从三个传播、三个塑造、三个地位入手,解读了教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从五人目标、五育并举、五唯顽疾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教育面对的重要问题,并分析了相关的策略;从六个下功夫、七个第一的维度对教师的个人发展做出了细致的指导……九个方面的内容,郎主任娓娓道来,细致入微,见解独到,充满了对教育的脉脉温情,对教师们的殷切期盼,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大家带来极大的鼓舞,心怀家国使命,不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吉林教育杂志社的杜亚丽研究员,就目前教师成长状况做了细致的分析,探寻一种教育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减少教,学生可以更多学。讲座从教育科研的发展态势,教育科研助力教师成长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三大板块进行了阐释。其中众多名师及核心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部分,让在场的教师神情动容。杜老师列举的名师如: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老师,建设性地提出了教育的时代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学生一起成长;还有善于思考研究的窦桂梅老师,倡导“率性教育”的于伟老师,“情景教学”的李吉林老师,“案例教学法,培养拔尖人才”的崔贞姬校长,“潜能教育”的宋戈老师,“情智教育”的孙双全老师,“本色教育”的黄厚江老师,“生命语文”的王笑梅老师等等,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老师们感受到,要成名师、名校长,要创名校,就必须走教育研究之路。同时,再次与老师们明确我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杜亚丽研究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科研型教师培养上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和科学的指导。

来自吉林一中的语文教研组长李花老师深度剖析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从如何围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加强学科建设,新课程、新教材、新背景下教材改革两大热点内容的构成,面对新高考如何解决使用新教材的困惑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逻辑性,有层次、有内涵的精彩解读。同时,李老师还把本学校的大单元备课统筹设计、教学案例分析等活动和我们进行了探讨交流,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鲜活的“学习样本”。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学员们更加明确要在教育改革中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要带领一支工作扎实、务实的队伍,并且不断拔节成长,积极辐射,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到省内基础教育第一线。同时此次培训加强了省内高中语文教研组长的沟通交流,以研讨促共建,以协作达共识,为推进各地区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提供可借鉴的策略。

转自:“吉林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