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提炼大概念?5条路径可参考

2023/12/22 16:49:34  阅读:344 发布者:

一、大概念何以如此火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里有这样一句表述:“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这句话在2020年修订时被保留下来。因此,各学科课程标淮对大概念思想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自此,大概念才从一些学者的译作和文章中走出来,正式步入国家课程的官方舞台。

二、大概念怎么表达?

大概念究竟是一个词、一个短语,还是一个句子?

对这个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对大概念的表述比较宽泛:“大概念可以以各种形式体现——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问题。”

王春易同意这种观点,她也指出,在呈现大概念时,不必拘于形式,可以用陈述句表述,也可以用一个名词、短语或者一个问句表示。

刘徽的观点是:“大概念一般是一个句子,而不是一个词语,比如‘数学抽象’‘悬念’都是大概念的名称,而不是大概念。这是因为大概念是要促进理解的,但如果仅给一个词语,很难起到这个作用。”

我们知道,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都是以词或短语表述、呈现的,比如“空间观念”(数学)、“区域认知”(地理),或“文化理解”(艺术)。如果我们提炼的大概念,还仍然停留在词或短语的层面,就不能有效解决学科素养与具体知识之问的关联问题。只有进一步概括出具体而相对明确的学科观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更有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统一使用陈述句来表达大概念。它应该指向学科内部,揭示学科本质,具有清晰鲜明的观点和态度。

有时,人们会将“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关系”这样的疑问句当作大概念。不能否认的是,提出类似的问题往往有助于我们提炼大概念,但由于它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学科观点,也就不能称为大概念。而如果将这个问题的答案表述成陈述句“文学作品不能等同于历史,但其中有可能存在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就具有大概念的作用。

三、如何提炼大概念?

当我们冥思苦想单元大概念应该是什么时,不如换个角度,先想想下面的问题:假如学生在学完这个单元后,把具体的知识都忘了,那么我们希望他的脑海中,还能留下什么?

知识全都忘了,这个学科不就等于白学了吗?

其实,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走出校门后能够直接用到的少之又少。就像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的,小学数学已经够日常算账、购物和理财了,学那些高深的数学知识有什么用呢?

然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锻炼的是学习者的思维。一个数学思维品质好的人,思考问题时往往更加理性,更有逻辑,也更富条理,他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支撑某个观点的依据,去分析一个现象背后的规律,去思考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思维习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与记住多少数学知识无关。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提炼大概念的方法,那就是“滤掉具体知识还剩什么”。

但不同学科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文科老师会说,理科提炼大概念具有“先天优势”,因为理科通常有清晰严谨的结构和相对稳定的结论。换句话说,这些学科有许多“放之学科而皆准的真理”。这就为提炼大概念奠定了基础。

比如,在生物学中,如果只将“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这句话作为大概念,就显得很逊色,因为它只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学科事实。其实,生物学家将细胞定义为“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并不是因为细胞小得不能再分了(细胞里还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液等很多组织),而是因为细胞是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最小系统。它既是代谢的基本单位,也是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还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所以会有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存在。如果将细胞再分解,这些功能就都不存在了。因此,将相应的大概念表述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就深刻而确切得多。

另一方面,理科老师会说,文科提炼大概念似乎更容易,因为人文学科的结论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既然没有所谓“真理”的存在,就可以放开手脚,想要学生领悟什么就提炼什么,主观色彩很强。然而,看似高度自由,却正是文科提炼大概念的痛处。由于没有理科那样的逻辑和结论,文科各单元的大概念如何做到一致性、系统化和结构化,都是重大挑战。

以义务教育语文学科为例,由于单元大都是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元”,这就要求从两个维度提炼大概念。例如,五年级上由课文《白鹭》《珍珠鸟》《落花生》《桂花雨》组成的大单元,就可以概括出以下两个大概念:

语文要素:通过细节描写能够以小见大,表现常见事物的美。

人文主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往往寄托着对过往的人或物的思念。

再以历史学科为例,由于教材主要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而每个时期都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其中的内在规律往往是一致的,这就使得有些大概念会在不同的单元反复出现,需要通过多个历史时期的对比才能获得理解。例如,“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是逐渐加强的”这个大概念,就需要纵观从秦到清的所有封建王朝才能深刻领悟。

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学科提炼大概念的出发点和路径的确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提炼的难度也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学科都有提炼大概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四、提炼的路径和视角

1.提炼的路径

提炼大概念,主要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路径。

所谓“自上而下”,是指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在对其内涵和外延全面解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维度分解,尝试抽离出表达这些维度观点的语句,逐步形成大概念,再去寻找支撑这一大概念的学习内容。

例如,地理核心素养中有一个是“人地协调观”,它是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协调观可以进一步分为“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我们可以在每个二级子观念下,进一步提炼出一系列大概念(如下图)。

地理核心素养的分解与大概念的提炼

所谓“自下而上”,是指从学习内容出发,思考学习内容背后真正的育人价值和学科思想方法,进一步概括提炼出大概念,再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相呼应。

例如,小学数学有一个单元是“字母表示数”,主要学习如何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数学中为什么会用到英文字母呢?

我们知道,数学并非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它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人们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字,摆脱了实际情境的束缚,以适用于更大的范围。例如,数字1”不仅可以代表“一匹马”,还可以代表“一只羊”“一个人”等。借助符号来表示数字,在表示数量关系时就更具一般性。例如,从算式“1+2=2+1”“3+4=4+3”中抽象出等式“a+b=b+a”,就可以反映加法运算的一般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引入符号使数学具有更强的普适性”这个大概念。

同时,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一个具体表现叫作“符号意识”,课程标准对其内涵进行了解读,其中之一是:“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上面的大概念与这个内涵恰好相呼应。当然,符号意识的内涵相当丰富,这个内涵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虽然大概念的提炼路径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分,但在教学实践中,两种路径往往是相互结合的。因为只有“上下关联”,才能真正打通“核心素养—大概念—学习内容”这条路。

2.提炼的视角

提炼大概念的视角也有两个:一是认识论的角度,二是方法论的角度。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大概念可以是对学科本质的揭示或者对学习内容的学科价值的描述。

比如: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

在身体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收缩起来的肌肉会产生更多力量。

这两个大概念是对学科本质特征的陈述。

又如:

科学探究是获取与应用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这两个大概念是对学习内容在学科发展和应用中重要价值的描述。

当然,两者是相通的。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大概念可以是对学科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的总结。

比如:

孤证不立,能够找到多重证据相互印证的历史更为可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精神是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刻画展现的。

以上两个大概念,分别是对史料考证原则、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总结和归纳。

五、提炼的方法和策略

提炼大概念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根据来源大体有以下几种:从课程标准中提炼、从教材文本中提炼、从学科概念中提炼、从学习目标中提炼、从相关文献中提炼。

1.从课程标准中提炼

课程标准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无须多谈,其高度凝练和专业的语言特点也很符合大概念的表述要求,所以它自然成为提炼大概念的重要来源。

首先,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定位,从宏观上揭示了学科的研究对象,对具体单元大概念的提炼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说明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两大类。我们在提炼单元大概念时,就可以从“如何理解和表示数量关系”“如何理解和表示空间形式”以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如何相互转化”三个维度去思考。

比如,结合所学内容,七年级下“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的大概念就可以确定为“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数量进行刻画”。

其次,可以从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部分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中提炼大概念。例如,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解读中,就有这样的表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其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且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些体现学科本质的陈述句,就可以直接作为相应单元的大概念。

最后,还可以从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部分提炼大概念。例如,“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领导作用”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段目标之一,从中就可以提炼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一大概念。

2.从教材文本中提炼

教材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重要的参考,也是提炼大概念的重要来源。但从教材文本中提炼大概念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单元的一头一尾往往需要重点关注。

很多教材单元的起始位置有“导语”,导语会简明扼要地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或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这可以为我们提炼大概念提供重要借鉴。

比如,九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我们共同的世界”单元开篇,有这样的导语: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

这里有安宁和美好,也有战乱与纷争。

有人说,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充满活力,充满机会;

有人说,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难以捉摸,难以把握。

我们如何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认识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个时代又赋予我们怎样的使命?

根据这一导语,就可以提炼出以下大概念:

人类的命运彼此相依,相互信任、包容互惠、一致行动、共同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有的教材单元结束时有“小结”。与导语不同的是,小结一般不只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还会提炼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这同样是提炼大概念时应该重点阅读与分析的。

比如,九年级下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单元结尾,有这样一段小结:

一个直角三角形可以由它的三条边和两个锐角这五个元素中的两个(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唯一确定。有了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结合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勾股定理,就可由这两个元素的大小求出其他元素的大小,这就是解直角三角形。由此可见,关注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根据这段小结,就可以提炼出以下大概念:

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有时也可以从教材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大概念,但往往需要进行归纳和概括。

例如,五年级上科学“计时工具的发展” 单元,其内容简述如下:

文明越发达,人类对时间的管理要求越高。人类远祖最早从天明天暗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在木棍或骨头上刻标记来计时。

大约六千年前,第一个“时钟”——日晷诞生,它利用太阳照射到的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位变化测定时间。接着人类又发明了水漏和沙漏这种漏刻计时器,从而摆脱了天气条件对计时的影响。

1350年,德国发明第一只机械钟表,由于其体型庞大,只能放在固定位置。

16世纪,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诞生,看时间成了很轻松的动作。

“一战”期间,士兵为了看表方便,把怀表绑在手腕上。瑞士的一个钟表匠从中受到启发,制造出一种体积更小的表,并在表的两边装上皮质或金属表带,从此手表诞生了。

1969年,日本发现可以将石英晶体制成音叉用到钟表里,世界上第一只石英表由此诞生。石英晶体的应用使得手表可以大量生产,价格也随之下降。

如今,内置智能化系统和网络的智能手表已普及,手表的功能也得到大大拓展。现在,高精度的原子钟已达到37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这标志着人类的科技文明在历史中不断进阶。

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下大概念:

工具发展的动力,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需求。

3.从学科知识概念中提炼

大概念并非学科知识概念。然而,知识概念的定义中往往蕴含着提炼大概念的重要信息,寻找一些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或逻辑,进行提升和提炼,就可以产生大概念。

例如,六年级上道德与法治有“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政府的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概念,对这些概念的内涵与成因进行对比和分析,就能得出以下大概念: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生活。

4.从学习目标中提炼

与学科知识概念一样,学习目标虽然也不能直接作为大概念,但往往隐含着大概念的“影子”。例如,八年级下历史“新中国的外交”单元有以下学习目标:

1.能够列举新中国外交三个阶段的相应政策及其相应成就。

2.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能够理解其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3.能够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万隆会议的作用。

4.能够感受外交政策带来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据此,可以得到下面的大概念:

根据时局变化使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5.从相关文献中提炼

一些学科图书等文献中的观点,特别是古今中外知名学者对学科发展历史和思想方法的论述,往往体现了专家思维,也是提炼大概念的有效来源。

例如,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观点。也就是说,作家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描写景物的景语往往饱含作家创作时的情感诉求,从周敦颐的《爱莲说》到茅盾的《白杨礼赞》皆是如此。将这一观点与单元文体相结合,就不难得出下面的大概念:

散文中描写的事物是作家寄托自身情感和态度的载体。

又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华先生用通俗押韵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数学的两个基本研究对象——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将这句话蕴含的数学思想迁移到函数研究中,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大概念:

图象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性质,其本质是点的位置与数对的对应关系。

(作者单位系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

END

文章来源 | 节选自《大概念教学15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9月出版)

转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