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视野,优化美术课堂活动
2023/12/22 13:46:08 阅读:123 发布者:
长宁区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立足单元视野
优化美术课堂活动
2023年11月14日上午,在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小学开展了以“立足单元视野,优化美术课堂活动”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长宁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主办,长宁路小学承办,区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制“小学美术家校社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组、“家校社共育视域下学校美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策略研究”项目组协办。通过教学展示、微报告与教学研讨,探讨了如何深化单元教学、优化美术课堂活动。活动由学科带头人王立老师主持。
教学展示
四年级《我们来画树》
执教:长宁路小学 王蕾
本课是四年级上《描绘身边的景色》单元里的一节绘画课,主要学习内容是用概括、取舍的方法绘画古树枝干并描绘出树的细节之美。课堂中,始终将“观察、感受、表达”六个字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先观察树、感受树(枝干姿态、树叶疏密、树皮纹理),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找出树枝的生长规律、如何表现树枝前后关系、如何体现树叶疏密关系)。在学生解决问题后,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赞扬;有困难时,教师引导解决并示范讲解。在充满互动、讨论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收获了比平时更多的知识与自信。
微报告
《苏河文化与美术教学的融合》
报告人:长宁路小学 王珏
苏州河,是上海流淌出一道温柔而绵长的生命印记,城市空间在河岸生长,城市情怀随着悠悠柔波滋生。学校地处苏州河边,充分利用在地资源,开展了“畅游苏河人文景观”艺术实践活动,参与了由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河流怎样描摹城市”2023新钢笔画创作展暨“一江一河”城市研学计划活动。
第一阶段
感知了解
开设长小“苏河文化景观”艺术长廊,介绍周边苏河文化景观,引导学生了解与河流相伴而生的丰富文化历史,开启令人兴奋的艺术之旅。双休日,在父母的陪同下,用摄影的方式感受苏河魅力,用镜头捕捉苏州河的壮美、宁静和生机,摄影作品在“艺术长廊”汇聚。
第二阶段
体验学习
将苏河景观与美术教材内容融合,开展三个主题的学习。
一、“百年风貌”——华政历史建筑群
结合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套色版画》一课,通过版画制作,表现华政历史建筑群的宏伟和历史感。
二、我眼中的苏河
结合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步行街》一课,以纸材为媒介,制作立体的苏河景象,表现自己的想象与思考。
三、“小宁一起来写生”——悬铃木古树
结合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我们来画树》一课,借助线描技巧,以中山公园悬铃木古树为题材,捕捉树木的神韵和岁月的印记。
第三阶段
写生创作
学生通过写生创作,进一步建立自身与苏河文化的联系。创作的过程经历,不仅使他们更加珍惜身边的城市景观,还促使他们更多地探索历史和传统。沉浸在苏河文化的表达中,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居住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近20幅学生作品在本次钢笔画展中展示,引起了社会的好评。
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融合苏河文化与美术教学,我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城市文明、历史传承和环境保护的大门,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家园,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项目不仅仅在校园内留下了艺术的印记,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对文化、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种子,这将在他们的一生中继续开花结果。
微报告
《在情景式体验中感受历史建筑之美》
报告人:江苏路第五小学 王立
首先,王立老师展示了录像课《写生身边的风景》。接着,结合“苏河园里的紫藤小宁”项目,深入交流了本课的设计思路。详细介绍了本课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的新颖设计,课前多角度“阅读”历史建筑,通过课前学习任务书中的三个任务,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参观华政百年建筑,了解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造型特点;课内在实景写生中培养对美的感受力;课后利用学习平台交流与反馈课后开设校信通七彩任务通道,鼓励学生回家根据现场拍摄的照片再加工作品,并上传评价互动。
互动交流
绿苑小学 张静德
张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家校社协同育人为美术教学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相较于以往的美术学习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走出去”的美术课堂有更丰富的选择,能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价值感,关键是它能提供“真实的情境”,能让学生有参与感与情感共鸣。拿今天的两节课举例,因为孩子们就生活在中山公园和华东政法大学周围,那么画中山公园里的树就不只是“画树”,而是记录身边的美好。画华政的建筑就不止于“画建筑”,而是探学历史的足迹。两节课都利用了学校周边的资源,述说一个上海的故事,这就让学生的美术表现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教研员总结
长宁区教育学院 周方耘
首先,周老师向长宁路小学大力支持本次活动表示感谢,并肯定了长宁路小学美术教研组和江五小学王立老师学科带头人项目团队积极利用在地资源开展美术教学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经验。
课堂教学方面:两节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分解,建立了清晰的教学结构,小练习层层递进。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两节课能创新使用媒材降低表现难度,聚焦能力形成。王蕾老师采用炭精条侧面绘画,概括与表现树干和树枝的姿态,降低学生表现的难度,促进树木姿态的个性化表达。王立老师采用透明写生板辅助学生取景和画景,培养学生的写生思维,并利用腾讯会议辅助现场教学,校信通七彩任务收集学生分组活动数据和作品,解决现场写生课的教学难点。
课程建设方面:两所学校都紧扣时代脉搏,以“一江一河”为主题,将在地资源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并创设多感官、沉浸式的具身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和生活情境中认识美术,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转自:“长宁区小学美术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