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展示 | 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3/12/22 10:28:19 阅读:75 发布者:
以科研促教研 以教研带教学
为进一步落实宝安区小学数学“深度理解,多元表达”的教学主张,11月29日下午,宝安区第1学区小学数学教师面授培训活动在裕安学校报告厅举行。
1
课例展示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由裕安学校黄力老师执教《古人计数》一课。黄老师与一(1)班的学生在古人计数的故事情境中,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认一认”和“做一做,想一想”三个活动,理解“1个十就是10个1”,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正如盐溶于汤,知识应溶于情境、活动中,裕安学校一直在探索学科素养导向下的“幸福力”课堂,让学生在每节课都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体验学习的幸福。
2
专题讲座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由天骄小学袁伯维副校长作题为《浅谈备课的关键能力》的分享。袁校从话题“老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引入,围绕郭华教授所说:“教师的幸福感从教学的成功,学生的成就中来。”展开分享,强调教师的立命之本就在三尺讲堂,而要把课上好,关键是备好课。
接着,袁校围绕备课“三气”,进行详细的讲解,即:上接“天气”:课程标准解读力——教中有“课标”;下接“地气”:问题系统设计力——学中有“思辨”;中接“人气”:师生关系亲和力——心中有“儿童”
举例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到会的老师对“三气”的理解更直观,袁校举了《小数初步认识》的案例详细介绍了备课流程。
最后,袁校提出最重要的还是要备学生!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教育故事正好呼应了一开始的话题“老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今天袁校的分享,给与会的教师提供了一个角度。
3
微讲座与交流活动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由第1学区教研员余映涛老师和黄力老师就《古人计数》一课的两个关键点进行交流探讨:一是为什么要捆小棒?怎么捆? 要让学生“穿越”时空体会古人面对数更多羊的时候陷入的数学困境,感悟整理组合小棒的必要性,而不是老师让我捆我就捆,不明白为什么要捆。除了10 根一捆,还可以多少根一捆,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并且要让学生体会作为动作过程的“捆”和作为动作结果的“捆”的区别,这是进位制最初始的动作表征;二是从“10个一”到“1个十”,如何让学生实现认知转换?计数器上珠子的呈现,学生的操作既要依照教材所示的与小棒的静态对应,又要体现“满十进一”的拨动珠子的动态过程。这样学生既感受了“满十进一”,又理解了“以一当十”。
评课交流
接下来余老师顺接本课内容围绕“计数法还是记数法?”“一道期末试题”“圆的面积”等问题或案例,阐述了小学教师应有的敏锐眼光和开阔视野。
综合各种文献,认为“计数”主要体现的是数数(一一对应)及各种进制;“记数”主要体现的是数数的结果和位值制。不管用课标采用的“十进制计数法”写法还是其他文献所用的“十进制记数法”,都包含“计数”和“记数”两方面的行为和结果。
另外,余老师提出,在解决图形与几何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养成结合具体问题背景和现实情况来判断答案是否合理,培养再思考、再追问的意识和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完成公式推导后,让公式回归空间关系,建立运算与图形的对应关系,增强图形之间的连结,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深耕课堂正当时
教研不觉流光远
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精彩的教研活动吧!
转自:“宝安区小学数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