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研展示|聚焦数感、运算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计算类课型探索——宝安区小学数学“万名教师晒好课” 教研展示活动

2023/12/22 10:27:37  阅读:147 发布者:

聚焦数感、运算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计算类课型探索

——宝安区小学数学“万名教师晒好课” 教研展示活动(桥头学校专场)

冬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迎着教研的春风,借筑基提质之势,为扎实推进“计算教学”专题教研活动,探索“双减”政策下“轻负高质”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有效开展计算教学,深化“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进核心素养在计算课中的落实,20231122日下午,由宝安区教科院主办,宝安区桥头学校承办,宝安区航星学校及文昌小学协办,三校联合组织开展了主题为《聚焦数感、运算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计算类课型探索》的2023年秋季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教研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的与会人员有桥头学校、航星学校、文昌小学、福民学校、桥兴学校、景山实验学校等6所学校的全体数学教师,活动分设桥头学校线下主会场和线上直播会场,并由宝安区桥头学校数学科组长黄郴红老师主持,具体流程有以下几个环节:

# 01

【第一阶段·课例展示】

课例一:《有多少张贴画》

执教者:航星学校  邓卓君

邓卓君老师执教二年级《有多少张贴画》一课,她利用青蛙贴纸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独立编制6的乘法口诀,导入情境不着痕迹,让学习在不知不觉间发生,温馨的学习气氛拉近了师生关系,让孩子怀揣愉悦的心情进入了课堂。随后,她让学生借助点子图研究6的乘法口诀,通过研究前几句口诀,直指思辨关键处,认清点子图与6的乘法算式与“几个几”的关系,为探寻乘法口诀规律作关键性孕伏。

邓老师通过关键性问题新口诀“六七”是怎么记忆?开放式的问题撬动了儿童思辨的大门。此处的刨根问底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辨空间,学生能根据前后口诀之间的一般规律进行推想,待学生不断感悟后,学生逐渐能根据6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进行对比、归纳和推理,并能说清楚道理。借问题引领学生亲历过程,深挖口诀,提炼记忆口诀的策略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能力,再通过圈一圈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直观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促进学生的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的发展。最后,抓住“几个几”的乘法意义这一重点,设计了层次递进的练习。

如何记忆“六七”、“六八”和“六九”的口诀,学生一方面能巩固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能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既丰富感知,加深对口诀的理解与记忆,又激活思维,获得对6的乘法口诀的深层感受,让数学思想在春风化雨处自然提升。

课例二:《分数与除法》

执教者:桥头学校  黄郴红

黄郴红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与除法》一课。黄老师立足小学“分数”这一内容的整体性,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通过联系、迁移、拓展,有层次、有张力地进行了《分数与除法》的教学,体现出“学为中心”的融通课堂。

上课伊始,黄老师谈话时从“分蛋糕”的情境入手,从能整块分完到不能整块分完的情境,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中,黄老师从四个活动“分”、“联”、“比”、“化”层层递进。用“分”的操作明晰算理算法;用“联”的思考沟通关系;用“比”的深入打通联结;用“化”的思想实现迁移,不断唤醒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此外,黄老师巧妙提供给学生学习支点,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循序渐进,逐步产生内化并进行学习迁移。

黄郴红老师注重知识联系、关注学习迁移、恰当知识拓展,通过大的问题情境,构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丰富性、深刻性,达成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课堂始终,黄老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思考的空间,使其进行知识内化、迁移、应用,最终让学生走向知识的远方。

# 02

【第二阶段·评课分享】

评课分享一:《计算教学:算理、算法和算律怎么教?》

分享人:航星学校 叶美芳

叶老师从以下几个维度点评了邓老师的课例:导入情境不着痕迹,让学习在不知不觉间发生;问题引领不动声色,让思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活动设计扶放有度,让智能在循序渐进里发展;综合运用丰富开放,让思想在春风化雨处提升。其中,设置了如何记忆“六七、六八”口诀的核心问题,既巩固了学生乘法的意义,又渗透“转化”的思想。

接着,叶老师分享了俞正强老师《种子课2.0》中关于“计算教学:算理、算法和算律怎么教?”的内容。以袁老的现实故事鞭策我们要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明师,并提出计算教学离不开“又对又快”的需求,并厘清算理、算法、算律两两之间的关系。接着,以流程图为例,阐述了用原型来支撑意义的理解是理所当然的,但什么都用原型来支撑,可能就是机械主义。最后,以《乘法分配律》为例主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算律脱胎于对算法的灵活运用,灵活运用的依据是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评课分享二:《厘算理 明算法 激思维——对“分数与除法”的几点思考》

分享人:桥头学校 庞婉玲

桥头学校庞婉玲老师围绕以下几个角度对黄郴红老师的课进行深入的点评:

一是在实际操作、自主探索中引发冲突,厘清算理。学生在“分蛋糕”的现实情境中,通 过动手操作画、分、算,充分理解除法的结果用分数来表示的算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二是在比较归纳、猜想验证中建立模型,明确算法。学生通过解决核心问题“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联系思考,在生生交流中建立分数与除法的模型,提高了推理意识、符号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是在巩固延伸、实际应用中内化模型,拓展思维。学生通过解决黄老师精心设计的三道练习题,及时巩固新知,实现算法与算理的融合,让学生能够通过运算解决数学问题和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 03

【第三阶段·主题讲座】

《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策略研究》

分享人:文昌小学 邹建胜

邹建胜老师指出:计算能力是指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以及计算方法掌握的稳定性。计算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在日常学习中,计算往往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痛点。学生计算问题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计算速度慢,严重依赖笔算;二是运算顺序不合理,怎样好算就怎样算;三是不合理简算,或不敢简算;四是没有检查意识,缺乏检查方法。

基于以上对以上计算问题的分析,邹老师提出可以采用以下四个策略:

策略一:必要的记忆与推算。如在记忆分数小数百分数互相转化时,可以以1/2=0.5=50%为基础,推算1/41/8的小数值,进而以1/41/8为基础,推算3/4,3/8,5/8等分数的小数值,这样既减轻了学困生的记忆负担,不容易混淆,又让他们掌握了计算的方法。策略二:必要的归纳整理;策略三:必要的算理融通;策略四:必要的心算估算。

山高自可登临上,水深不妨涉足知。本次“聚焦数感、运算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计算类课型探索”的教研活动,让我们对如何有效落实计算类课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说”发挥了授课者的作用,使大家看到课堂的整理思路;“评”使教师群体的智慧得以发挥;“结”尾之处的微讲座,又让我们领悟到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锦囊妙计。

在上下求索的路上,相信老师们会继续相互学习,深研理念,落地课堂,俯身耕耘,共赴成长!

转自:“宝安区小学数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