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研展示|问题引领的校本教研扎根于课堂教学

2023/12/22 10:26:29  阅读:107 发布者:

问题引领的校本教研扎根于课堂教学

——记宝安区小学数学“问题引领”教学研讨活动

为落实“深度理解 多元表达”的学科主张,聚焦“问题引领”的教学与教研,发挥名师工作室对区域校本教研的引领作用,112日下午,宝安区小学数学“问题引领”教学研讨活动暨高雅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在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报告厅举办。

研讨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01

“同课异构”课例展示

《什么是周长》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杨老师创设了“蚂蚁赛跑”的情境,引入“一周”的概念,学生通过指、描、说的活动明确“什么是一周”。接着,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树叶、草皮的周长是多少?”,组织学生同桌合作用细绳、软尺、直尺等工具度量树叶和草皮的周长。在汇报的过程中,杨老师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完整性,让“周长”的概念自然生成,并且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测量方法中的联系,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对“周长”的认识与理解,杨老师继续借助“蚂蚁赛跑”的情境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的周长,并适时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辨析,在生生互动中再一次明确“周长”的概念。整节课以“蚂蚁赛跑”的情境贯穿始终,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探索,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度量活动中充分明晰与理解“周长”概念。

宝中外国语学校新蕾小学的桂瑜鸿老师利用蚂蚁赛跑的情景进行课堂导入,围绕“什么是周长”,设计了“描、量、数”3个教学活动。《什么是周长》作为“种子课”,是本单元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课,更是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

桂老师用小蚂蚁爬行轨迹引发学生思考和感知一周,借助“树叶”、“草皮”学具,描出其一周。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后,得出“树叶的一周就是沿着边线,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形成一个闭环,才是完整的一周”的结论。桂老师利用希沃白板将现场拍摄的两个错例投影到大屏幕,让学生们对其进行讨论和改进,加深对“什么是一周”的理性认识。在进行“树叶”和“草皮”周长测量的活动时,学生进行同桌二人小组合作测量。学生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同时经历了测量工具的选择、测量方法的商讨、学习伙伴之间合作探究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经验,感受了“化曲为直”和“四边相加”的思想,加深了周长意义的理解。在明晰“什么是周长”后,桂老师引导学生们找出身边具体事物的周长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们的应用意识。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们在数周长的过程中再次对周长进行了辨析,感受到图形大的周长不一定大,周长相等时图形形状也可能不相同。在小蚂蚁们跑步比赛结束后,学生们讨论得出:影响跑步结果的外部因素,除了跑步的距离外,还有地形、温度、湿度等等,将课堂延伸到了生活实际。

本节课桂老师多次使用多媒体教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后期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2

教研分享

宝中外国语学校新蕾小学史海涛老师以《校本教研如何扎根课堂教学》为题进行了讲座。史海涛老师以《什么是周长》的磨课过程为例,从“教研背景”“教研形式”“课例反思”三个方面展开了分享。介绍了本次活动主要依托前段时间举办的“南方教研大讲堂”为大环境的背景,以高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这一课为例载体展开教研,组建了区教科院、宝中外、新蕾小学,区、集团、学校的三级联合教研共同体的教研团队;然后介绍了本次活动“同课同构”的教研形式,详细阐述了整个教研过程区域教研引领了各学校的校本教研,帮助学校实现了从“只关注过程”到“目标导向下的过程优化”的教研转型、从“个人备课”到“团体协作”的路径转变的过程;最后分享了对《什么是周长》这节课团队的一些思考和碰撞,明确了核心问题与核心概念,理清本节课是通过蚂蚁赛跑引出“周长”中一周的概念,进而通过度量活动引出“周长”长度的概念,最后与生活对接对周长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升华的过程。

03

专题讲座

陈洪杰老师讲座《以知识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结合两节课例展示,以风趣幽默的语言

指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向,提出以下几点:(1)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假装学习,应当尊重学生思维生成,让学习真实发生;(2)课堂上要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3)教师应理解孩子的不理解,让学习的困难点充分暴露并得到解决;(4)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得快乐;(5)课堂教学应实现大问题板块化;(6)教师应关注学生多元表征。

04

互动点评

最后,高雅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对本次承办活动的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和宝中外国语新蕾小学表达了感谢,对今天展示的课题和讲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她指出课堂教学一定要坚定儿童立场,用问题引领教学,从而激发孩子的思考。

教师听课感想

本次的活动,让我对课的理解又精进了一步。两位老师的课例都是《什么是周长》内容,情境的导入都是小蚂蚁比赛的游戏导入,都以围绕核心问题“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展开教学,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一周、周长的概念。又借助丰富的测量工具,让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从度量的角度再次深入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虽主要框架的底层逻辑相同,但两位老师却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尤其是在环节细节处理上,更加显示出杨老师和桂老师对课的理解的深度,不同的视角、不一样的偏颇、不同的处理方式都让我眼前一亮,虽“同科同构”,但“同中有异”,这样的研讨方式,正如高雅老师所说,不妨成为我们日常教研的一种方式。

荣根学校 元小梅

听了杨老师和桂老师执教的同课同构《什么是周长》一课,感触颇深!这是一节优质的概念课教学,值得反复学习:

1.以“蚂蚁赛跑”的生活情境引入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促进孩子对“一周”和“一周的长度”的思考,让概念在生活中产生。

2.做数学,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感悟理解“什么是周长”,“怎样得到图形的周长”,“还可以测量什么物体的周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什么是周长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交流感知、体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议一议、说一说,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达到学习数学知识之目的。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通过不断地变式体验“封闭图形”的生成,让学生感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概念的建立。让概念回归数学本质,一切水到渠成,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周长”,在“玩”中认识了周长概念。

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李海燕

通过学习桂老师和杨老师《什么是周长》的这两节课,我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深感赞赏。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这样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两位老师都用巧用了蚂蚁赛跑的情境,巧妙地将抽象的周长概念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和生活实例一步步引入,层层递进,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做中学,并总结出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节课都是非常积极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实践,给我们青年教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学习!

宝中外国语学校新蕾小学  程可

非常有幸观摩了桂老师和杨老师的《什么是周长》这一概念课的现场教学,令我受益匪浅。用情境问题引领贯穿其中,看—摸—描—量—数等活动的开展,课堂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愉快地接受周长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宝中外国语学校新蕾小学  刘军

转自:“宝安区小学数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