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研究】李美菊:教师提问背后的艺术:如何激发学生高阶思考?

2023/12/19 17:49:50  阅读:97 发布者:

这篇文章和大家重点聊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借助提问的艺术,指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师为什么钟情于讲授式教学?

过去很长时间,无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在大力倡导课改,但是和一线教师接触下来,发现大部分教师的常态课 ,基本还是采用的是比较直接的讲授式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直接“填鸭”给学生,而学生则只是接受、记忆知识,并按照要求再重现知识,整个教学过程缺少启发和引导。

之所以这样,深究背后原因:

一方面是教学任务太紧张,教师面临着比较大的时间压力。他们需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大量知识的教授,确保学生没有遗漏地掌握。在这种状态下,填鸭式貌似成了一种教师不得不选择的高效手段。

另一方面是教育体系依然以考试成绩为导向。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见到题型更多,教师们不得不大量灌输知识点和题型,通过讲练,以提升学生成绩。

还有就是,有些地区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们就算想教学改革,挑战填鸭式教学,也是有心无力。

当然,还有就是传统观念在一部分教师心中依然根深蒂固。这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这种模式没什么不合理的。他们意识不到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

不过,也有不少研究者和教育者在持续不断推进课堂革命,倡导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2》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怎么样设置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师最常使用的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也是被研究者研究最多的课题。

有研究成果把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为内容问题和过程问题。

内容问题:直接指向具体内容,已经有清晰明确的正确答案。而且答案基本不用概括、推论或解释。

过程问题:问题的回答要求学生有更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得到;或者需要从不同资源中分析、概括、推理得出正确答案,答案还不一定唯一;也有可能会引起辩论,而且没有标准答案;还有可能会引发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

以语文课《雨巷》教学为例,列举一些内容问题:

1.《雨巷》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问题答案唯一。

1.在《雨巷》一诗中“颓圮”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答案是可以从资料中查询的。

2.初读《雨巷》,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问题的答案学生基本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3.《雨巷》中的“雨巷”是怎样的一条巷子?

问题答案文中可寻。

4.《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问题答案文中可寻。

5.《雨巷》中“我”希望逢着的“姑娘”有哪些特点?

问题答案文中可寻,不需要推论,总结。

如上这类提问都是涉及文本内容的问题。有的提出的问题比较直接、答案唯一;有的指向性很强,答案就在文章中,学生只需要把它逐一找出来。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已知的事实、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但是,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大多数都是这些内容问题,那么,依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Samuel Bloom)对认知思维目标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6个层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划分来看,教师的提问策略只是引导学生停留在浅层学习,思维一直停留在记忆和理解作者和课文内容这两个相对低阶的思维层级。而应用、分析、评价、创新这些高阶思维能力的锻炼并没有在提问策略中反映出来。

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内容本身并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实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评价创新等这些高层次教学目标的手段。

那么,为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层次的思考,不同深度的学习,除了设置一些内容问题,更应该注重过程问题的设置。

我们继续以语文课《雨巷》教学为例,列举一些过程问题:

6. “丁香”这个意向都有哪些内涵?

此类间接问题有多种可能的回答和替代意义。

7.“雨巷”只是江南的一条真实“雨巷”吗?它还有其它的象征意义吗?

此类高层次问题的回答并不能直接简单从文本中得出,需要学生更复杂更深层的思考。

8.“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此类发散问题答案不唯一,但只要契合意义,都算正确。

9.你认为“丁香姑娘”是不是真实世界中诗人心中的恋人呢?

此类开放问题答案可能会有不同声音。通常不会只有一种答案。

10.有人认为《雨巷》是爱情诗,有人认为是政治诗,还有人认为是哲理诗。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此类评价问题答案需要学生深度思考,然后有个梳理概括,构建自己理解和意义的处理过程。

总之,通过对比两组不同问题类型实例,我们会发现,过程问题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积极建构自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意义。而不是按照教授的方式通过重复记忆而获得理解。

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提问的艺术,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让提问成为一种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高阶思考的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

(文中问题案例均由郑州市中职语文名师、郑州市财贸学校语文教研组长陈宁提供,只是围绕问题类型而提供相应的问题展示,在实际授课中不一定全部用到,如有教师参考,可根据教学需要取舍。)

转自:“科研课题”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