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意义不只是对于字、词、句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供丰富而多维的语文教学内容,完善立体而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将知识习得、兴趣培养、思维训练、美育德育等都纳入到教学及评价当中。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低年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以教材为依托,明确情境教学的“具象感知——情感体验——思维表达”的阶梯形教学策略,理清以“情”为核心的创设指向,把握教学中“境”的创设方案。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让低年级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兴趣,提升其思维和审美能力。
一、丰富情境素材,以多感官感知为基石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表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还不能自如的进行逻辑推理,需要具体事物或事件来支持其认知习得。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无意注意占主导,注意力持续时间仍处于较低的值,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极容易被外界所干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之时,要考虑到小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情境素材的选择要立足儿童实际发展,体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倾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策略。
1. 拓宽感知维度,以多感官体验为学习的基础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强化“听”习得的过程,教师的授课更多的是延续传统的讲授,单一的感官感知模式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故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丰富情境素材,强化包括看、听、触、嗅等多感官感知学习为基础的情境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情境教学的初级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外在事物或手段来渲染情境,如采用触摸、听闻、观看、品尝等方式,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感官,通过所看、所听、所嗅、所触、所做来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和认识,将抽象的知识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多维的感官刺激中作出反应,自主自觉地生发出热烈的情绪,在情感的驱动下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在深入教学情境后,能够更高效地理解与掌握文本,获得情感与认知上的满足。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借助课文插图、黑板简笔画、连环画等方式,将课文内容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晦涩的内容变得形象且具体可感,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方式能充分运用儿童视知觉能力,也更符合低年级学生对于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特点。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葫芦的生长环境以及生长过程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搜集关于葫芦生长过程的连环画并进行配音解说,通过教师的讲解、画面的呈现,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葫芦的生长过程。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寓言故事的哲理,学生的思维只能单纯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感知上,无法真正理解故事深层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画再现情境,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加深他们对情境的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音乐元素,在课堂上凸显它特有的旋律、节奏等,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还能打破传统固有的教学模式,将教材语言与音乐融合,达到知、情、意三者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以音乐渲染情境的目的。如,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背景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在听知觉的强化作用下,加深对于传统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2. 重构情境空间,以契合儿童生活体验为核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思想。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同时教育是需要借助于生活情境来实现的。在教学中,将生活代入课堂,不仅能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满足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时令季节,选取符合课程主题且契合儿童生活经验的典型场景,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性把握。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制定符合儿童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秋天》是儿童进入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其教学思路与成效可对小学低年级课文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课堂教学伊始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课外录制的视频《秋天》,调动学生感官直观感受秋天到来时当地景色的变化,初步感知秋天迷人的景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入学习课文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全身心地感受秋天,通过嗅一嗅秋菊,看一看雁行,摸一摸落叶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感官感知秋天的特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引导深入体会课文意境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年级上册《寒号鸟》第 8 自然段生动展现了寒号鸟在冬天来临时饥寒交加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很难用画面来描绘,此时音乐就充当了一个很好的媒介。教学中,可以配合课文阅读或讲授,播放《寒风》音乐片段,借助于寒风呼啸声音的渲染,营造极其寒冷的冬夜环境,唤醒儿童对于冬天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想象着寒号鸟冻得瑟瑟发抖,用微弱的气息和颤抖的声音在哀号着。此时学生的听觉感官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触动了深层的心灵感悟,学习效果也得到了增强。
此外,教材助读系统中生活化的插图可以被使用到情境的创设中,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形象直观,契合儿童生活,在教学中借助插图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悟词语含义,理解课文内容。如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村居》,教材插图选择关键场景,细致呈现了小柳条飞舞、儿童放风筝的关键场景,这个是初春时节儿童郊游玩耍的常见场景,在教学中可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感受春天美景。
二、强化模仿与代入,以情感体验为阶梯
强化视、听、触、嗅等多感官感知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基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视频、音乐等手法的运用其着眼点集中于感知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的情感解读与体验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第二层次目标。小学低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应以“情”为阶梯,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兴趣,加强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教育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强调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情趣与童心作为切入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提升语文情境教学趣味性的策略,即以特定情境为背景,多维感知为基础,情感体验为桥梁,在学生参与模仿与代入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加入课堂,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模仿与代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教育游戏,兼具教育性与娱乐性,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和智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
他们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情境教学将学生兴趣与课堂内容结合,将传统课堂变成新颖、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寻乐,在乐中导学,为课堂营造出了学习体验的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拓展教学情境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人文素养。
1. 观察模仿,建构体验路径
模仿理论认为学习即模仿,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审视他人所接受的强化,把他人的示范作为媒介的模仿活动。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模仿习得是情感体验的重要路径。如,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是非常重要的单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亦是其自我意识培养与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场景的录制回放,或结合恰当的影视资源,开展口语交际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模仿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尝试过程中,建立健全自我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获得间接生活经验,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机制和独立思维能力,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素材积累,口语交际能力和识字理解能力较弱,往往词不达意,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体系的形成,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这一内容时,可以播放《小白兔送白菜》这个视频片段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情境,抓住视频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模仿表达。教师自然而然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活教学情境,学生在看、听、说等多维感官的刺激下进行实际体验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完善了他们语言交际的礼仪,同时这也为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做了良好的铺垫。
在学生模仿表达之中,认知能力以及感知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渲染了情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情境,产生情感的体验,最终达到个性发展与综合能力提升的和谐统一。
2. 代入角色,创设体验情境
教育戏剧策略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极为适用,其中的角色演绎活动是以游戏形式进行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通常以课文中多元化的人物形象为本,对已初具认知能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他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扮演,可以和文本进行不同的沟通与交流,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特定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创设相应的情境,开展角色体验活动,使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在合适的游戏情境中进行高效学习,实现教育游戏与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探究知识,深入教学文本,感受语文魅力。
一年级下册的《小公鸡和小鸭子》作为一篇童话类课文,文中的各种角色都富有人的情感,其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具有较强吸引力。教师可在教学中加入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饰演小公鸡和小鸭子等角色,演绎故事内容,体验不同形象的情感变化。儿童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积极参与,教师可引导他们在饰演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编富有童趣的台词,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中演绎角色,运用多维感官,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肢体语言、动作、神态,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图景。
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角色体验活动,通过对角色的代入与体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维与想象,可以对角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升华。学生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学生情感与学习技能的统一,引导他们在感知角色的基础上代入情感,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展丰富的想象来充实角色形象。同时,借助角色,关联自身,进行自我反思,实现自我成长。
三、借助动作与语言,以思维表达多元呈现为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第一学段更是强调了表达交流的重要性,提出要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可以复述故事、讲述见闻、积极讨论、发表意见。语文教学需深入挖掘文本知识,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体验文本之后,借助动作与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维,最终提升认知与情感水平。
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动作是思维内容的载体,只有借助动作与语言,思维活动才能更好地呈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立足于思维与语言动作的紧密关系,打破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利用词、词组、句子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于动作、语言再现自己的思维结果,以此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同步提升。
1. 依托动作技能提升儿童核心力
思维表达与动作密不可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处于实际操作之中,借助触摸、闻嗅等方式而产生进行的,纵观当前的教学现状,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不强,学习能力提升较慢,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运用动作情境教学法,在课程中融入整体情境,在教学目标中加入肢体动作来学习语言,并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刺激、反应、强化、输出”四个环节之中,提升情感冲击力、合作互动力、整合构建力,最终稳固核心力。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抓住文中关于动作描写的短语或句子,如:大摇大摆、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神气活现等,然后分小组引导学生借助动作呈现角色形象,在了解积累词语的同时体会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昧。教师可以在演绎结束后,设计“看完这个故事后你是怎样评价狐狸的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在互动交流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身边有没有狐假虎威的现象呢,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在营造动作情境、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可以更积极、主动进入教学情境,自觉自主分析与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在对原有知识调整、重构中,获取新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2. 借助语言表达唤醒儿童内驱力
语言符号是思维过程的有力工具,语言表达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语言描绘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生动、简洁的语言来设计教学问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文本后,在课堂上运用语言文字来对课文知识进行描绘,进行思维活动的拓展。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时,即可结合端午习俗,引导学生讲述端午见闻,发表自己对于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日美食的看法,引导其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初步感受其文化魅力。又如,汉语拼音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但是拼音教学对于大多数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趣味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声母“b”和“p”时,学生已经能准确认读,但这只是初步感知,思维还停留在表面,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今天我们所学习的“b、p”和生活中的什么东西比较像?学生们带入生活情境进行联想,在思考答案、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拼音的认知。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引导学生关联之前所学的拼音并结合拼音发音规律,鼓励他们进行拼音诗歌编写,并及时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开动想象力,以情感表达为基础,运用多维感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不仅加深了对拼音的理解,参与感得到充分的满足,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致力于营造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将观察、思考与描述紧密结合,用激励性语言点燃学生内驱力。低年级学生在识字、阅读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兼顾词句训练,在课文教学中扎实有效地开展说话训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教材中获得灵感,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语言表现出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作者/单位:吴春彦 何奕宁 王芷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嵌入·移植·重构:教育戏剧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SJA0183)成果】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