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谨防观课议课“走过场”

2023/9/27 10:26:11  阅读:71 发布者:

观课议课是执教者与观课者在共同收集课堂中教与学的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主题开展对话交流的一种教研方式。如果只说优点,不说缺点,那就是“走过场”——

观课议课是执教者与观课者在共同收集课堂中教与学的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主题开展对话交流的一种教研方式。“观课”强调用多种感官及相应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用心感悟课堂;而“议课”强调不仅要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还要产生有建设性的想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现在很多学校习惯于用一成不变的好课标准来评价课堂,如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方法适当、组织严密、表达清晰、气氛热烈等,会统一制作评价表,要求观课者根据总分的高低评价一节课的质量,或者简单地将课划分为几个等级,把观课当作对执教者的单向考核或者观课者需完成的特定任务。至于评课,虽然参与范围广,但缺少主动研究的态势。比如在一次评课中一位老师这样说:“我观察的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评价。就一节课来说,反馈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对学生回答的鼓励、对课堂生成的处理。这节课教师的反馈评价较注重及时性、鼓励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显而易见,大家都是会说一些优点,但存在的问题有可能是碍于面子或根本没有看出来,很少指出。即使有教师指出问题,但怎么改正,却说得很少。综合我的观课评课经历,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形式化倾向

观课者缺乏对所听内容的提前思考,观课时只是简单记录教学流程,被动完成听课任务。议课更是流于形式,议课缺乏针对性,内容空洞,没有重点,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发挥议课研究改进作用。

(二)忽视对学生的关注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观课议课活动中,相当一部分观 课者只关注上课教师的课堂调控、个人素质、教学设计等,缺少学生意识,忽视对学情的关注以及对学后效果的监测,忽视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观察。大部分教师的听课本记录的大多是教师教的行为,鲜见对学生学习习惯及上课状态的观察、分析与研究。

(三)合作研讨的氛围不浓

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合作研讨的氛围普遍不浓,表现为观而不议,议而不深。我们经常发现,议课时,教师大多保持沉默,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发表见解,也过于客套,没有重点,评价空泛。有的教师揪住一点小问题吹毛求疵,有的则过分赞赏。

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将观课议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部分,未能全情投入、主动思考,使观课议课沦为“走过场”。为此,教师应从观念上转变,充分认识观课议课的重要性,掌握观课议课的方法和工具。我认为观课议课应关注以下几个视角:

(一)学生视角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师与生的双向互动。因此,观课既要观察教师的“教”,更要观察学生的“学”。观课者可以从上课准备情况、课堂互动情况、自主学习情况等方面开展对学生的观察。特别是自主学习情况,有这样几个观察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参与度如何?具体形式有哪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有哪些收获?

(二)教师视角

观课者可选择性地重点关注教师的问题设计、对学生的引导和教学机智等。比如,教师通过怎样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中,教师是如何指导的、结果如何?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如何追问?怎么处理学生课堂上的生成?在观察教学行为的同时,观课者可以进一步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以及是否通过本节课达成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三)课程视角

除了课程的实施和资源,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也可以成为我们观课议课的观察点。观课者可从目标入手,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或者全面关注教师如何以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四)课堂文化视角

课堂文化应突显思考、创新、关爱、民主等特质。比如,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观课者不妨关注教师能否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能否留心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并善于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教师能否努力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实现充分 交流,构建学习共同体等。

作者简介    

谭延北,郑州教育博客博友,博客名:彼岸忆雨。郑州航空港区领航学校南校区语文教师,曾获第十三届郑州教育博客大赛学习品读类优秀团体奖,郑州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她喜欢带着孩子们阅读、写作和绘画,坚信读写绘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