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这则来自培训现场的课标分析案例,太值得认真研究了

2023/9/20 16:32:04  阅读:60 发布者:

这则来自培训现场的课标分析案例,太值得学习和研究了

/ 张爱军   

这张照片,是有一次我在教学设计实操培训现场随手拍的。

640.jpg

回头再看这份“作业”,我愈发感觉它是震撼的,值得很多老师学习和研究。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应该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实操案例,一份教师学习课标分析技术的“样板”“史料”,还是一位教师对待研修的认真态度,更是一面许多人可以拿来照一照的“反思之镜”。

01

首先,这是一个超越经验化备课的教学设计关键步骤:课标分析。这个课标分析,是作者实操培训现场的“第一个小板凳”。固然算不上完美,但已经迈出了非常扎实的一步。摘录并分解课标,才能让课标中的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变成“看得见”的行为,才能真正让课标从高处开始“落”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具体行为中,最后才有可能落“实”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

如果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课标分析,可能有的老师感觉很意外或不解:“怎么这么麻烦?”“这个怎么做呢?”很多老师没有按照我们提供的模板去做一次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也没有真正做过一次课标分析。课标分析是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第一粒纽扣”“关键步骤”,也是“最”难的点,学起来不容易。传统的备课不做课标分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什么落实课标。

不夸张地说,教师只要按照我们的模板对课标做了摘录并尝试去做分解,这一步就是很了不起的,因为这就超越了传统备课太多。反观实践中的教学设计,有多少人这样做了呢?因此,这个案例,值得中小学老师好好研究和学习。

02

其次,这是老师学习专业技术的“样板”“史料”。一位老师,该怎么参加培训、如何学习?这位老师的案例给了鲜活生动的答案。我们仔细看,这张纸上,不仅写了老师做的课标分析,还用不同符号、不同颜色做了很多标注和笔记,信息量很大。如果没有参加过类似专业培训或专业学习,有的老师未必能真正“解密”所有的标注与文字,都未必看得懂,更别说具体操作。这就是在树立“专业壁垒”。

在培训现场,我常说,有的老师非常认真,圈圈点点、写写画画,看起来很乱,实际上反映了老师的思考、取舍、疑惑、感悟,“可以进博物馆了”。很多时候,我也见过一些老师在培训现场那种应付差事的神态,或者刷手机、侃大山,甚至有人闭目养神。我们的培训和讲座确实不够十分精彩,但教师的学习动机着实差别太大。这位老师的这则案例,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板”,也是“备课专业化”道路上的一个“史料”。无论是我、教师本人还是其他后来者,若干年后看到它,该作何感想?

03

再次,它让我看到了老师对待研修的认真态度。不得不说,有的老师对待学校和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研修不以为然,甚至还觉得侵占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多有怨言。也有的老师虽然人到了培训现场,心却依然“在路上”。

教师理应是一名专业人士。教师行业目前还是被称为半专业,专业化进程并未完成。以教学设计为例,教师群体总体还处于一种传统的经验化水平。这就需要学习,需要研修,否则,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专业水平怎么提高呢?那些排斥培训的老师只是从个人本位看问题,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是学校、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有的教师甚至连自己“长本事”的动机都没有,真是让人唏嘘。

这则案例背后的认真、细心和敬业,不必多言。只要我们还是一个稍有职业修养和专业追求的老师,看到它,不用多说什么,内心应该有所触动。

04

最后,这是一面“反思之镜”。它是一面镜子,作者看到它,静静思考,就会对过去自己的备课有所反思:我过去备课的理论根基对吗?思路对吗?这就是真正的反思。任何一位教师看着它,犹如照镜子,对照别人、寻找差距:我自己真正意识到传统备课的问题了吗?我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了吗?

无反思,不成熟。教学设计本身是一项反思性很强的专业行为,它能帮助我们进行反思、改进、超越。我们看着这则案例,是不是也可以反思:“我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像它一样超越自我?”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