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军
博士,大学教师,国内“备课专业化”首倡者、引领者和实践者。
杭锦旗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下辖的一个牧区县,自2022年秋季区域性启动“备课专业化”研究以来,前后举办了多次集体共读、实操培训,现在正式进入了校本研修阶段,也就是“落地”“生根”阶段。老师们逐步学习和领会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操作应用。杭锦旗教研中心指导和督促各实验校积极推进,校本研修是重要抓手,也是最重要的“落地途径”。无论前期的专家培训效果再好,都必须最终校本化实施,即开展校本研修。这里推送的是杭锦旗亿利东方学校开展的一次学教评一致性集备研修活动的报道。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尽管这件事似乎也不热闹,但我们需要看透背后的底层逻辑,找到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集体备课是中小学最基本的校本研修活动,很多人参加过、很多学校都搞过。但是,真正有专业含量的集备怎么组织?研究什么?这是根本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学校的小学语文组的活动报道,以文本分析的方法,看看它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不难发现,不同于传统的或常见的集备活动,它至少有三个“与众不同”之处。
01
第一、明确的主题和先进的理念,让集备研修有理论的高度。
这就是引领,像是旗帜,指引参加研修的老师“去哪里”。学教评一致性的理念先进性不必多讲,现在的一线老师几乎都知道了。但知道远远不够,还要去“落实”,包括集备活动。把它作为集备活动的主题,整个活动不仅“师出有名”,而且有了灵魂。很多学校的集备活动就是日常工作,就是做个事,“还要什么主题?”更不会想着有什么理论和理念。这样的效率自然低,也缺乏高度。
作为基层学校,如何在自己正常的教学教研秩序中贯彻和落实上一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是管理问题,也是专业问题。具体到这个学校,在教研中心做好引领的前提下,不是仅仅给集备研修活动“起了个名字”,而是确实领会了旗教体局和教研中心推行改革的精神,在努力推进学教评一致性教学改革。(前期,这所学校的相关报道也有推送:杭锦旗亿利东方学校开展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研讨活动/ 动态)。
02
第二、专业的内核和具体的实操技术,让集备研修有实践的深度。
这就是操作,是集备的核心,是“怎么去”。集备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从学校角度看,当然希望老师积极参加、有收获有进步;从教师角度看,这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要想让人愿意参加,就要“有营养”,去了有收获有所得。有的学校虽然在搞集备,但往往重在形式、忽略内容,或者干脆不知道怎么做才更加专业,常导致集备现场沦为聊天室。
大家不妨仔细读读下面的报道,看看他们怎么做、做了什么。主要流程是:主备老师解说——其他教师研讨——集体交流整。这样的流程好学,也不是最关键最核心的。流程虽重要也只是“管道”,里面流淌的内容才是关键。我们应该关注他们“做了什么”:
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包罗万象,从课标摘录到课标分解的具体细节表述,从学习目标的叙写到评估任务的阐述,从评估任务的设计到学习活动的落实,有理有据,提出意见并给整改措施。
可见,他们讨论的都是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操作,不是“聊天啦呱侃大山”。这是此次活动的专业内核,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这样的集备,老师们可能感觉烧脑,但一定有进步有收获,才愿意参加。
如果说前面说的主题和理念是给了集备以灵魂,这样的实操性研讨就给了这个灵魂以肉体,否则就魂不附体。前者为用,此为体。只是口头上讲理念不行,还需要老师手中有技术,这样的集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作为这场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之一和一名大学研究者,我看到前期的培训在学校场域慢慢落地,学校骨干在引领着老师们一步一步往前走。
03
第三、领导重视和亲自指导,让集备研修有管理的力度。
崔校长是学校的业务校长,她不仅承担了教学任务,还有管理职责。崔校长曾亲自参加了前期旗教研中心组织的实操培训。当我看到一个业务校长能够暂时离开教学和管理岗位,静心学习两天,深知其不易。杭锦旗面积很大,她所在的学校距离县城一百多公里,开车要一两个小时,培训期间要住在旗所在地。所以,能看到业务校长参加集备活动,我想,现场的老师就能亲身感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更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心里就踏实。作为一个研究者,我更能清醒地认识到这样做的价值。这种管理的力度和温度,可以清晰有力地传导给每一位老师。
我认为,主要
领导分管并参加集备(哪怕不能每次都参加),应该成为一所好学校教研制度的“标配”。这样做,主要领导就一下子“沉到底了”,能直接感受到集备活动的质量,也就是直接触摸备课组的专业水平,当然也就能够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预把控。如果从来都不参加集备,只是课堂上听听课,看到的和解决的都是“树干树枝的问题”,而集备是“树根和土壤的问题”,是根本。
管理者和领导不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布置一下工作,要有现场意识,要到集备研修现场,去参与、指导、倾听,和老师一起解决真实的问题、感受看得见的进步。只有这样,管理者的一些要求和想法才能变成老师实实在在的行动。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这个集备活动似乎不起眼,也就是普通的教室、普通的老师,大家还是在谈教案,流程似乎也不新鲜——但是,当你能够“挖掘”出上述三点与众不同之处,也就发现了它站在高处的先进理念、落在地上的专业实践、管在实处的制度支撑。
如果说这次集备研修活动“真、实、新”,并不夸张。说它真,是因为它在搞真集备,解决的是教学设计中的真实问题,“真刀真枪”;说它实,整个活动实实在在,要把那些问题都搞明白也很难的,玩虚的玩不下去,没法糊弄;说它新,是这种形式和内容都是新的,尤其是在落实学教评一致性教学改革方面,给其他学校如何开展集备,提供了很好的样子。
以上观点,自然难掩个人喜好、肯定有失偏颇。作为对先行者的一种鼓励,作为一种对集体备课活动的探索,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更希望抛砖引玉。
以下为该校活动报道。
来源:杭锦教研在线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