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省级特等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教学成果

2023/9/20 15:17:30  阅读:195 发布者: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

卢明 蒋雅云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

    要:随着普通高中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推进,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成为普通高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成果依据新课程理念,从教学方案变革入手,在“课时学历案”的基础上开发“单元学历案”,探索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专业化之路。单元学历案秉持素养导向、课程视角与学生立场,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会”,从传统的“知识点+课时”走向“核心素养+单元”,对单元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检测、学后反思等六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了从“教之方案”向“学之方案”的转变。本成果总结了大观念、大问题、大任务与大项目等四种单元组织方式,建构了“单元学历案”的设计模型,提炼了“单元学历案”设计的核心技术和教学范式。结果表明,单元学历案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业质量,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单元学历案;“教—学—评”一致性;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卢明,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嘉兴314050);蒋雅云,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嘉兴314050).

基金:2021年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让核心素养落地:普通高中‘单元学历案教学’实践探索”的成果报告。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卢明,蒋雅云.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4):71-83.

一、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最大突破是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育人的目标。新课程实施一般经历五个环节: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案—新课堂—新评价。根据古德莱德(J. Goodlad)的课程层级理论,课程层级的每一次转换都可能导致新课程理念的逐步递减。[1]因此,从新教材到教学方案,再从教学方案到课堂实施,分别存在着“设计落差”和“实施落差”。[2]如何缩小这两个落差,是突破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存在如下问题,以致无法回应这两个落差。

() “知识点+课时”的教学设计无法实现素养目标

当下,普通高中教学存在两大瓶颈。一是教学设计普遍按教材编写好的一个一个“知识点”展开,教学和评价也是按“知识点”进行,导致学习碎片化,有分数无素养,有知识无文化。[3]二是教学设计的单位是课时,课时教案往往重视知识点的了解、识记、初步认识之类的低阶位目标,而忽视素养层面的高阶位目标;策略上也采用分解而非整合的取向,课时与课时之间容易割裂,不利于需要持续建构的素养目标的达成。[4]因此,要实现素养目标,教学设计必须突破“知识点+课时”的传统格局。

() 以“教”为中心的设计无力回应学生的素养习得

传统教案中的教学过程通常指向教师的教,如导入、创设情境、讲授新内容等,是站在“教”的角度说明教师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做什么,注重从教到学的信息传递,轻视从学到学会的信息精加工过程,导致教学经常出现“你教过,我没学会”的尴尬。事实上,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因此,专业的教学方案的主语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它是教师开给学生的学习“处方”,必须站在“学”的角度说清楚学生应该怎么学,重视学习经历的设计,使“教之案”转向“学之案”。要实现以上变革,需要从整体上系统思考教学方案的设计立场、逻辑起点和结构要素。[5]

() 缺乏“评价”的教学实施无以助力素养发展

在教学实施上,教师习惯于“走教案”,只关注教的流程与策略,不关注评的内容与方式;没有很好地去思考学生是否真的在学习有没有学会、还有哪些没学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长需求得不到尊重和满足。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感受与思维,“不遗余力”地“喂食”,学生经常“集体无语”,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与对话。“虚学习”(缺乏学习过程)、“假学习”(学习过程不正确)现象普遍存在,深度学习严重缺位,无以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6]综上,尽管普通高中“新课标”已经全面实施,然而,困扰学校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学生是否真的在学习、有没有学会、还有哪些没学会”是普通高中学校构建“新教学”面临的普遍挑战。为此,我们亟需探索出一条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专业化”新路。[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免费查询6万最新课题参考选题]

二、 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

针对上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聚焦让“教之案”成为“学之案”、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两大关键点,研究团队在高校专家的指导下,遵循学理探索、设计建模、实践匡正、推广检验的程序,采用课题引领、问卷访谈、案例研究、视频剖析、课例研磨等方法,在前期“课时学历案”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单元学历案”的系统研究。在此期间,我们不断与高校学者、教育界专家、省内外兄弟学校互动交流,激发协同效应,获得广泛赞誉;尤其是2017年“全国高中学历案研究联盟”成立后,更是发挥了推广辐射的引领作用,掀起了普通高中学历案研究与实施的热潮。我们团队的学历案研究历时八年。其中,前期探索(20132016)主要是“课时学历案”研究,包括建构学历案的概念、要素、设计模型,进行学历案的开发、实施和效果检验,形成学历案的教学范式并推广应用。2016年,我们整理研究成果,出版专著《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后期探索(20172020)主要是“单元学历案”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7)为学理探索,包括厘清“单元”的概念;明确“单元”设计的意义;确定“单元”的组织方式;确立“单元学历案”的要素与内涵;成立“全国高中学历案研究联盟”。第二阶段(2018)为实践建模,包括建构“单元学历案”设计模型;创新“单元学历案”设计核心技术;确立“单元学历案”教学范式;开发“单元学历案”教学课型;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等专家对“单元学历案”成果进行鉴定。第三阶段(20192020)为推广辐射,包括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高中学历案联盟峰会;本课题的主要研究者在全国各地作有关学历案的学术报告30多场有三个省区数十所学校推进实施学历案研究。2021年,我们整理“单元学历案”研究成果,出版专著《教案的革命2.0: 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解决课时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课时教学设计无法满足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地的要求,其堵点在于教学设计的站位仍局限于“知识点+课时”。因此,首先应从学理上探索以“单元”设计替代课时设计的可行性,梳理单元设计对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然后从实践上寻求单元组织的操作策略。

1.以“单元”设计替代课时设计

课时设计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落实,而核心素养的培育超越了知识点的识记和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积累活动经验,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本成果所指的“单元”有别于习惯意义上的教材单元,是指“学习单位”,即将素养目标、知识点、情境、任务、课时等要素,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而成的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单元设计下连知识点,上接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认识知识学习的意义;有利于建立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以致用;在继承课时设计优点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从整体上建构知识、形成经验;便于课时之间的学习进阶设计,增强课时之间学习的关联度,推动知识、技能、规则等的持续建构,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2. 探索单元组织的操作策略

单元组织以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为旨归,一个单元至少指向一个学科核心素养。经过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了以大观念、大任务、大问题、大项目来组织单元的四种方式。例如,高中生物以大观念“细胞的生命历程”将教材的相关内容组成一个单元;高中历史以大任务“从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等角度入手,完成一篇1000字的有关近代前期西方崛起的小论文”将教材的相关内容组成一个单元;高中地理以大问题“大气的成分、运动与热力作用对人类活动有哪些重要影响?”将教材的相关内容组成一个单元;高中信息技术以大项目“制作一个可视化数据分析报告”将教材的相关内容组成一个单元。[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料]

() 以设计单元教学方案克服课时教案的弊端

研究团队首先从分析课时教案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改变课时教案的结构要素实现教学方案功能的转变,以克服课时教案存在的弊端。随后,用“单元学历案”替代课时教案,确立了“单元学历案”的六大要素及其内涵。至2018年底,研究团队重点攻克了“单元学历案”设计的主要难题,开发了“单元学历案”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核心技术。

1. 以“单元学历案”替代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指向教材内容,关注的是“教过”,即教什么、怎么教,用户是教师。而“单元学历案”是围绕某一学习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7]其继承并发展了“课时学历案”的六大要素,即单元主题与课时、单元目标、单元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7]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因此,“单元学历案”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载体,是规范或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地图,是学生可重复使用的课程资源,也是记录学习过程的学习档案。[7]总而言之,“单元学历案”指向的是经验,关注的是“学会”,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判断是否学会,用户是学生;注重做中学、说中学、悟中学、教中学(教授他人),贯彻“教—学—评”一致性。

2.“单元学历案”设计的程序和技术

研究团队以“课时学历案”设计的六步流程为基础结合单元特性进行迭代升级。一是增加了单元的组织步骤;二是将学习过程从单课时设计扩展到整个单元的n课时设计。由此,形成了“单元学历案”设计的七步流程。研究团队还研发了“单元学历案”设计的五项核心技术:第一,单元的组织,提炼了组织单元的四种方式。第二,学习目标的叙写,明确了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联系、区别与叙写规范。第三,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设计,明确了情境设置的要求,区分了检测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的不同设计要领。第四,学习过程的设计,兼顾单元(n课时)统整设计与分课时设计。第五,“单元导学”的设计,明确了作为单元开篇的设计定位和策略。同时,研究团队还为以上五项技术开发了相应的样例。

() 培训教师学会“单元学历案”设计与教学

研究团队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采用“专家引领、同伴研磨,以点带面、分步分层”的方式开展培训,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指导教师更新理念、实践运用、积累经验,在与专家、同伴的互动中不断提高。

1. 以掌握核心要素的设计技术为突破点提升“单元学历案”的设计能力

研究团队重点围绕学习目标叙写,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学后反思设计等难点开展相应培训。学习目标叙写应树立三个意识:一是课标意识,养成阅读课标的习惯,将课标要求准确融入学习目标。二是“三维”意识,叙写的目标应能够体现“三维”要求。三是操作意识,每一条目标都能够做到可教、可观、可评。评价任务设计应把握四个要领:与学习目标匹配;与知识、能力对应;合理选择与创设情境;任务表征、难度适切。学习过程设计应树立学习进阶的观念,一方面准确判断学情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预测需要铺设的学习台阶;另一方面重视课时内部和课时之间两个层面学习内容与程度的关联与递进。学后反思设计应明确“三阶六级”反思水平,根据复述、关联、转化不同层级设计相应指导语,搭建反思支架。

2. 以“教—学—评”一致性为着力点提高“单元学历案”执教能力

研究团队围绕用“单元学历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效果如何评价等问题,聚焦“单元学历案”功能的发挥开展课堂实践,通过专家培训、课堂实践、课堂观察、集中评议、专题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学会用“单元学历案”教学。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1门学科共开出公开课122节,组织课堂观察25次、专题研讨26场次,形成课堂观察报告30余篇。在上述实践、研讨过程中,教师逐步实现由“先生”到“导游”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机会的创造者、学习信息的收集者、学习疑惑的指点者;教师的评价意识得到增强,学会用评价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学历案,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从而保障了学历案“学习支架”“认知地图”“学习档案”等功能的充分发挥。[欢迎点击加入《中小幼教师如何做课题写论文》视频课程,零基础学习做课题写论文]

三、 成果主要内容

() “单元学历案”的理论贡献

1. 建构了核心素养落地的学科路径,丰富了人们对新教学的专业认识

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学、可评的,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有专业的教学路径。本成果揭示了从专业的方案入手,通过专业的实施和专业的评价,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新教学路径。“单元学历案”以连接素养目标的大单元设计、以学会为逻辑起点的学生立场,使教学方案变得更加专业。基于“单元学历案”的教学贯彻“教—学—评”一致性,使教学变得更加专业。“单元学历案”除了知识、技能的检测之外,还有一定数量与素养目标一致的真实情境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介入,使评价变得更加专业。

2. 确定了“单元学历案”的结构要素,实现了教学方案功能的转变

“单元学历案”完成了教学方案形式上的跨越,将原有的以“知识点+课时”为表征的传统教案,转变为以“核心素养+单元”为表征的“单元学历案”,确定了“单元学历案”的六大要素(如表1)。同时,研究团队明确了“单元学历案”的定位和内涵,实现了“单元学历案”功能的转变:它既是“学习支架”,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互动载体;又是“认知地图”,使课堂学习具有整体观且有章可循;还是“学习档案”,记录并展示学习历程,可供课后复习之用。表“单元学历案”六大要素

要素

关键问题

回答提示

单元主题与课时

学习什么?学多长时间?

① 单元来自何处?单元如何组织?
② 根据内容、学情确定课时。

单元目标

学会什么?

① 依据课标、教材、学情等。
35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三维叙写;相互之间有关联;可观察、可测评;至少三分之二学生能完成。
③ 可根据实际分解为若干条课时目标。

单元评价任务

如何判断是否学会?

① 体现情境、知识点、任务。
② 依据目标的数量、难度、种类以及学情。
③ 能引出学生目标达成的表现证据。

学习过程

如何分步学会?

① 资源与建议:达成目标的资源、路径、前备知识提示。
② 体现真实学习经历的学习进阶(递进或拓展);嵌入评价任务。

作业与检测

如何检测巩固已学内容?

① 整体设计;数量适中;功能指向(检测、巩固、提高)明确。
② 体现知识的情境化(学以致用)

学后反思

可以反思与分享什么?

① 引导学生思考:梳理已学知识、学习策略,管理与分享自己的知识。
② 诊断自身问题;报告求助信息。


() “单元学历案”教学的实践模式

1. 建构了“单元学历案”的设计模型

“单元学历案”的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共分七步:第一步,研读教材,对标学科核心素养,从大观念、大任务、大问题、大项目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组织单元;第二步,确定单元主题,规划单元课时安排;第三步,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确定单元目标;第四步,依据单元目标,设计真实情境下的综合性单元评价任务;第五步,将单元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进而分课时设计评价任务和体现学习进阶与“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过程;第六步,整体设计单元作业与检测;第七步,设计学后反思,搭建支持性的反思支架。

2.总结了“单元学历案”实施的“三观”策略

所谓“三观”,即观整体、观互动、观经验,是“单元学历案”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阶段的观察重点。课前观整体、知任务:教师一次性将整个单元的学历案分发给学生,使其通过浏览初步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印象;同时,让学生知道何时做什么、做成什么样,而不要把学历案当作自学材料提前自学。课中观互动、行进阶:按照学历案设计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进阶开展学习,指导学生与学历案充分互动,记录学习痕迹,积极完成学历案预设的各项学习任务。课后观经验、做管理:写好、用好“学后反思”,指导学生养成整理学历案的习惯;将学历案变成个人的学习档案,将教材的要点、教师的提示、作业与检测的典型错例、学习的困惑等所有单元学习信息,全部保存于学历案,做好知识管理。

3.提炼了“单元学历案”“教—学—评”一致的操作范式

没有评价,教学就失去了保障。“单元学历案”注重评价任务的设计,并通过对“教—学—评”一致性技术的运用,对学习效果开展持续性的检测,使知识、技能、规则的学习与素养目标保持一致,有效连通了核心素养与教学实施之间的断层。“单元学历案”教学强调学在先、教在后、评在中,随学随评,贯彻“教—学—评”一致性(如图2)。所谓“学在先、教在后”指的不是“顺序”而是“逻辑”,即以学定教;“评在中”是指学完一个或几个目标的内容后要及时评价,并用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决策依据,调控“教”与“学”。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任务和学习目标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评价任务可以评价一个学习目标,也可以同时评价几个学习目标。

4.开发了适合不同内容的“单元学历案”教学课型

“单元学历案”的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样貌,研究团队鼓励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尝试不同的教法。在大量课堂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成果开发了五种“单元学历案”教学课型(如表2)

“单元学历案”教学的五种课型

课型

习方

自学指导型

个人或小组自主学习学历案+教师提炼总结

独立学习型

自主学习学历案+对照评价任务开展自评

合作学习型

需要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教师介入指导

对话互动型

围绕学历案+师生对话

评价驱动型

明确评价标准+自我检测学习


() 创新点

1. 理论层面,首创了“单元学历案”的概念和要素

针对传统的课时教案存在的问题,本成果将“课程—教学”逻辑作为“新教学”的理论基础,秉持学生立场,倡导“教—学—评”一致,首创并厘清了“单元学历案”的概念,确定了“单元学历案”的要素与结构,丰富了教学方案的专业内涵。

2.实践层面,开发了“单元学历案”设计与教学的核心技术

本成果建构了“单元学历案”设计模型,为“单元学历案”设计提供了基本遵循;总结了“单元学历案”的实施策略,为正确使用提供了经验;提炼了“单元学历案”教学的操作范式,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开发了五种教学课型,拓展了“单元学历案”实施的多样化路径。

四、 成效与反思

() 学生核心素养在不同层面获得了明显提升

“单元学历案”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显著变化,学业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核心素养的提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得到了反映,具体表现为:

1.学习兴趣、态度、价值观持续向好

“单元学历案”课堂上,学生的投入度、参与度显著提升,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00%的学生能够按照“单元学历案”中的“指导语”撰写“学后反思”,能对所学知识、学习策略(经验、教训)、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自身实际报告求助信息,在知识管理水平和学习态度上有显著提升。“单元学历案”强调以大任务、大问题、大观念、大项目来引领单元学习,增加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拓展了兴趣,开阔了视野,对学习目的、自身素养有了新认识。“单元学历案”实施以来,学生在学科学习、社会责任、体育艺术等领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有了提升,不再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而是寻求多向度的自我发展。如100%的学生都参加了科创社、模拟政协、义工社、羽球社、器乐社等各类社团,且对社团活动兴趣更浓、态度更积极。

2.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大幅提升

无论是全国高中生作文大赛、创新英语大赛,还是全国高中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均突出了对思维品质、迁移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单元学历案”实施以来,本校学生在上述各类国家级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中的获奖人次大幅提升。20152017年“单元学历案”使用前和20182021年“单元学历案”使用后各学科竞赛获全国三等奖以上人数如图3所示。

“单元学历案”使用前后各学科竞赛成绩变化此外,20182021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各类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

3. 高考成绩显著提高

2018年“新课标”实施以来,高考命题立意更加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从知识到知识的机械训练已经很难在高考中取得佳绩。本校2019届开始推广使用“单元学历案”教学,学生在高考中表现突出,“一段”上线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录取到C6校、211(或“双一流”)大学的尖子生群体显著扩大。20182021届学生的高考成绩如表3所示。

“单元学历案”使用前后高考成绩变化

届别

使用前

使用后


2018

2019

2020

2021

“一段线”比例(不含体育、艺术)

76.5%

78.6%

80.6%

79.8%

高水平大学C6校录取人数

42

60

74

68

211(或“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

190

245

261

288


备注:(1) 各届参加高考人数均在640左右;(2) C6校是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课堂形态实现了从“教堂”到“学堂”的转型

对使用“单元学历案”的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随机抽取样本600,抽样比例为30%,问卷采用五级量表)显示,“对目标更明确”“对内容更清楚”两项得分最高,分别为4.374.38,表明“单元学历案”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时间多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多了”“获得老师或同学帮助的机会多了”等得分均在4分以上(如图4),说明“学为中心”得到落实。课堂从“教堂”转型为“学堂”,学习带来的愉悦感明显增强。[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下载课题研究快速入门手册]

() 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单元学历案”的研究与实践使教师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专业,专业发展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学为中心”。教师在践行上述理念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了专业发展质的飞跃。

1.确立“学为中心”的理念,教师行为发生了改变

“单元学历案”的设计贯彻了“学为中心”的理念,倡导把学习经历还给学生,教学定位从“教过”转向“学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促进学习。从图5可以看出,“给学生的时间增多了”“教师讲解的时间明显减少”“教师会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修改教学”等与教学行为相关的8项指标平均得分均在4分以上。可见,“单元学历案”教学给教师教学行为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

 

“单元学历案”给教师行为带来的变化

2.聚焦课堂教学专业化,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课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历案促使教师深耕于课堂,着力于学习目标、学习进阶、教学评价等课堂教学关键要素的专业设计与实施,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有本之木,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自开展学历案研究以来,研究团队教师在各级各类“优质课”等课堂教学比赛中,纷纷将学历案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和教学范式运用于课堂教学,赢得专家、同行的充分认同和好评;有9人次获全国一等奖,2人次获全国二等奖,2人次获“华东六省一市”一等奖,13人次获省一等奖,4人次获省二等奖,18人次获得设区市一等奖。

() 学历案实践成果推广辐射到了全国

1. 成立了横跨9个省市的学历案联盟

随着学历案研究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国高中学历案研究联盟成立。联盟由横跨全国9个省市的10所学校组成,每年举办一届面向全国的学历案研究高品质峰会,来自高校、教研院所、中学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分享学历案研究的最新成果。

2.在全国范围内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一方面,作为全国高中学历案研究联盟的核心成员,本校积极参与并承办联盟峰会,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贡献专业智慧。另一方面,作为全国率先学校层面整体推进“单元学历案”研究与实践的学校,本校积极为全国同行提供示范和指导。“单元学历案”的研究成果在许多省市、区域和学校得到推广运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借助“单元学历案”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如表4)。表“学历案”推广辐射情况一览表

方式

范围

成立联盟

全国

来自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的10所高中组建“学历案”研究联盟。

高峰论坛

全国

201910月主办“第三届全国学历案联盟校高峰论坛”,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专家(含高校)、教师出席峰会,我校的“单元学历案”研究经验与成果得到广泛传播。

学术报告

全国

我校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应华东师大、南京师大等举办的“学历案”专题研修班,设区市教研部门及其他学校的邀请,作有关“学历案”学术报告30多场。

专著、论文

全国

出版专著2部,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实践运用


区域

成都市温江区、杭州市拱墅区、广州市天河区等,全区中小学推进“学历案”教学实践。


学校

浙江元济高级中学、南京一中、北京四中、郑州市回民中学、上海市曹阳中学、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广州四十一中学、宁波市北仑区泰和中学、绍兴市越琦中学、克拉玛依第六中学、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杭州市拱宸中学、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南京市宁海中学、上海市崇明区民本中学、上海市崇明区正大中学、云南省怒江州民族中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二中学等数十所学校推进“学历案”教学实践。

上门学习

校际

2017年以来,接待来自北京、上海、新疆、四川、陕西、江苏、广东、河南、云南、浙江等省市的教研团队、骨干教师来校学习、交流“学历案”实践与研究,累计100多所学校,上千人次。


3.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出版了两部专著,其中《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2016)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学历案设计与实践的专著,截至202112月,已累计印刷16次,共计75 600册,成为畅销全国的专业书籍。而《教案的革命2.0: 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2021)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单元学历案设计与教学的专著,一经上市便成了热销书,截至202112已累计印刷3次,共计18 300册。研究团队共公开发表省级以上学历案相关论文31篇,其中10篇发表于核心期刊,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此外,团队开发了一批涵盖普通高中各学科的“单元学历案”样例,可供全国同行学习借鉴。[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申请加入课题论文交流群]

反思八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团队认识到,相对于“课时学历案”,“单元学历案”的推广运用时间还不够长,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各学科聚焦“单元学历案”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开展规范的实证研究,运用课堂观察、访谈、检测等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获取更多的相关证据,使研究更加扎实有效。

本文来源 全球教育展望 2022,51(04),71-83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