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并不高深莫测
——听崔成林教授讲座的学习反思
昨天上午,一个小学老师的我,在云溪区一中的高中开学培训班里,蹭听了山东著名特级教师崔成林的讲座——《深度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心中豁然开朗之感:深度教学可以如此之具体操作,根本没有那么多高深莫测。
崔教授这样说深度学习的中国解读: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有意义的学习,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从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差不多三个小时的讲座,从两个方面具体展开,崔教授娓娓道来。
一、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命题方向:以“考改”促“课改”。
“为国选才”是高考的基本功能,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所以高考命题倒逼我们不得不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高中要课改,中考的形式也在逼着课改,我在想:小学不是更加应该课堂教学改革吗?小学的六年,是奠基的六年,是最基础的六年,是核心素养的意识很好形成的六年……多么多么的重要啊!可现实是什么?崔教授说:“我们大部分的老师如果不克服心急、嘴长、耳懒的毛病,来谈课改,都是扯谈。”
2023年高考物理全国卷更加突出真实问题情境设计,选取鲜活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同时也引导课堂教学加强与实际情境的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多么熟悉的语言,这不是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新课标语言吗?为此,崔教授提出了问题解决能力的三个基本要素:
(1)思维过程。即个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思维活动,包括推理、分析、综合、表征、反思等,这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部分。
(2)跨学科。即问题的解决不只是在单一学科中体现,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一般能力,也可称为综合能力,涵盖阅读、数学、科学,也涵盖其他学科,交叉学科等。
(3)真实性。问题解决能力强调个体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或具有现实情境的模拟问题,体会知识的在再现与灵活运用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和个人反思。
小学的数学课堂为例,教学流程应该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和同伴交流分享,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全班思考,老师进行专业引领,最后巩固练习,回顾反思。可现实的课堂就如崔教授所言,老师讲,老师讲,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听,学生听……再刷题,这样机械的学习,保持测验虽然好,但是一旦考试改革,命题方向改变,学生就变成了脑子里装的是满满的知识点,问题解决能力却空空如也?
2.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动机。
在《可见的学习》一书中,谈到了学习动机一词,说到影响学习动机的最大因素是情绪。所以首先要考虑和发展积极的学习氛围。当学生把错误看作学习机会,把学习看作庆祝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
崔教授谈到,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三大因素:
(1)学生学习动机和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
(2)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
(3)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还告诉我们如何提高内部动机:帮组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运用成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提供明确的,及时的且经常的提供反馈。
还告诉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外部动机:表达明确的期望;有效地应用表扬并教会学生自我表扬;使用多样的有趣的呈现方式(还具体的举例很多的方法视频、多媒体、播音等),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好奇心。
崔教授在说到动机中的学习目标时,用了对比的方式,清楚的让我们区别传统双基教学和核心素养教学,让我们区分低阶目标和高阶目标,真实的让听讲座的老师们明白,核心素养目标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教学的质是帮助学生诞生新的思想。
苏格拉底曾说过,老师就是助产婆,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诞生新的思维。崔教授谈到科学的方法包括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主动的学习流程、评价标准的给出等
(1)高质量的教学应该是拥有良好的课堂管理;课堂教学结构清晰;合适的练习强度;内容明确易懂;很好的利用学生反馈;课堂引导得当;难易程度适中;加强个别辅导;能够在课堂上很大程度地增强学习动机……并反复强调了反馈的重要性。反馈被称为“学生生命线”和“冠军的早餐”,而给学生高质量的反馈是教师的核心职责之一,也是学习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2)主动的学习流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和经验➡️学习新的任务➡️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反馈➡️在小组、班级分享成果➡️再一次全班反馈➡️改进形成理解的联结。言下之意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并帮助自己迸发新的想法。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3)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最短的短板。
崔教授利用灯片,利用木桶效应,形象的展示了教学评一致性中,评价的短板,导致教学效果的偏颇。从而引向第二个问题的探讨:深度学习。崔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清晰明了地阐述了深度教学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二、为什么深度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1.何谓“深度学习”?
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给予“深度学习”定义——“教师引领学生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然后掌握核心知识、把握学科本质、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拥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深度学习,就是还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崔教授给予真实学习四个标准:(1)要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2)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成果;(3)用实际标准予以评价;(4)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为求甚解,学而不厌)。
也就是说,在有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要真正地发生——真探究、真经历、真体验、真表达……而不是现实课堂上的表面热闹,甚至在示范课、公开课中直接作假:假独立、假合作、假分享……也就是说事先做好了,老师学生只需要有表演天赋就好?
2.深度学习有何特征?
在刘月霞、郭华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是这样阐述深度学习特征的:
(1)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学生以建构的方式学习结构中的知识,通过建构将学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关联和结构进行个人化的再关联、再建构,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在深度学习中,教学不再是人们所讽刺的“颈部以上的”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理智与情感共在的、鲜活的、有温度的活动。
(3)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学生把握了本质便能举一反三,由本质而幻化出无穷的变式,实现“迁移与应用”。更重要的,是把握知识本质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的智慧水平,加强学生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在深度学习中,“迁移与应用”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不只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方式。“迁移”是经验的扩展与提升,“应用”是将内化的知识外显化、操作化的过程,也是将间接经验直接化、将符号转为实体、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知识活化的标志,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
(5)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
“价值与评价”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与意义的问题,即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归。人的所有活动都内隐着“价值与评价”,教学活动也不例外。深度学习将教学的“价值与评价”自觉化、明晰化,自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有助于学生自觉发展的核心素养,自觉引导学生能够有根据地评判所遭遇的人、事与活动。
价值观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隐性的过程,更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由此我就明白,崔教授反复强调利用双基教会学生做事是怎么回事了?也明白了,素养教学无捷径,不可传授只能亲历的原因了?还明白了核心素养为什么是一种高阶思维,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了?
3.深度学习的课堂如何设计?
(1)深读新课标,钻研教材,驾驭好教学的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已经很好的指导了怎样实施自己的教学才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老师们不理会,继续沿用自己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机械式刷题取得仅有的那点考试分数,避开学生核心素养这个话题。所以崔教授说教学现实是一讲就会,一考就不会,学生只是会解题,不会解决问题。
(2)了解学情,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什么,怎么教,都包含了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方法、教的深浅、教的顺序都不一样,所以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教学,也会事半功倍。因为学生的“学”可以离开“教”而存在,而“教”必须以“学”为前提,没有“学”,“教”就不存在,这是教的本意。
(3)确立系统教学观,加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变革,电脑、手机等的普及,“碎片化”学习在“盛行”,而课堂教学的“碎片化”一直存在。一课时一课时的教学占主导,还有些老师不能胜任高年级的教学,而我们的教材设计是螺旋上升的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是不是“空谈”?所以,确立系统教学观,整体把握教材意图,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思考,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4)课堂教学时开展有效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要做到真实学习,高密度参与学习,就得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愉悦学习的过程,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及时的反馈与评价,从而培养合作的精神和交往的能力。一个老师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五十多个孩子,精力是很有限的。
(5)有效的、针对性的运用知识,杜绝机械式刷题。
崔教授在讲座时,反复说这样的一句话:用双基教会学生做事。其结果不是要让学生拥有多少知识,而是要清楚的知道学生能不能够利用好自己的输入,而很好的输出,在输出的过程中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问题。练习时,有明确的目标,有完整的思路过程,有及时的反馈,有中肯的评价,有情感的愉悦等。
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聆听了崔教授的讲座,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从原来的双基目标,走向三维目标,最终实现素养目标。
以《分数的意义复习》一课为例,小试一下我对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解。
可以这样讲,整个六年级的数学学习都和分数有关联。学生从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开始就接触到分数,再到五年级下册完整意义上认识分数,应该说对于分数的认识已经很充分了,六年级再学习与分数有关的乘除法、比、比例应该没有问题,可教学的现实是让老师很无语。所以,9月1日开学,我设计这样一节课,考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活动一: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写出
的实际含义。
1.独立思考;2.小组分享;3.全班汇报,弄清楚单位一的来龙去脉。
【设计理念:复习分数意义的概念,通过回顾记忆,同伴交流,再一次理解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
活动二:自己找一个最喜欢的分数,从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两个方面来写清楚你最喜欢分数的含义,思考:有区别吗?
1.独立完成;2.小组分享;3.全班思考:你最想说什么?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真切的感受到单位1出现后,所有分数的意义都是一样。】
活动三: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下面的分数,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标记出来
1.独立完成。2.分享自己的收获。3.作品展示。4.小组评价。
【设计理念:再一次感受分数的产生过程。通过自己画不同的分数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同桌之间再相互交流,分享,纠错,反馈,评价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参与学习的轻松与成就。】
活动四:用自己手中的圆片,折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和同桌比一比,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设计理念:折一折,涂一涂,全体学生动手感受分数,再真实的体验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最后明白:单位1不同,同样的分数表示的多少不一样;不同的分数表示的多少可能一样。)
是的,没有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只有做起来,目标才会越来越清楚。所以,让学生在数学的课堂上,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高密度参与,真实地学习,教学质量才能有效提高。
本文转自《大成教育》
转自:“教学评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