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拼音教学Q2:
要不要求直呼音节?
直呼音节,顾名思义,就是指看到一个音节不经过拼读,直接呼出音节的方法。在我看来,有点类似于英语教学中的自然拼读。直呼音节是一种拼音教学的方法,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拼读语感。
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要不要求直呼,一直存在争议。
直呼音节,是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熟练掌握声母、韵母及一些基础音节后,逐渐形成“自然的、自动化”直读的语感。
我们先来看课程标准的要求——
2001、2011、2022三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拼音教学的要求没有变化,只有这几句话: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没有提到“直呼音节”!
那直呼音节的要求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继续向前追溯——
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汉语拼音方案》。方案指出:“汉语拼音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
也正是从1958年秋季开始,我国将汉语拼音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作为小学一年级的重要学习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颁布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记录了汉语拼音教学思想的演变之路。
1986年试行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提出“能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
1992年大纲提出“有条件的可以达到直呼音节”“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能默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
从教学大纲的演变中不难看出,1992年对拼音教学的要求最高。不仅提出“有条件的可以达到直呼音节”这一要求,而且明确要求能默写拼音字母及音节。
从2001年课程标准起,要求降低了,不再提直呼(包括默写),目的就是要让汉语拼音回到它应有的位置——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具。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地区、学校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评价指标似乎并不低于1992年的大纲要求。这就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一边是专家呼吁不要拔高要求,汉语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拐杖”,一边是一线教师抱怨评价“居高不下”。
听到几位老师说,学校里对汉语教学的要求一向比较高,要是像课标里说的那样简简单单教,轻轻松松学,测试下来,那就是一个“惨”。注音不会,拼读速度慢,在规定时间内根本完不成测试任务。
深深理解!
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拼音学习的可能性和实用性——根据此地区此班级学生的学情现状、年龄特点、身心规律,可能达到什么能力?在可实现的前提下,什么样的能力水平更有利于孩子阅读,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先说说可能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同一时间内,注意两个以上的客体,或者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完全可能的。其条件是,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甚至像条件反射那样,是“自动化”的。当孩子对声母、韵母以及声韵母组合而成的音节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直呼会变成自然而然的事。不可否认,能自然直呼音节的孩子,其判断力更准确,反应力更敏锐。
再说说直呼与阅读。学生掌握了直呼技能,能更好地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同时,直呼会减少拼读时间,提高阅读拼音读物的速度,为大量阅读提供了充分条件。因此,尽管课程标准并未提出直呼的要求,但考虑到阅读的需要,个人认为可以让孩子更熟练地掌握拼音,尽量做到直呼,为识字打基础,提升阅读能力。
“语音为口耳之学”,学习汉语拼音,尤其要训练学生耳朵怎么听音,嘴巴怎么发音。从单韵母到声母,到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都要做好语音示范。说着说着,孩子们对语音熟练了,便能自动化地脱口而出。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汉语拼音的运用范围早已超越了识字和学普通话的范畴。中国香港的汉语拼音教学研究者熊怀苑女士把拼音功能归为八大类:一是帮助方言区及少数民族同胞学习普通话,二是帮助识认汉字,三是帮助查字典,四是运用于计算机和手机输入法,五是用于中文地名、人名等,六是用于档案、病例、花名册、图书目录等资料的排序,七是用于盲人使用的盲文、聋哑人使用的手语及海军使用的旗语、灯语等,八是用于产品标志和编号。
原来,汉语拼音有这么多功能。学好拼音,很有必要!
追溯这么多,扯这么远,就是想表达我个人的一个认识:虽然新课标对汉语拼音教学只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课标,不要搞一刀切,而要基于生活的需要来思考教学,制定多层目标,让汉语拼音为汉字插上翅膀,成为随处可用、能用的活性知识。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