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静心的笔记 ,作者静心
《不懂就要问》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由三篇课文《1大青树下的小学》《2花的学校》《3不懂就要问》以及《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习作:猜猜他是谁》《语文园地》组成。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校生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不懂就要问》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课题序号旁用了星号标明。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明确了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课后两个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发现不同
1.出示课题,齐读。
2.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课与第1.2两课有什么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发现:
(1) 课题数字3的右上角有※号。(我告诉学生,※号代表本文是略读课文。)
(2) 课题下面多了两行字。(我告诉学生这两行字是学习提示,它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3)本课只有二类字,没有一类字。(我告诉学生略读课文就只有二类字。)
(4)这篇课文的第8页比前两课多了两个小泡泡。(我告诉学生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或方法。)
4.小结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关注“学习提示”,关注“泡泡”,结合单元篇章页的学习目标去学习课文。
二、关注“学习提示”,提炼学习内容
1.读一读“学习提示”的两行字,说一说本课应学习哪些内容?
2.学生交流。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梳理提炼出以下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3)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三、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
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有了支架,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结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四、细读课文,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有新鲜感的词句。
2.集体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在集体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时,我发现学生的兴致不高,交流的也很散。
我灵机一动, 问学生们“你们觉得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老师的教学方式跟薛老师的教学方式一样吗?孙中山的学习方式跟你们的学习方式一样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
3.交流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现在的课堂有什么不同。
此问题一出,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学生的思维如泉涌一般,一下子打开了。
学生的发言梳理如下:
(1)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
孙中山的老师是教学生念书,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学生读熟了,先生让学生一个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现在的老师不仅教学生念书,还教学生书里的意思。
两相对比,学生体会到这些句子真新鲜!
(2)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像唱歌一样。对于书里的意思,学生不懂,但是从来没有人问,也都不敢问,问的话,可能有挨打的风险。
现在的学生读书不像唱歌,可以随时问问题,不会挨打,而且老师喜欢学生问问题。
两相对比,学生体会到这些句子真新鲜!
(3)其他不同
以前叫“私塾”,现在叫“学校”;
以前叫“先生”,现在叫“老师”。
两相对比,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真新鲜!
学生还通过观察插图,梳理出一些不同:
以前上课是老师坐着,学生站着。
现在上课是老师站着,学生坐着。
以前上课的环境与现在的环境不同,
以前师生的穿着与现在的穿着不同,
以前的先生手里拿着戒尺
……
通过对比不同,学生体会到真新鲜!
五、交流看法,理解“学问”
1. 同桌之间交流对孙中山所做的事情的看法。
2.集体交流。
3.体会文中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六、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要勤学好问;不懂就要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要能学到知识,即使挨打也值得……
七、布置作业
搜集其他名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和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也是紧紧围绕单元学习目标进行。
刚开始让学生交流本课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时,学生的回答不积极。于是我改变策略,变换了问题的说法,那就是“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老师的教学方式跟现在老师的教学方式一样吗?孙中山的学习方式跟你们的学习方式一样吗?”
当学生梳理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是在交流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学情巧妙的设计问题,灵活变换问题的说法,学生就能茅塞顿开。在不知不觉中就落实了学习目标,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