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教学解读
《珍珠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冯骥才。散文的开头是奠定整篇文章情感基调的关键句,这篇文章的开头写道:“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句话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颠倒的语序更像是作者故意为之,“真好!”使得作者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跃出纸面,倏地一下跳入读者的视线。从功能上看,开篇的感叹蕴涵着作者内心的某种“小惊喜”,奠定了全篇不期而遇的欢喜的情感基调。
但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珍珠鸟天生怕人,非常警觉。为了给他们营造尽可能舒适又温暖的居住环境,“我”采取了很多刻意的举动,比如“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不难发现,以“我......”开头的行为动作的句子充分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生活习性的尊重。
新生命的诞生是我对他们生活习性的尊重的奇妙馈赠。“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正是这小家伙”一句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既有初次目睹新生命的喜出望外,又有期待已久的欣喜若狂,还有不可思议的生命体验。文章中一共有三处感叹号,除了开头的“真好”,这里用了两处。这里的两处感叹号,推动了作者情感的发展——从初遇珍珠鸟的惊喜,到抑制好奇的经营,再到发现新生命的欣喜。
小家伙的出生带来了一种“反客为主”的氛围。“起初,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后来“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最后,“这小家伙竟然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小家伙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活动时间日益延长,与“我”的互动也日渐频繁,逐渐成为了“我”生活的中心。
作者在描写“我”与珍珠鸟相处的美好生活境况中采取了交互式的叙事方式:三至六自然段中,作者先写“我”的行为动作,再写“鸟”的反应状态。等到小鸟出生后,作者将“我”与“鸟”的行为表现穿插起来写,最后的十二三自然段,作者就直接先写“鸟”的行为表现,再写“我”的行为动作。这种叙事的笔触变化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客观效果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家伙的活动地点产生了变化,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跟“我”的关系日渐亲密,逐渐成为叙事镜头的焦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要聚焦在写法上,即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的,这也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一学习重难点,教师要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即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作者的主观感觉),这也是文章叙事的线索,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小珍珠鸟每靠近一步都和作者的举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时间 | “我”的表现 | 珍珠鸟的表现 |
刚开始 | 我很少扒开垂蔓瞧它们。 | 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
三个月后 | 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 | 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
起初 | 我不管它 | 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
渐渐地 | 我不动声色地写 | 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
有一天 |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 |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
借助表格,学生也能够对作者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写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时尝试进行模仿。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运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认识“蔓、幽”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待”。
2.借助表格,通过梳理“我”和珍珠鸟的表现,感受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3.借助表格,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的,迁移对大概念“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理解,以读促写。
二、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自主阅读 把握内容
1.自读课文,交流讨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结合“学习提示”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交流讨论,阅读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开头“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及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两个关键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基于感受,寻觅线索。
(1)结合提示,梳理“我”的行为。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我”的相关行为。
预设:
①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②我很少扒开垂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③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2)“我”的行为的馈赠——新生命的诞生
过渡:“我”刻意收敛自己,“我”不去打扰它们,“我”尊重它们的习性,“我”的这些行为得到了美妙的馈赠——它们有了雏儿,是个可爱的小家伙!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读自悟的时间,教学时,教师要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并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基于学生的真实的阅读感受,结合学习提示,进一步寻觅课文线索,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板块二 设计支架 体会情意
1.借助表格,梳理脉络。
(1)梳理信息,填入表格。
导语:小家伙降生后,“我”又是如何跟这个小家伙相处的呢?请你在文中用找到“我”和小珍珠鸟的相处过程,把你认为有用的信息填入表格中。
出示表格:
(2)借助表格,感受情意。
过渡:请你结合表格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的?请你与同伴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总结写法,迁移运用。
(1)交流想法,总结写法。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自主发现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即以小珍珠鸟的降生为分界线,写了“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互动,小珍珠鸟降生前,先写“我”的行为,再写珍珠鸟的反映,小珍珠鸟降生后,先写小家伙的行为,再写“我”的反映,可总结为“互动式”的叙事方法。
(2)迁移运用,写单元习作。
过渡: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心爱之物”,如果你也像冯骥才先生一样,视某一种小动物为心爱之物,你可以尝试运用“互动式”的叙事方法来写。
【设计意图: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珍珠鸟之间却产生了亲近的情意,这离不开“我”的刻意经营,及对它们习性的尊重,而这一切都体现在“我”和它们的日常相处中,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互动式”的叙事方法,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而且要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意的,因此,教师要提供学习支架,借助表格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叙事方式,并鼓励学生把这种叙事方式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