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日更千文 ,作者王海玲0510
跟着李竹平老师的《呼应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3-4》简单备了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棒,情境性很强,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
整个单元设计的思路是结合“校园生活”这一人文主题以及“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阅读要素,以“新鲜”为关键词,以做发布会“播报员”为形式,引导学生从校外的暑假生活到校内学习生活,从校园趣事到聚焦伙伴关系,处处体现了“新鲜”。
本单元设计了三个子任务,分别为:
子任务一:分享暑假里的新鲜事
子任务二:体会文章里的新鲜感
子任务三:收集校园里的新鲜事
不得不说这三个子任务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时刻驱动着学生带着任务去主动探索、发现。
直到“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与“评价量规设计”这两个板块,个人觉得可以调整融合一下。将评价量规前置或者穿插至活动设计环节中,可能会更有时效性。
例如,本单元的评价量规是这样设计的(在整个单元设计的最后)
从两个图片内容不难发现,其实,这个评价量规的表述基本是我们常见的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而且,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水平都是“成功”,言外之意,这个评价就两个水准:要么这个单元学习是成功的,要么就是失败的。如果是失败的,或者说有的学生学了一年还是达不到我们所界定的那个“成功”标准怎么办?所以,这个地方的设计可能是有些粗线条的。
评价量规就是对学习水平的描述,但是不能用同一个水平要求所有学生,所以,在设计评价量规的时候就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考虑。量规就像一把尺子,能比较公平公正地测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它一般包括评价的维度、指标、等级、权重(赋分)等。
如果这样来设计“子任务二板块六——学习单”或许会让老师更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本人也更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已经习得了方法,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如下表)
课文篇名 | 新鲜的事物 | 新鲜的词语 | 新鲜的句子 | 新鲜的() | 评价 |
摘抄 | 体会 | 摘抄 | 体会 | 摘抄 | 体会 | 摘抄 | 体会 | A. 摘抄一处新鲜1分 B. 写出一处体会2分 C. 字迹工整1分 我得了( )分 |
《大青树下的小学》 |
|
|
|
|
|
|
|
|
《花的学校》 |
|
|
|
|
|
|
|
|
《不懂就要问》 |
|
|
|
|
|
|
|
|
其他 |
|
|
|
|
|
|
|
|
A. 摘抄一处新鲜词句1分B. 写出一处体会2分C. 字迹工整1分我得了( )分
(红色部分为个人理解后加入,表格源自本书设计)这样的评价量规设计穿插到教学环节中,时刻可以跟踪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设计的:
从单元目标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学习单”的评价很好地检测了学生对“新鲜感”的理解、语言的积累以及表达能力的变化(写体会)。
类似于这样的评价都可以穿插到每一个需要评价的地方,尤其是本单元三篇课文的三个板块部分急需要跟踪评价,即目标的检测点,我们完全可以插入“评价要点”这一设计。
例如,“子任务二——板块四”中第三个环节:拓展阅读,感受“新鲜”展示交流对《职业》《十二点钟》两首散文诗的理解和发现,可以设计:
评价要点:
A.能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其中一首(个人诵和集体诵不限)1分
B.能分享文中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或句子每三个1分
C.对比两首散文诗与课文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能用自己的话描述2分
D.课后读一篇《新月集》散文诗1分
E.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段1分
我得了( )分
这样的评价要点能够鼓励学生在自己能够做到的方面自主学习,而且,能够鼓励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促进同伴互相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刚刚说到本单元的目标和评价量规设计,既然是大单元教学设计,那么,教学目标的设计也不能仅仅是“KUD”这么简单的表述(如上图),可操作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包括“素养目标”“单元大概念”“具体单元目标”“其他具体单元目标”,而个人觉得这个评价量规基本可单元具体目标是一样的表述。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将“口语交际”板块前置,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校外暑假生活过渡到校园生活;另外,习作教学与“语文园地”的教学很自然地融入到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各个板块,如:“猜猜他是谁”游戏的设计和“为小组设计新鲜海报”,情境性很强,符合学生生活,而“变身播报员”为学生自主展示本单元所学提供了很实用的平台,让学习成果看得见。
总之,这本书整体来说设计很不错,就是在单元目标和评价量规的设计方面个人觉得需要再次考量,因为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评价量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有成效,至于怎样设计更有成效,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