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专家视点】欧阳芬、王家伦|论文语文教学“横向”渗透的多维建构

2023/9/20 10:52:06  阅读:62 发布者:

渗透,原来是物理学的名词,指水分子经半透膜扩散,由高水分子区域渗入低水分子区域,直到细胞内外浓度平衡为止的过程。后来,人们将“渗透”比喻为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渗透式教学,就是将某个课程的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语文教学言“渗透”,就是说语文教师除了苦练“本门功夫”外,还要有“跨出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一、输出:种熟“语文”田,兼及“他人”苗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也就是说,语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涉及一些其他内容,这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然而,这种涉及必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一)通过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学

尽管各级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但是,课改以来,语文一度出现的偏差有目共睹,“人文性”第一的言论和行动一度占据上风:就如语文教科书以“人文”组元,课堂评议以挖掘文本(主要表现为对文学作品的主题)的深度为主要标准……于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也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与政治教师和思想品德教师“抢起了饭碗”。其结果,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低,广大语文教师发出“语文越来越不会教”的悲叹,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们认为,必须通过“‘工具’渗透‘人文’”。

关于阅读教学如何通过“工具”渗透“人文”,论述的文章颇多,此处不再赘述。故下面谈谈作文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指导的过程。

首先,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人生观选材并定位。就如同样是秋天,既可表现丰收的喜悦,也可表现零落的颓废。

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恰当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当然,这种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牵着鼻子”灌输。在引导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要考虑其他教材中与语文有关的间接材料。

苏教版小学各科教材之间有很多联系,如四下《品德与社会》第5课“绿色小卫士”与四下习作6“表达对环保类问题的看法”内容就相互关联。所以,如果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就能很自然地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

试看下面这个案例:

江苏省海门市胡集小学语文教师吴林梅要求学生仿照《馒头的诉苦》,以《我是一张被丢弃的纸》为题,用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写一篇习作。吴老师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微视频《一张纸的诞生》,教育学生要善待纸张;然后要学生想想自己,看看周围,有哪些浪费纸的行为;第三,告诉学生再生纸的生产流程,课后进行再生纸制作;第四步,假设自己就是一张被丢弃的纸,请试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

《馒头的诉苦》和《我是一张被丢弃的纸》,从表述而言,都必须用第一人称,如此类比式的仿作,学生不难掌握。另外,不管是“馒头”还是“纸张”,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而且他们都有被浪费的“悲惨命运”,放在一起,甚是自然。于是,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逐步感受,最后有感而发,写这篇文章就不难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正儿八经的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了“爱护”教育,使学生得到了“正能量”。

——当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本来就是语文的本务之一,所以这里的“他人”,指代的是非语言文字,因为语文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为主。

(二)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科学知识

“癸卯学制”之前,传统的语文教学与科学理论、实验操作联系不多;“癸卯学制”至今,语文一直在“文”“道”之间游移,而自然科学却往往置身于外。实际上,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应排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尤其在说明文教学中。

这是钱梦龙老师讲授《死海不死》时的一个片段。

文章语段: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平面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钱老师问:死海真的会死吗?说说你的理由。由于课本作者早就说清楚了死海将死的理由,所以钱老师对之未作深究。但是,对前几位认为“死海不死”的学生陈述的理由,钱老师总是表示不满意,认为表达不完整。最后,当一个同学回答说:“课文说死海会消失或干涸,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死海的蒸发量与约旦河水输入量相等时,死海海面就不再继续缩小了,死海从此也就不可能干涸了”时,钱老师马上说“回答得呱呱叫”。

不难看出,钱老师探究死海的“死”与“不死”,主要目的还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在此同时,也渗透了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教育。设想一下,如果钱老师用大半节语文课的时间,与学生正式讨论死海究竟死不死,语文课就成了自然科技课了。

二、收入:采他山之石,攻“语文”之玉

实际上,在“跨出语文”的渗透活动中,语文往往有得“赚”,也就是说,语文能在“跨出语文”的渗透活动中取得“利益”。

(一)从几何证明到议论文论证

长久以来,中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言论甚嚣尘上。而且,这不仅仅是口号,也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会招聘,往往是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比较“抢手”;高中文理分科,一般的教师都会动员一些“不甚聪明”的学生进文科班。另外,由于语文本身知识能力系统不甚完整,比较要求上进的学生,如果因故落下几堂数理化,就会立即找有关教师补课;而落下几节语文,一般是不可能主动要求补课的。

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重视数理化(还有霸权的外语)学习,轻视语文学习的情况愈演愈烈,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好好学语文,甚至有些数理化成绩优秀的学生语文成绩极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数学等理工科课程的内容促进学生学语文,会有特殊的功效。

平面几何中的反证法是一种不常见但很重要的证明方法。一般来说,学生初三就应该学会反证法。学好这种间接的证明方法,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有重要的作用。如:

已知:直线a,直线b,直线c在同一平面内,且ac,bc.

求证:直线a∥直线b.

证明:(用反证法)在此平面内,假设ab不平行,则ab必然相交,不妨设ab的交点为p;那么,过直线c外的一点p有两条直线ab与直线c平行,这与“在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可作且只可作一直线跟此直线平行”的平行公理矛盾;所以,这种假设不成立,因此,ab.

“反证法”而言,这是最基础的例题,即使是很普通的学生,也会认为是“小菜一碟”。但我们是否想到,平面几何中的反证法,与议论文论证中的“归谬论证”颇有相似之处呢?简单地说,议论文论证中的归谬法就是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如,为了证明教学中盲目“加班加点”的方法不科学,可先假设“这个方法很好”。既然方法很好,那么,肯定受到教师、学生的欢迎;然而,教师和学生都不欢迎这种盲目的加班加点。显然,假设不成立,所以,盲目“加班加点”的方法不科学。

上文说过,有很多学生喜欢数理化,不喜欢语文,但是,如果通过他们认为轻而易举的平面几何中的反证法,掌握议论文论证中的“归谬法”,这种尝试不很有现实意义吗?

(二)通过“杂牌”知识支援语文教学

当然,语文教师不一定懂数学题,尽管当年确实学过,但由于多时不用,早就丢在九霄云外。然而,是否想到通过自己无意中得来的知识也能有助于语文教学呢?

笔者(王)当年教初二。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第二自然段如下: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当时,学生们无法理解“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这个比喻。巧的是,笔者当年下乡时烧过四年砖窑。于是,笔者花几分钟时间跟学生谈起了自己烧窑与人打赌的故事。打赌的具体要求是在刚烧透打开门的窑洞中搬出50块砖头,以便通风冷却。于是,笔者憋着一口气进去,然而只搬了20来块砖就被烫得逃了出来。知道了这个故事,学生们就明白了这个比喻的确切之处:形象地写出了那天“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的情况。

当然,每个语文教师阅历不同,见识不同;但总有自己熟悉的某个地方,说不定哪天对你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三、相辅相成,互赢互利

江西南昌第二中学特级教师潘凤湘授课不拘泥于语文教材,他认为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材都可用于语文学习,做读书练习。例如,学生在进行说明文浅析练习时,从其他学科课本中选课文 9 篇做读书练习;在学习“下定义”时,也从课本(几何、物理、政治等)中选取概念,寻找规律。这些不仅能看到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更能表明读书能力向其他学科迁移。

(一)频繁考试下的一举两得

目前,各类考试频繁是普遍现象,每个学期除了期中考、期末考,还有“月考”,到了初三、高三,甚至还有“周考”。如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成了必然,除却少数“精英”学生与少数彻底放弃的学生,一般的占绝大多数的学生,如今天下午考数学,为了应付这场考试,他们整个上午都没有心思听其他课程教师的讲解。也就是说,频繁的各级考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没有能力改变这种现状。

有一次,潘凤湘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发现有学生在悄悄看历史书,经过询问,才知道那是因为他们下节课要考历史。潘老师并没有制止看历史书的学生,也没有没收他们的书,而是对全班说:“既然等会大家要考历史,我就来帮助大家复习一下历史,请大家把历史书都拿出来。”同学们感到很意外,纷纷拿出历史书。在明确考试范围之后,潘老师就开始教学生概括书上的一个个历史事件,教授学生“概括”的方法。学生们都学得很投入,不但复习了历史,还学会了概括的方法。如此“双赢”,岂不妙哉!

(二)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高三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往往为学生写议论文不知讲哪些道理而痛苦不堪,具体来说,就是文章“观点+材料”的现象特别普遍。就如写“学习”,首先抛出中心论点“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然后举几个中学生认真学习成了才,不认真学习影响了一辈子的例子就算完成。稍微上一点“档次”,再增添几个古人小时候认真读书的例子。同时,高三的政治教师却为学生不会论述而痛苦,学生答试卷上最后一道或两道论述题,基本都是将背熟的几条杠杠写上试卷;于是,只能得六成左右的分数。如此,极大地影响了成绩。

面对这种情况,是否考虑到语文和政治联手,以达到“共赢”呢?

政治的论述题,不就是压缩版的议论文吗?用语文的方式教学生用“总--总”的结构,以写议论文的方式写政治论述题,并非难事:先总说;然后用“其一”“其二”“其三”的方式表述要点,分别简单举例;再可来个反面假设,“如果不这样……”;最后再总结一下。如此,政治教师的主要苦恼不就解决了吗?

同时,学生政治课上已经学到了不少原理,如“量变与质变”“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动与静”……不都可以用作议论文中讲道理的基础吗?如此,学生写议论文不会讲道理的问题不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吗?就如写“学习”,这几条原理基本都能用上。如此,何尝不是“双赢”!

综上,我们介绍了语文教学横向渗透的三个维度,希望对语文教师们有所启迪,也希望语文教师们研究其他维度。作横向渗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知识面,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是“杂家”,当然,仅仅是“杂家”,而不一定是各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共勉之。

(原载20183期《语文建设》,署名欧阳芬、王家伦)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