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推动中小学教师深入学习、研究《2022版课程标准》,更好落实教育局“抓教研促质量”要求,真正做到"真学、真悟、真用",达到"学以致用"目的,解决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到什么程度"、"怎样教"的难题,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县教研室在2023年5月份开展度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学习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广大教师踊跃参加。经过严格评比,现精选部分优秀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研读新课标,践行新课堂
--《猫》教学反思
繁阳小学 李凤英
一、课标先行
2022年秋,经过年级赛课、学校选拔、县教研室选拔的层层关卡,我有机会参加2023年度安阳市优质课大赛,得知通过的那一刻,既欣慰又忐忑。2023年3月18日,去安阳参加了优质课培训,我认真领会“以赛促研”的精神,并聆听了刘洁老师《研读课标 用好教材 聚焦基础 行胜于言》的讲座。刘洁老师明确指出2023年安阳市优质课小学语文学科决赛主题:聚焦“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基础型任务群,用好教材,践行新课标理念。2023年4月3日再次参加县教研室高利芹老师的优质课培训指导,高老师强调研读新课标,关注“基础性任务群”,注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我意识到这次的优质课比赛与以往不同,因为要在课堂上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所以,研读新课标是上课之前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也是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学习、理解与落实是所有教师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学校也以各种形式组织学习过新课标,但是这次我还是重新翻开课标,看一看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到底要做些什么?对于第二学段四年级又有哪些具体要求?我应该怎样在课堂中体现?“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又该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怎样围绕任务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落实育人目标?带着一系列问题进入学习。
课标显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
1.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与写字,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
2.关注校园内外汉字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情况,整理自己的发现并和同学交流,互相正字正音。
3.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念的思想;在语言积累和运用过程中,体会同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作用,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学段学业质量描述要点:
1.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
2.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3.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
4.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反复研读新课标让我明晰了备课方向。
二、反复打磨
为了设计出符合优质课标准的课堂,我向学校的大咖请教:新课标的专家张素平老师,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张丽、吴艳老师,还在我们年级组集体备课时征求大家的意见。设计出教学流程之后,又让教研组老师听课、提意见。组内同事们从细节上给出了很多建议,比如,马淑芳老师建议我环节间的过渡语要精心设计。再修改、上课,让魏天荣老师帮我把把关,魏老师提出老师应该避免碎碎念的提问,整合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更多展示时间;他还建议我优化板书设计。我还和指导老师李艳玲老师讨论改进,自己用手机拍下上课视频发给和高利琴老师看,得到了百忙之中高老师的指导。研读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征求意见、试课、改进…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终于完成了录课。
三、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三篇课文。单元整组课文都写动物,在统编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和之前学习的“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侧重于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的体会,后者侧重于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来看,每篇课文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是多方位、多角度的。《猫》主要借助口语化语言、生活化事例直接表达感情;《母鸡》主要通过作者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变化来表达感情;《白鹅》则借用反语、明贬实褒来表达感情。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站在整体的角度综合考虑,设计安排时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把语文要素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确保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我执教的是13课《猫》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结构,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第二课时带领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学习作者如何表达对猫的喜欢。
(二)教学效果
创设了润泽的课堂氛围。我们现在的教学理念是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换,要以学生为主体。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安全、轻松的心理氛围里更能充分发挥潜能。所以,在课堂上我创设了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有时小组交流,有时同桌讨论,有时默读思考,有时展示分享。虽然有摄像机,但,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拘谨,有朗读、有笑声、有表演,分享时精彩纷呈。很多同学被带入学习情境,沉浸在文字中,分享的观点很独特,很深入。
基于大单元,聚焦基础型任务群,按照本次优质课培训的要求,从单元整体去设计,聚焦“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知识基础性任务群,用好教材,践行新课标理念。
A.我认为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课始展示单元导读页,从动物谈起,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从“晒晒我的动物朋友”,(课前用学生和自己家的动物的照片做的小视频)导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链接,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用情景任务驱动教学,了解过作者之后,创设了一个情境:自从老舍先生的《猫》发表之后,很多人慕名去他家赏猫,他都接待不过来了。所以,他想招募一批代言人替他介绍家里的猫。并列举出三个任务。这样引导学生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回顾课文识特点→品词析句悟喜欢→感情朗读展风采。有路径,有方法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去积累文字,学习写作方法。
3.关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比如板书课题时,指导学生写好“猫”字的反犬旁;复习多音字“屏、折”,结合生活实际辨析不同语境下的读音;在学生分享过程中,结合文段指导“蹭”的写法,并让学生做一做“蹭”的动作,说一说这个“蹭”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不是空洞的,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生会印象深刻。
特别是在理解“丰富多腔”这个词时,老师创设情景:有一天小猫吃饱喝足了,它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喵);也许它在外面看见一只凶恶的同类,它要粗声粗气地吼一声——(生:喵);这时,听到主人的叫声,会轻快干脆地回应一声——(生:喵)。引导学生配合学习猫叫,在欢乐的气氛中理解“丰富多腔”。令人欣喜的是,有同学还提出以前多见的都是“丰富多彩”,这是一个有新鲜感的词。这说明学生对接触到的新词语有足够的敏感。
4.课堂结构严谨,引导学生完成三个任务,完成招募令之后,再照应开头“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回到小练笔上,扎实落实语用功能。
5.设好必要的支架。在小练笔环节(课后习题)先出示文段,让学生找到这段话表达独特的地方,找到句式:说它什么吧,的确——,但是——。并且引导学生找到动物的矛盾点,再列举具体事例。这样指导之后学生再讨论、动笔写,就有章可循了。
6.板书设计图文并茂,新颖、美观,让学生印象深刻。
B.不足之处:
1.预设和生成总是不一致的,课堂上,在“品词析句悟喜欢”的分享环节,我就跟着学生的节奏走。由于学生是从全文中找有感触的句子,以至于课件播放不同步与学生的分享内容。
2.学生的参与度上,大部分同学积极投入学习,有几个活跃分子多次展示,几个同学较少发言,要看到孩子性格有差异,其他没有积极表现的同学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学习,也要关注到,调动起来。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再丰富些,多些鼓励性话语。
3.需要注意时间的分配,我觉得课堂有点“前紧后松”,“小练笔”占的时间有点长,在前面“品词析句悟喜欢”环节可以增加四字词语的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多积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这次优质课活动,我深深感到:只有一次次研读学习新课标,我们才能正确把握好舵,驶出正确而坚实的航线。将理论付之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最大价值,才能获得学习的最大成效。每一次经历都带来成长,我会继续研读新课标,立足核心素养,把新课标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做新课标的研读者,做新课堂的践行者!
点评:
1.研读课标,明方向。李老师平时注重课标学习,在接到讲课任务后,又针对性地研读基础型任务群的阶段性目标要求,这就使本节课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2.建构课堂,重理念。课堂上,李老师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创设学习情境,聚焦基础型任务群,使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能力得以提升。
新课标的学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优质课活动更是“以赛促研”,每一次学习和践行都是一种收获和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形成新课标学习共同体,从独学、群学中汲取更多养分。
(二)《麻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实小 刘晓艳
一、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写法迁移运用。课文学习让学生明白写一件事,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把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这样才能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中我引导学生同桌合作探究,抓住深受感动的句子,围绕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并讨论,感受了老麻雀的勇敢。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补白,再现当时的情景,培养求异思维。学生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走进了文本,深刻地领悟了课文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内心便会由然而生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最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整个课堂被这浓浓的亲情感动着。这样,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共识共享共进,智得以启迪,情得以激发,既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内涵,触摸了麻雀的心灵,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好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习作能力,而“把事情写清楚”则是写事基本的要求。将单元目标定位在“把一件事写清楚”上,着重的是学生基本习作能力的养成。
《麻雀》一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全文虽然不足四百字,但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十分清楚,且叙述生动,读来扣人心弦。
三、学习目标
1.知道写一件事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麻雀所表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感受“母爱”的强大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勇敢无畏的精神的。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触摸文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麻雀》,清除了一些字词障碍,有了一些收获。下面我们进入“转转盘,快速抢答”环节,转到哪一个词你就快速地抢答。“开始”,再转“开始”,最后一次机会,同学们抢得又快又准。我们再进行词语积累,齐读词语两遍,准备,开始。声音哄亮、字音准确,老师为你们点赞! 我们还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把课文分为了三个部分。(学生回答)谁能按照这三部分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生答)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麻雀》,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的。请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6.麻雀)
(二)研读文本,感悟真情
a.故事的开始。
1.自由朗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让学生完成以下学习任务:①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划出你认为生动的词语并体会。
(课文第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始。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突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我在这时,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2.读课文第2自然段,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这里,野物指什么?作者用“突然”和“嗅”引出了小麻雀,自然、合理。让学生想一想“嗅”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猎狗,所以,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自然会对野物有着特殊的敏感。
3.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想一想作者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用笔在书上画下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4.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让学生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第二阶段的第三条:(3)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在语言积累和运用过程中,体会同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作用,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5.小结第一部分的学习,过渡到第二部分。
面对这样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如果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预示着什么?小麻雀的命运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b.故事的高潮。
小组交流:说说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交流完,指派代表发言,表扬。具体学习: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里哪句话表明了这种危险,在课文里画出来。
(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2.从猎狗的表现中,你觉得此时的这只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比怎样的敌人?
(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样的表现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比强大百倍的敌人。)
3.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不到?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老麻雀出现了。课文里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的到来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4.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并提出问题:这里,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落地?绝望是什么意思?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①在这两句话中,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②因为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时迅猛、落在地上坚定,表现出老麻雀在凶猛的庞然大物猎狗面前的果敢、勇气和胆量。③绝望是没有一点希望的意思。④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的样子是全身每一根羽毛都立了起来,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孩子。说明老麻雀除了愤怒,还有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把生死置之度外,毫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勇敢精神。)
5.过渡: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己的幼儿,而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怪物,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表现的。然后,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提出学习要求和问题。
让学生划出表示老麻雀动作的词句。
(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没有任何保卫自己和幼儿的武器,所以,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但是,它又十分的愤怒,表现出决不畏缩,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尽管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也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只顾自己的安全而丢下自己的孩子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孩子准备进行殊死的决斗。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6.小结重点段的学习。
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是文章的重点段。讲述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高尚的母爱。作者含蓄地点出了这一点,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第二阶段的第二条:(2)阅读儿童文学名著,如《稻草人》《爱的教育》等,感受作品传达的真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故事大意。】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c.故事的结局。
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思考:①猎狗的行为有哪些变化?结果怎样?②“我”是怎么做的?
1.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表现。)
“后退”说明了猎狗被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的决心和勇气震撼到了。后退与之前的攻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小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爱怜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这就是伟大的母爱。(板书:母爱)汶川地震时,就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撑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总结写法:作者是如何写清楚老麻雀拼死掩护小麻雀的?(
展示)
(四)写出心声,拓展延伸
母爱是伟大的。生活中,你们也被这深深的母爱感动过吧?试着用起因、经过、结果来叙述事件吧!(学生说)
(五)布置作业 ,培养能力
1.搜集关于母爱的小故事,和同学们分享。
2.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的过程性评价的第二条作业评价建议里面的作业设计建议这样讲: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除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外,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随着学段升高,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16、麻 雀
老麻雀
无畏 保护 吓退(经过)
母爱 (结果)
小麻雀 猎狗 攻击 无助 (起因) 攻击与退缩
点评:
整个案例是刘老师在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并结合自己的课堂实例整合而来的。《麻雀》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 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并且本课中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刘老师在整节课环节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很好的突出了重点,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到老麻雀那份至真至纯的母爱,学习完了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很有实效,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麻雀》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这堂课,刘老师通过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的可怕和凶残,麻雀是那么的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爱的伟大。
刘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品味语言文字。如在研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时,通过对重点词句“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感受麻雀的坚定、勇敢以及那份伟大的母爱。
整个课体现出的是尊重、平等、关爱。学生显示的是活跃、积极、轻松。
最后,刘老师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的过程性评价的第二条作业评价建议里面的作业设计建议精心设计了两个作业。
转自:“内黄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