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巧妙构思。
2.细读文章,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多层含义。
3.深入研讨,理解文本深刻的人文价值。
【课前准备】
1.通读《驿路梨花》全文,思考课后“思考探究”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陆游听闻朝廷击退金兵,收复洛阳时,兴奋不已。在陆游的笔下,一路春风拂面,梨花处处盛开。作家彭荆风不仅遇见了这样一片梨花林,还邂逅了一座没有主人的小茅屋。在美丽的梨花林和神秘的小茅屋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将收获怎样的人生启迪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驿路梨花》。
二、略读,观构思之妙
1.先跳读课文,圈出文中出现的人物、身份以及来历,画出相关事件。然后,小组合作,整合概括,完成下表。
明确:
2. 再次跳读课文,标注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逐一找出所对应的人和事,梳理文章顺序,并将梳理的内容填入下表中。
追问(1):如果从小茅屋建造、照顾、修葺的时间先后看,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明确:文章由现在(今夜)一步步推溯到过去,乃至“十多年前”,这采用了倒叙手法。
追问(2):除了倒叙,文章中介绍梨花和解放军时,又用到了什么方法?
明确:通过瑶族老人的口,交代了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通过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的口,交代了梨花出嫁后姑娘们接过照料任务、解放军叔叔修建小茅屋的故事。这采用了插叙手法。
追问(3):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明确:(1)运用倒叙手法,使故事充满了悬念,有波澜,有曲折,引人入胜;(2)小茅屋建造及延续过程,长达十余年,作者采用插叙的写法,将所有情节巧妙浓缩在“一晚一晨”的时间里,使叙事更加紧凑,更能凸显文章主题。
3. 本文引人入胜的效果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1)跳读课文,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我”和老余在找寻小茅屋主人过程中的“误会”和悬念。
明确: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以“我”和老余找寻小茅屋主人为线索设置悬念、制造误会、解除误会、再次设疑,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三、细读,悟人性之善
1.细读文本相关内容,思考:究竟谁是茅屋的主人?
明确:谁都不是,他们都不会在小茅屋长期居住,小茅屋也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
2.小组交流讨论,没有主人的小茅屋是如何正常发挥它的作用的呢?
明确:解放军建造,梨花姐妹照料,瑶族老人补充食物和用品,路过的“我们”修葺,大家让小茅屋变得温暖而坚固。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家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研读文本相关内容,揣摩人物心理,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大家去自觉“维护”小茅屋的?
教师示范:当“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的时候,他们可能在想:我们真应该向这个哈尼小姑娘学习,小茅屋年久失修,可能会坍塌,以后在深山赶路的人,晚上就只能露宿了。
明确:解放军向雷锋同志学习,梨花深受感动,老人表达感谢,“我”和“老余”觉得不好意思,大家都在为别人着想,表达个人的善意,共同传递着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
四、精读,品意蕴之美
1. 跳读课文,批注、朗读描写梨花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洁白、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2.在设置故事发生环境时,作者精心选择梨花,还有什么深意呢?小组合作讨论“梨花”含意和作用,完成下面表格。
明确:
归纳:文中所写梨花有三层含义。(1)自然界中的梨花:洁白、清香,令人心旷神怡;(2)一位哈尼小姑娘的名字:助人为乐,纯朴热情,如梨花般美丽;(3)精神品质:雷锋精神生生不息 , 人人相传。
3.有人认为,课文标题《驿路梨花》容易让人误解,建议更换,你怎么看?
明确:本文标题涵盖了文章的环 境、人物、精神 , 意蕴丰富 , 耐人寻味;化用古诗句,意境优美,增添文化韵味。这样的标题不能更换。
五、探究,掘主旨之意
作者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还有何妙处?
1.研读信息,思考驿路“传递”丰富内涵。
明确:驿路本指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传递信息是它的重要功能。《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歌中传递的,是作者收复洛阳的喜悦;本文中传递的是人们关心、帮助他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解放军想着为过路人建造一间小屋遮风挡雨,梨花和哈尼小姑娘们思考着怎样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考
虑着怎样让后来人更方便,“我”和老余想着怎样修葺小茅屋。
2.小组合作,搜集相关资料,讨论 :这种精神从何处传递而来?
明确: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从中国千百年 “推己及人,同理共情”传统文化中传递而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这种精神传递到我们身边了吗?
明确:时代在变,民族文化的底色却从未改变,今天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梨花一样的人:疫情中舍小家为大家的白衣天使,河南洪灾中免费为大家提供食、宿的店老板,学校、社区用心付出的志愿者们……《驿路梨花》中所蕴含的精神长盛不衰、代代相传,那一朵朵洁白美丽的梨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永刻在我们心间。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文意,为文中这一小茅屋命名,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们分享。
2.仿照本文悬念和误会的写法,以《原来如此》为题尝试写一个小故事,300 字左右。
作者 | 李桂林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
来源 | 《中学语文教学》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