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胸襟”“境界”“格局”是三个不同的词语。胸襟是指抱负、气量,也指心胸、心怀;境界是指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格局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范围。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三个词语联系在一起,用来谈论关于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请将上述三个词语结合起来,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博大的胸襟、开阔的眼界是大格局的标配。
(2)成大事,实力重要但胸襟、眼界、格局更重要。
(3)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例文】
格局之大,担当之重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在庭户之中只能见斗室,而于天地间自然眼界宽广,这是胸襟;当某些人蝇营狗苟于私利时,张桂梅、袁隆平等却忘记小我、无私付出,这是境界;当无数商人想着如何来钱快,纷纷投资房地产时,任正非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专注做自己想做的通信行业,这是格局。胸襟越开阔,境界越高,最终,这两者汇成了格局之大。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眼界的宽窄,更决定了一个人的担当。
格局大小,影响眼界之宽窄;不同的眼界,担负不同的责任。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何等境界!格局就是无尽的远方,穿过重重阻碍,身负家国天下。担当是为了无数的人们的福祉不断求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格局有大有小,根植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格局大者,为国为民为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大我;格局小者,为己为私为小我,也许无可指摘,但不可沾沾自喜。自古士人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哲学,中华民族的“脊梁”何等气魄雄浑!他们有为民请命、肝脑涂地者,有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还者,有身处异域不改气节者,有面对利诱势逼不改初衷者,有为官一方与民同乐者,有著书立说延续中华文脉者,有壮怀激烈慷慨赴死者……他们的名字、事迹如昆仑伟岸,如大海浩浩。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格言诠释了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我。
格局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的责任担当。鲁迅面对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局面,团结文化战线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笔做武器,敢于揭弊;也勇于解剖自己,为国民劣根性而痛,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格局。有人批判现如今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钱理群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我们不会忘记“耶鲁毕业生”秦玥飞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农村,做一个村官;不会忘记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工作者,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会忘记中国维和人员奔赴战乱国家的战场一线,用行动争取和平;不会忘记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几十年内无偿提供给贫困国家而不计个人报酬……
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时代青年要学习前辈的胸襟、境界与格局,心中有责,心中有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0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
“高远、深远、平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三远”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人生三境界,高远、深远、平远。
(2)青年多高远,人生有敬畏。
(3)锤炼“深远”之慧眼,走好人生之路途。
【参考例文】
以“三远”之境成不凡人生
“高远,深远,平远”绘画的这三个境界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又被王希孟完美地融合于他的名作《千里江山图》之中,其实这“三远”岂止是绘画的三境界,更是人生求索的三境界。
高远,自山下仰山巅,立攀登之志。因为站位和角度的不同,站在山下却想领略山顶的风光,显然是徒劳的。山顶之所以“风景独好”,在于提供了绝佳的观望视野,登顶之人可以“一览众山小”,四方风云可以尽揽于眼底,八方山色能够总纳于怀抱。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岂是“井底之蛙”可以比拟!人仰望山巅,是对目标和理想的向往,是对壮丽人生的追慕。《荀子·劝学》篇有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颜渊以孔子为山巅,仰慕之,效法之,终成一代“复圣”,为一代代的后人所仰望,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山巅”。少年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只为“中华之崛起”。故而,唯有志存高远,方有成功的可能。
深远,自山前窥山后,悟成功之道。“嫦娥”“天问”“神舟”“北斗”,中国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一座座巍巍高山,我们既要看见山前的辉煌,又要窥视到山后的艰辛。没有那些中国航天人苦练本领,开拓创新,又怎会将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推向一个又一个更高的高度。我们是新时代的学子,我们在惊艳别人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更应学习那种为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成功不是偶然,成功的人生都有其“深远”的一面。
平远,自近山望远山,观宇宙之大。由高远到深远,再到平远,此时的我们已站在高山之巅,登临绝顶,收获成功的喜悦,可谓意气昂扬,壮哉!但多少人就此止步,在“鲜花掌声”中志得意满,既忘了来时路,也不知未来走向何方。于是,盛极而衰,成功宛若昙花一现。时代青年当何为?世界很大,天地辽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有攀高凌险的“志”与“力”,也有“不随以怠”的坚韧与顽强,但更需要具备一种清醒的意识,尤其是在登顶之后,要“一山望另一山高”,重树目标,再燃斗志,以奋进之心、勇毅之力创造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向往高远的人生常有,达到深远之境的人生亦不鲜见,可具有“平远”的胸襟和意识的人生则堪称稀有。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不断的追求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心之所向,便是梦想花开时。
我们拓展生命的宽度,延伸生命的长度,挖掘生命的深度,于高远、深远和平远的生命之境中,去证明生命的伟大与人生的意义。
0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枯燥,有的喜欢刷抖音、打游戏、刷微博等,追求感官刺激;有的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即将举办一期研讨,征集大家的看法。请依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当今生活中的现象,受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影响,人们习惯了享乐,习惯了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为了远离“枯燥”,为了生活的快乐,享受的快乐。第二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枯燥是生命的滋养。可见,材料的核心是“热闹”与“枯燥”。
首先需要理解“热闹”,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
对此,试题给出任务指令,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谈论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如何对待“热闹”与“枯燥”。对此,考生写作时应抓住“热闹”和“枯燥”这一对矛盾展开思考:一方面,可以追求热闹,享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不应完全由着性子来,沉浸于热闹中不可自拔,不要一味拒绝枯燥的事情,面对枯燥要学会忍耐。可列举善于忍耐枯燥而成功的典型事例,可阐述忍耐枯燥的原因及做法,可剖析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还可探究枯燥如何转化为快乐或者二者如何兼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思考,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证有力。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理性看待“热闹”,接纳享受“枯燥”。
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
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
4.容得下热闹,扎根于枯燥。
5.在枯燥中发展自我,而非在热闹中迷失自我。
【参考例文】
在枯燥中沉默进步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大数据时代,短视频快应用逐角竞争,表情包俗段子充斥网络。它们正在逐渐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此,有人沉浸于碎片化信息的快感精彩,在狂欢中寻找“热闹”,也有人发现“信息茧房”的套路,清醒后重回生活的“枯燥”。
而我认为,作为网上消费娱乐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应当慎重对待“热闹”,沉心专注“枯燥”。
首先,“热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愉悦。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泥沙俱下,消费主义、泛娱乐化等三观不正的意识极容易被误认为正确的娱乐方式。各种电商大搞“女王节”物化女性,短视频搞笑博主无节操刷新道德底线,而我们却将其当作“热闹”,乐在其中。当互联网没有成为便利生活的工具,反倒阻碍了文化发展与思想进步,“热闹”将一文不值。因此,我们更应谨慎对待“热闹”,看清其本质。
其次,“枯燥”也并非难让人心情愉悦。于个体而言,现实中的枯燥是锤炼思想塑造人格的工具。鲁迅先生闭关抄书写作好几年,忍耐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枯燥,但反复的文字恰恰是铁屋子中清醒的呐喊,唤醒麻木不仁。如今,我们不断学习,写作,阅读,工作,看似是机械枯燥,可这恰是提升眼界、挖掘思考、锻炼毅力的必经之路。因此,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枯燥的价值,沉浸其中找到乐趣。
进一步说,于社会群体而言,枯燥是唤醒大众走向进步的良药。当娱乐与消费大行其道时,现实中的枯燥也许能唤醒大众的意识。平凡的工作生活也许让许多人感觉找不到方向,以致让“热闹”钻了空,但社会的进度永远不是虚拟世界中少数精英所推动的,而是靠每个现实中勤奋刻苦的普通人。只有每一个人都摆脱对网络世界的盲目崇拜,才能找到各自人生的意义,在枯燥中进步发展。
诚然,热闹的网络娱乐与枯燥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如今,短暂的热闹也许能帮助我们缓解紧张。但是,我们也不应舍弃枯燥的娱乐方式,阅读、健身何尝不是一种更可行的方案呢?
如罗翔老师所言:“我们应该尽力去寻找高级的愉悦,脱离低级趣味。”希望我们的世界,能不再止于“热闹”的一地鸡毛,也有“枯燥”的冷静思考。
谢谢大家!
0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可知,它由两个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组成。前半部分由“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谚语入题,然后从语义上分析这句谚语的意思;后半部分用“然而”领起,表示下面的意思与前面是转折关系,指出关于谚语揭示的道理,在现实中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很显然,前半部分是话题的源起,引出后面的反向认知。把两种观点放在一起,其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有备”与“无备”关系的讨论。基于此,该材料引发思考的角度有:现实中我们是否需要有“有备”之心;要做到“无备”,该有什么样的条件;如何处理“有备”与“无备”的关系。
不难看出,情境材料提供的话题是带有辩证思维性的,这样按照写作任务提出的要求构思立意,完成任务时,一方面要紧扣“材料的启示意义”思考,一方面所写的内容一定是自己针对材料展开的“感悟与思考”,另外还要把材料话题蕴涵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
这样,本文写作时生应围绕“有备”与“无备”这一主题写作。首先要理解“有备”,“有备”有预先安排或筹划之意,这个“有备”可能是物质方面的积累,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储备,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成熟。“无备”是无法预判、无法提前准备的情况。人生不是任何环节都能让你“有备”的,很多时候,充分准备的机会只是一种奢求。如果能涵养“无备”的心态,能让人增进一份从容与坚定,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有意义和有目的的努力。然后,围绕两个关键词,并与文章的主题对接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最后,观照现实,阐述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立意:
1.“有备”固好,“无备”亦不可或缺。
2.在“有备”与“无备”中砥砺成长。
3.“无备”心态不可缺。
4.未雨绸缪要“有备”。
【优秀作文】
有备与无备相谐见精神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古人提出的观点,有一点不可思议,因为其所倡导的是有悖常理的。但是,从长远眼光看,古人之语是饱含深意。昨天不可期,今天成定然,明天当如何?面对来时路,只有很好地处理好“有备”和“无备”的关系,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行稳致远。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源于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估。正是有了充分的准备和预设,所以顺境时可长驱直入,逆境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先人通过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经验就是有力的佐证。不论是个人的生活小事件,还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件,要想顺利发展,并向着利好的方向推进,必须要把前期的工作做好。只有防患于未然,才有可能在健康轨道上可持续发展。
当然,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做事之前做好准备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先决条件,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以如临大敌的紧张惶恐之思对待。在没有做事之前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自己折磨得身心俱疲,真正做事时可能就没有了那份精气神。毕竟,在打算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和物质的准备,这样放松心态,泰然处之,以“无备”之思用心经营,放平心态,顺其自然。当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处理各种事情时,也就不会因为过于紧张而产生负面影响。不过,这里的“无备”不是摆烂和躺平,而是建立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长期积累的基础之上。
中国科技事业之所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定的话语权,源于中国科技人未雨绸缪、殚精竭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精耕细作。起步之初,不论是占有的国内资源,还是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发展和振兴科技都是不利的。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冒严寒,斗酷暑,立足中国的实际,科学施策、精心布局,然后循序渐进,最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从零起步闯出一条新路,源于科学设计和精心的准备;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攻坚克难,得益于前期的积淀,这样才有了“无为而治”的从容。
“欲成其事”,宜精心谋划;要行稳致远,当拿捏好“有备”与“无备”的关系。只有二者实现和谐共振,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内容来自: 语文阅刊
转自:“高中语文与考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