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个夏往秋至的暑假,熬过不知几个不眠之夜,书写过密密麻麻的圈点批注,终于结束了与这本书的这场约,有如释重负,有意犹未尽,但更多的是一种“离愁别绪”,剪不断,理还乱。掩卷追忆,思绪停留在肖老师的卷首语:
“我们都在解构与重建中流淌,在怀疑与坚定间突围,在无限的流动中接受着新的召唤。”
讲得真好,高度概括了这整本书的价值——解构与重建,怀疑与坚定。
书的第一辑“浅教”,即是肖老师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政策下语文课堂教学具体过程的解构与重建。其间肖老师结合具体课例,从文体、解读、文本、学生、语言、读书、目标、资源、设计、提问、活动、对话、自读等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涵盖备课、上课、评价全过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让我们大跌眼镜,生出“语文还可以这么教”的感慨。(第一篇感悟中已经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书的第二辑“深思”,则是肖老师由实践抽象出理论,展开对语文教学理念的解构与重建。首先,语文教学要行走在情理之间、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其次,要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通过核心问题向导、情境问题活化、多元对话纵深、重构单元生成来构建语文课堂;再次,立足文本、互文、现实、评价、需要来重构阅读情境教学;然后,利用“具体化”理论教学文学作品,即巧用呼应使文本词语具体化,补充空白使文本情境具体化,还原空白使文本情感具体化,创设空白使文本主题具体化;最后,构建走向尊重生命的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指向学生生命自觉和自我超越。同时,特别关注“素养本位”的单元整体性设计下的单篇教学,即新课标中的“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大进阶”。
书的第三辑“有约”,是老师们研习肖老师的文章和课例之后的心得体会,也正是其他老师对于肖老师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的解构与重建,让我们用他人的眼光重温肖老师的教法和理念:
刘菊春:三个阶梯——课堂教学减冗繁(导入、无益或低价值的拓展延伸、自作多情或口号式的结尾)、探究形式为核心(言语形式)、贯通教师读思写。
曹公奇:读出语文的情味、扣住文体的特征、突出课型的要求。
魏丽苹:教学环节要(逻辑线、问题链、脉络线)整合优化,崇尚简洁自然;基本理念是紧贴语言,凸显语文本色(以读为本,咬文嚼字);课堂关系应倾听对话,结成学习共同体。
崔志钢:反复读文本、提炼“主问题”、读与品巧妙融通、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与审美齐飞。
杨和平:研读细——反复读,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反问,自我追问;长时间凝望,多角度研读;反复朗读,琢磨透语言的味道。切入浅——标题、教材批注、预习提示、文章关键句,多读、苦入、慎入、巧入。目标深——硬功夫:广泛地涉猎,涵养人文气质,坚持文学创作,亲近文字,反复阅读和长久凝望文字,把学生放在心上,把语文、文本和文体放在心上。
贾龙弟:从文本、学情、教材、教师四个方面谈备课策略——反复地读,仔细地读(素读和资料助读);换位思考,把学生教成学生;顺应教材意图,灵活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是备课核心,备好自我。
方仁艳:从文体意识(依体而备,依体而教)、解读能力(贴着文本反复品味,让自己与文本亲密接触)、课程意识(教材助读系统)、学情观念(语文经验、生活经验)四个方面谈肖老师的备课策略。
卢立银:缝隙(切入点):从文本体式突破,荡起文章个性特质;从文本核心词句突破,撬起文本整体教学;从教材的助读系统突破,落实单元教学目标;从教学现场的灵感突破,精彩演绎课堂内容。
郑建周:聚焦提问的设计和切换。提问设计——依体式、依课型、依言语;提问切换——经由固定句式、通过阅读视角、根据写作角度。
田玲:聚焦课堂生成——标题品读、朗读失误处、现场情境中、智慧点拨中。
刘春燕:自读课文——巧借旁批搭支架,活用经验激思维,实抓文本燃兴趣。
丁之境:以读为核(一读知文,二读得言,三读得意),聚焦语用(听、说、读、写、思)。
苗新坤:融读——多种语文要素(文章重要内容与体式教学、言语形式与意蕴表达、语言体味与情感体验、丰富语言活动)、学生思维逻辑建构(多种思考角度转变、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学习推进、深度读书方法指导)。
金卫强:着眼于肖老师语文活动的创设艺术:讲究语文活动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和面向学生的整体参与),聚焦语言活动的核心点(字词、标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子形式等),增强活动过程的体验性(用生活经验加强切身体验、用教材资源加持自我体验)。
郑晓玲:针对课堂对话的推进(想象构建)——文本之外与想象进入(快速走进文本,调动相关想象)、文本之内与经历想象(内容、情感、语言、空白、多义)、摆脱文本与反思认知、想象的抽离与经验的客观化、想象的转移与超越。
康慧娟:议论文中的文本变形——在题目的变更和比较中明确论点、在关键句的改写和调换中理清论证思路、在重点字词的删改和辨析中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读完这本书,我们势必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念进行一次颠覆性的解构与重建。而这期间,我们难免会心生怀疑,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事与愿违,怀疑当下的努力是否付诸东流,怀疑未来路在何方……如何破局,走出困境?唯有“坚持”——
坚持教语文。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教学,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和“文”的本真,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根本目的。语文课就是要做好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其人文性。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师要按照语文的规律教,学生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学。
坚持教语言。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无论如何切入教学,语文课都必须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组织教学。具体表现为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共生。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言语学习,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借助于语言实践。
坚持教学生。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存在,基于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做有效的点拨升华。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必须基于学生心理,站在教学的需要解读文本,善于站在学生立场,既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解读文本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要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留给学生表达的时空,即便见解错误,也要在尊重基础上引导纠正,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教师点拨下有所生成、构建。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吕氏春秋》有言:“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我觉得,语文人要像水一样,坚守一颗“平常心”,同时还要保持“流动”,用行动力打破各种怀疑与质疑,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应对应接不暇的挑战。既然选择了语文,便只顾风雨兼程。
有约必来虽夜半,浅捻书页深深思。收获远不是几行批注、一纸感悟所能及尽,唯有化思考为行动,将所得付诸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能不负约定,不负卿。此约,虽则结束,却更是新的开始。语文人永远在路上,语文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