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指向难点突破的具象化作文实践——以习作“‘漫画’老师”为例

2023/9/19 15:14:51  阅读:86 发布者:

习作是一种复杂的言语建构过程,学生要获得习作能力的提升,除了依靠自身的内部行为,更需要得到外部行为的支撑帮扶。而教师巧妙地搭建习作支架,可以帮助学生触发写作灵感,拓宽选材范围,建构出良好的习作思路图。依据小学生的思维惯性,我们发现借力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把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抽象、理性的概念和技巧化为感性、具象的表达,可以帮助学生减轻认知负荷,更快地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技巧消化,实现习作优化。

一、梳理教材序列,明晰习作难点

在统编版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写人类习作一共有 8 次。在本次习作之前,教材中已经循序编排了四次写人的习作训练,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从写身边人、家人,到同学、老师和自己;从写几句话、一段话,到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从抓住特点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勾勒,到聚焦最深印象对人物进行工笔细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教材编排体系来说,第二学段的写人类文章主要着眼于人物外显的特征,重点将关注点放在“清不清楚”“像不像”上。而第三学段的写人类文章则由表象特征走向内在特点,对描写方法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式实现鲜活的人物个性描写。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位老师,把可爱的他(她)用文字“画”出来。细读要求便能知晓,本次习作并非简单地描写老师,而是选择老师最突出的特点,结合具体事例,用漫画式夸张的手法将心中最可爱的老师“画”成漫画中的人物。“漫画”这个定语虽然新鲜,足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但又为此次习作框定了特有的表达形式,对学生的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找准学生的习作难点,思考如何用学生看得懂的语言,教学生能用的写作方法,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突破难点,让“漫画”老师真正充满“漫画味儿”,受到作者和读者的喜爱。

二、巧搭具象支架群,攻破习作难点

(一)借助绘本支架,确定“漫画”事例

1. 注入“漫画”情,表达“爱”

学生一看到“漫画”两个字,往往就会兴致盎然地在“幽默”“风趣”上大做文章,一味追求好笑、好玩,而忽视了文章需要贯穿的情感线,那就是“爱”。

绘本《我妈妈》是学生特别爱读的读本,在本次习作中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奠定情感基调的有力支架。让孩子到绘本当中去发现一个最可爱的妈妈吧!看,她是化妆师、是最强壮的人、是能干的园艺师、是歌唱家、是舞蹈家、像舞蝶一样漂亮又像沙发一样舒服……安东尼·布朗用幽默的笔触用力地表达:“这就是我妈妈,她真的很棒。”“这就是我妈妈,她真的真的很棒。”“这就是我妈妈,她真的真的真的很棒。”看似平淡不断重复的话语,却真实地反映出了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性,反映出了孩子对于自己母亲的最真挚、最质朴的情感。这些有趣的画面,这些温暖好玩的文字无不形象生动地向孩子们传达着一个信息,我们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表达爱。因此,在这篇作文中,我们同样要用文字告诉老师:你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老师,尽管你有时会生气,有时会批评我,但是我都知道,你是爱我的。当学生的心里有了情感的主线后,那么他选择的事例以及表达的情感基调就会从爱出发,笔下流淌出的一字一句也会浸润爱的温度。

学生例文:尽管当时的我被刘老师愤怒的气场震慑住了,半天回不过神来,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趁刘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瞄向他。不料刘老师也在偷偷地瞄我,猛然一撞,我的心儿一阵狂跳,尴尬之余心里却隐隐欢喜。嘿,刘老师的目光里分明有温柔的东西在荡漾。

尽管学生花了很多的笔墨去描述刘老师愤怒的样子,但是最后却温柔地定格在两人可爱的互瞄画面中,让读者瞬间感受到满屏的爱意,一个“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可爱老师的模样呼之欲出,实现了最后“爱”的回归。

2. 寻找“漫画”事,发现“爱”

但是,确定了以“爱”为表达主旋律后,仍然避免不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如何选材。一说起老师,他们的脑海中首先蹦出来的就是“敬业”“严格”“认真”等修饰词。一个班级中大部分孩子都会因为固有的思维导致选材过于狭窄,雷同事件不断发生。这样的“爱”显然过于单一。

爱有千万种,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解读绘本《我妈妈》的表达密码,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一点。绘本中妈妈的歌声像天使,吼叫起来又像狮子;她像猫咪一样柔软,又像犀牛一样强硬。但是这并不妨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浓浓的爱。无论妈妈是什么样子,都是可爱的模样。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爱是太阳,散发的每道光芒都是爱的表达。绘本的展示瞬间解放了孩子们被禁锢的思维,他们的思维触角游入了生活的海洋,去寻找老师“爱”的不同的样子。原来老师的爱是百变的,它们以不同的样子点点散落在日常的师生相处之间,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此时,老师抛出要求,让孩子们去发现老师不一样的那些爱,那些可爱的爱,那些具有漫画特点的爱。请看孩子惊喜的发现:

事例 1:老师一改往常上课时严肃的模样,闯入我们的游戏队伍,玩得像个孩子。

事例 2: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竟然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改编成了一首歌,嗨翻了整个课堂。

事例 3:体育课后,一个孩子脸色苍白,中暑了。语文老师突然施展秘传医功,揉捏几下便让那个孩子“回了魂”,太神了!

当我们唤醒孩子们的内在需求,促使孩子的思维与生活对接,他们心目中的“漫画”老师也就变得有血有肉,模样丰富起来。

(二)植入动画支架,发现“漫画”特点

在习作中学生根据经验会尝试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去凸显人物性格,但是并没有积累太多的经验和表达方法,其表达方式往往趋于普通,不够“漫画”,导致习作与其他的写人作文无异,达不到“漫画”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漫画”的特点认知并不充分。

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就巧妙地植入了《父与子》这部由漫画改编的动画片。儿子打球时,打破了一扇窗,父亲并未责罚。第二次打破了另一扇窗,父亲抓住了儿子。正当儿子以为父亲要揍他时,父亲发现儿子的裤子破洞了,给儿子补好了裤子,接着揍了儿子。动画片中,儿子、父亲的动作夸张,让人捧腹大笑。淘气的儿子、幽默的爸爸让学生对漫画的内容印象深刻。在学生看得有趣,谈得热火朝天之时,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你会觉得动画片里的内容非常有趣?学生有的说爸爸的动作有点夸张,有时候会做蠢事;有的则认为里面的儿子跟我们一样淘气,总是让他爸爸帮他收拾烂摊子。他们逐步感受到由于动画片里的人物特点鲜明,配上独特的画风和有趣的情节,便让自己过目不忘了。原来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图画,从而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把《父与子》动画片中的特点嫁接到本次习作之中,学

生不难明白既然是“漫画”老师,就不是一般地写老师,而是用夸张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把老师“画”得丰满、鲜活、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呈现范本支架,打磨“漫画”语言

充分地借助语言范本,让“例”增值,可以达到欣赏、分析、启发等作用,可以更为直观地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语言密码,进而迁移创造。

语言范本:同学们的学习渐入佳境,可小余老师却突然停止了讲课。我心中警铃大作,忙屏息凝神,警觉地注视着小余老师的一举一动。只见小余老师用大家熟悉的“鹰隼眼”一扫,随即迈出“凌波微步”,像一片飘飞的羽毛般轻盈地飘向那位仁兄。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教室里便传出一阵嚎叫,而小余老师的手中则多了一本《俗世奇人》。原来,一位仁兄在课堂上偷偷看起课外书来。正畅游书海之际,眼前却凭空多出一只“魔爪”,夺走了他手中的书。“能在我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讲课中看得这么投入,忘乎所以,也是奇人一个!是不是该称呼你一声‘书痴张’?”却见小余老师如此悠然,嘴角勾起一抹微笑,透着一丝小孩子恶作剧得逞后的狡黠,随即一扬手臂,来了一招“高空抛物”,“咣当”一声,那本《俗世奇人》已经落入了黑色抽屉之中。这

位仁兄想要物归原主,怕是要付出一番惨痛的代价了。

密码一:先来一面“放大镜”。描写老师的神态和动作绝不可一带而过,而是用放大镜无限放大、放慢,连细微的变化也不可放过。比如“却见小余老师如此悠然,嘴角勾起一抹微笑,透着一丝小孩子恶作剧得逞后的狡黠,随即一扬手臂,来了一招‘高空抛物’,‘咣当’一声,那本《俗世奇人》已经落入了黑色抽屉之中。”

此处描写中,小作者将老师的神态和动作如面团一样糅合,又如珠子一样颗颗串联,最后犹如一面放大镜一样,将老师当时的形象鲜活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密码二:再要一面“哈哈镜”。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很容易就把目光聚焦到“警铃大作”“鹰隼眼”“凌波微步”“鹰爪”“黑色抽屉”“狡黠”“惨痛的代价”等词语当中,这些词语有些贬词褒用,有些大词小用,有些引自武侠、悬疑等影片,这些丰富的词语无疑像一面哈哈镜,为原本普通的言行加上了幽默的色彩。

当然,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提示语等都是我们应该要寻找到的漫画语言密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这些语言表达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漫画味儿”自然而然会浓郁起来。

(四)展示微课支架,完善“漫画”习作

评改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再思考的过程,是表达的二次提升。但是许多时候,这个过程被我们忽略或者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功效。归根结底,是学生并不具备有效评改的能力,缺少可参照的方法。教师需要适时帮助学生提供评改支架,以具象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评改方法,实现有效评改。

此时,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方法。微课首先出示两段习作例文,明确一星级作文和三星级作文的差距,总结出三星级作文的标准:

1. 作文中选用的事例写出了老师的特点。

2. 作文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漫画”语言,让我觉得很有趣。

3. 这是一位非常可爱的老师,“我”非常非常喜欢的老师。

其次,以学习小伙伴互动的形式紧扣以上三个标准,直观形象地将一星级作文一步一步修改成三星级作文,其中,对话中重点紧扣“夸张”,时刻提醒学生关注习作中描写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有没有用到夸张的手法,哪些地方还可以写得更有趣。微课中的学习小伙伴一边交谈,一边演绎批注式修改,将修改的方法直观清楚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此时学生对评改方法逐渐清晰,思维被激活后再次走进自己的作文,因为有据可循,目的更为明确,对于语言、结构、选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真正经历了从认知到操作再到内化的完整过程。而经历这样的修改过程之后,学生的习作思维和能力一定有了一次提升。

当堂评改之后,不妨再来一次更换读者的操作,请同学当读者,请文中的老师当读者,不断听取意见,不断修改,由扶到放,层层推进,最后评选出最佳“‘漫画’老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方法。

必须强调的是,习作指导支架的搭建和运用要立足学生的视角,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展开,才能达到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