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设计】品读古诗,感受月的浪漫意境 —— “月”意象群诗教学设计

2023/9/13 10:08:23  阅读:116 发布者:

感受月的浪漫意境

“月”意象群诗教学设计

【议题及分析】

议题名称:“品读古诗,感受月的浪漫意境”

议题解读:

古诗中意象的把握是情感把握的前提,“月”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借“月”这一意象,把握四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掌握意象的作用,并提升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九年级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课内外古诗对比阅读时,对于句子的赏析及情感的把握都比较差,希望学生通过群诗的对比学习,能够意识到意象只是诗人传达内心思想的媒介,同一种意象也可以抒发出不同的心境,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我设计了“品读古诗群,感受月的浪漫意境”的议题,打开同学们心中的诗歌大门。

三位诗人分别是同学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陶渊明,李白一生放荡不羁,有着豪迈的性情,文采斐然,年轻时第一次离开蜀地,见到开阔的江面,眼前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美好的,站在船上看到的月景更是与以往截然不同,欣喜之意自然就流露了出来;李白一身才华却不受重用,在得知好友刘禹锡被贬的消息时,十分同情同样不受重用的友人,借“月”带去他的忧思;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经历安史之乱后,与亲人分离,既思念自己的亲人,也担忧自己的家乡,只有遥望明月,寄托情感;陶渊明不满于腐朽的现实,辞官归隐,过着田园生活,悠闲惬意的他,笔下的“月”是不一样的,传达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选择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这四首古诗,去探究相同的意象如何表达不同情感,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意象的表达作用及分析手法。

【选文篇目及来源】

选文篇目

选文来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月夜忆舍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科书

 《渡荆门送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归园田居》其三

课外古诗文

【文本解读】

文本组特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为好友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又担忧龙标地方偏远,赴任途中恐路途艰险,但两人相隔甚远,对友人的同情和担忧的之情只能够借助明月这一信使传递给好友。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月夜时分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从未见过这样开阔景色的李白,心生喜悦写下阔别家乡所见之景。

  《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于公元405年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后所写。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愉悦的心情、归隐的自豪和闲适!

文本与议题关系:

这四首诗都是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陶渊明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借助“月”这一意象来抒发当时的情感,有忧愁,有思念,有欣喜,有闲适,同样的月却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效果,月的浪漫在诗人的文字下变化多端。这就是诗歌中意象的作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赏析诗句中的意象“月”,感受不一样的月。

3.分析诗歌借月抒发的情感,学习诗人借助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景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赏析诗句中的意象“月”,并分析诗歌的情感。

2.分析诗歌借月抒发的情感,学习诗人借助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景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准备工作

01

每位同学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注释认真阅读四首古诗,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对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夜忆舍弟》、《渡荆门送别》以及《归园田居》这四首古诗,并进行相对应的思考探究活动。

02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月是纯洁的、美好的象征,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众多的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有“月”的身影,请你们说说你学过的关于“月”的古诗词?(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我挑选了几位大诗人的佳作,去感受他们笔下的“月”有何不同吧!

学习活动

03

任务一:晓“月”之不同

【活动一】读四首古诗,找出含有“月”的句子,补充完整表格内容。

名称

含有月的句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渡荆门送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归园田居》其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活动二】

1、再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这几首诗歌的内容,说说这是一轮什么样的月?结合内容小组合作讨论补充表格内容。

名称

月的类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寄愁之月

《月夜忆舍弟》

思乡之月

《渡荆门送别》

欣喜之月

《归园田居》其三

悠闲之月

2、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回答,并说出自己的分析。(生自由回答)

师明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为好友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又担忧龙标地方偏远,赴任途中恐路途艰险,但两人相隔甚远,对友人的同情和担忧的之情只能够借助明月这一信使传递给好友,所以这是一轮寄愁之月。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所以这是一轮思亲之月。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从未见过这样开阔景色的李白,心生喜悦,所以这是一轮欣喜之月。

  《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于公元405年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后所写。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愉悦的心情、归隐的自豪和闲适!所以这是一轮悠闲之月。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诗歌的方式,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蕴,再细细品读每一首诗歌找出与“月”有关的诗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简要概括诗人写了一轮什么样的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明白朗读对于把握诗歌内容的重要性,同时诗歌具有时代特性,必须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细致分析。

任务二:知“月”之深意

【活动一】小组合作讨论:同样是写月,四首诗的月是不同的,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小组试着简要阐释。(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答案预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官的同情,对友人赴任路途遥远的担忧之情;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杜甫和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所,兄弟杳无音讯,生死未卜,在这白露时节抬头望月,同样是一轮明月,诗人更觉故乡的月亮明亮,这是诗人对家乡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的自然流露;

《渡荆门送别》全诗写了诗人出蜀时行船所见的开阔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第一次远离家乡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躬耕劳作的闲适、自得之意。

【活动二】普天之下,月只有一轮,为何诗人笔下的月却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生自由回答)

答案预设: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自身的人生经历也不同,那么在看见“月”的此时此刻,诗人们各自的心境也是不相同的,所以看到的“月”会随着各自的主观情感而幻化成不一样的月,诗人借助“月”这一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心境,所以每位诗人笔下的月都是不同的。

 师补充讲解意象的作用进行明确:

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

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

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

3、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4、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设计意图】在活动设计上根据诗人眼中不同的“月”来分析诗歌的情感,进一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再进一步剖析“相同的‘月’,为何在诗人的笔下却是不一样的原因”,进而了解意象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象运用的掌握。

任务三:借“月”诵心声

【活动一】古人借助“月”这一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位小诗人,借“月”这一意象,来试着写两句小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吧!可以是五言律诗,也可以是七言绝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整首)

预设:月华似水星如灯,下笔如神志定坚

      梦里流光千百转,花开花谢唯月明

       桂香千萦绕,月明万乡思

       愿君久安康,明月遥相伴

【活动二】小组互读,每个小组挑选出精彩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再请全班同学读一读,品一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生交流,最后由小诗人明确诗歌情感(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借“月”这一意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创作古诗,既深化了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创新、创作能力。接着由学生小组评选,互相学习,开阔眼界,再在全班进行诗句的情感分析,小作者就在身边,这更加鼓动了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后由小诗人自己明确,在这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结:古往今来,“月”在诗词歌赋中的地位首屈一指,借月抒情、托月言志、睹月思人、望月伤怀等都是诗人借助“月”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心境,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止“月”这一个意象,你所见的景物都可以作为你写作中的意象,因此学会做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积累意象的学生,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也可以信手拈来,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提升作品的层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群诗阅读相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更具有针对性,群诗的议题以古诗鉴赏中的某一个点来通过多首古诗进行训练,本堂课借“月”这一意象,把握四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掌握意象的作用,并提升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乡镇中学九年级学生的阅读面较窄,古诗鉴赏能力较薄弱,特别是课内外古诗对比阅读时,对于句子的赏析及情感的把握都比较差,希望学生通过群诗的对比学习,能够意识到意象只是诗人传达内心思想的媒介,同一种意象也可以抒发出不同的心境,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我设计了“品读古诗群,感受月的浪漫意境”的议题,打开同学们心中的诗歌大门。

三位诗人分别是同学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陶渊明,李白一生放荡不羁,有着豪迈的性情,文采斐然,年轻时第一次离开蜀地,见到开阔的江面,眼前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美好的,站在船上看到的月景更是与以往截然不同,欣喜之意自然就流露了出来;李白一身才华却不受重用,在得知好友刘禹锡被贬的消息时,十分同情同样不受重用的友人,借“月”带去他的忧思;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经历安史之乱后,与亲人分离,既思念自己的亲人,也担忧自己的家乡,只有遥望明月,寄托情感;陶渊明不满于腐朽的现实,辞官归隐,过着田园生活,悠闲惬意的他,笔下的“月”是不一样的,传达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选择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这四首古诗,设计了“晓’月’之不同,知‘月’之深意,借‘月’诵心声”三个活动任务,学生通过朗读古诗把握诗歌内容,对比阅读感受“月”的不同,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人借助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了解了意象的表达作用,还能够借助意象抒发内心情感。教学过程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探究,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下逐步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擦起了交流的火花,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以“月”为入手点,但诗歌中的意象不止“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诗歌中其它意象的分析也有法可依,鉴赏诗歌的能力也逐步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也会日渐浓厚。

【文本内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魏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转自:“咸安初语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