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关注教学行为: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2)

2023/9/12 17:00:26  阅读:9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单元主题式学习工作坊 ,作者午夜阳光

(接上篇)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确保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课程标准都给出了相应的明确的描述。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基本部分。这就是讲,我们在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时,应建立三个子系统,即学习目标系统、教学实施系统和学习评价分析系统。

“教”是教师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换为自身的学科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学习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教师的教学设计、目标设计、评价设计,都应以“学业质量”为依据,准确把握学业质量的层次要求,评价和教学一样,要围绕核心素养是否达成展开,使教学评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PART 4

4.保持教、学、评的

终点一致

教、学、评的终点,都是追问和反思“学到什么程度”。

一是作为教师的“教”,首要考虑通过理解课标、解读教材、设计教学、创设情境、创新教法等系列手段和策略,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课程标准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显然,这个“完成”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到了那里”。

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应养成反刍、反思的习惯,善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等全学程进行反思,思考“获得了什么”“提升了什么”“有哪些改变”,回答自己经过这一“学程”,最终“是否到了那里”。

三是贯穿其中的信息反馈和学习评价,除了过程性评价以及时矫正方向、规范行为外,还要重视和关注终结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检测、检查不同的学习者的学程“到了哪里”。

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确定了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就有什么相应的学习任务,就会有与之相应的实施路径,也就决定了最终评价的重点在哪里。

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变’与‘不变’”的自读课,设计了如下三个学习活动:

1.结合历史地图、大事年表从时空观念的视角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需要大家认真通读教科书相关内容,记住重要的历史史实);

2.结合单元线索梳理并找出本单元核心概念(要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重要的结论,梳理历史发展线索,尝试用思维导图表达知识结构);

3.结合单元导语从整体上建构这段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将本单元相关内容有意识地与已有知识、单元内外知识建立关联;完成课前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和想知道的疑难问题)。

这三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嵌入了过程性评价要素(括号内的叙述),也是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程序,需要按这三个活动展开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自然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学生学习的成果,自然也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评三者的着眼点、考查点和反思点,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以“到了哪里”为标识。

这样的教、学、评,才能起到诊断问题、矫正行为、改正错误、助推学习的共同目的;才能让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形成“合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形成同频共振的教学样态。

否则,“教”与“学”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效果可想而知。

PART 5

5.保持教、学、评的

重点一致

请看表2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上述设计是大单元主题式学习的其中一个课型——探究课的设计。

从这个设计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基于“学生立场”是教、学、评的共同主张,教、学、评的重点都应是学习过程,都应是关注“怎么学”“怎么教”“怎样以评助学”,都应回答“怎么到那里”的问题。

教师关注学习过程,看的是学生是怎么学的,是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习的,能否发现和提出问题,借助了什么样的学习支架、学习资源学习的,如何借助同伴的力量解决问题,学生在哪个问题、哪个环节“卡壳”,教师应该在哪个点上施加指导和引领,关注学生学得是否顺利,思考暴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引导和矫正,等等。

教师设计评价任务,应基于“学生立场”。只有基于“学生立场”,评价任务才能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同时,评价任务不宜过细,而应当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嵌入式评价。

这种嵌入式评价,是和学习同时发生的评价,将评价融合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其方向不是指向结果,而是引领过程,评价不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载体。

教师对过程的关注和即时、及时的反馈,才使教师“导”的作用得以充分、有效发挥。

学生的“学”更需走实过程。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导学案的落实和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完成,通过自我学习理解、同伴互助解疑、课堂应用实践、课后迁移创新的活动,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一致性的教、学、评,意味着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得出了“统一是历史主流”的历史结论;

教师由于关注和指导了学习过程,知道这个结论是通过正确全面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概念包括“统一国家”与“多民族国家”两层含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既包括了先秦时期“奠基”、秦汉时期“确立和巩固”、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奠定中国版图,也涵盖了先秦的华夏认同,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的多民族交融交往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的;

通过对学的过程、习得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评估,教师和学生知晓了哪个环节是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哪个地方是有差距的不达标的,哪个地方是需要矫正和改变的。

教、学、评三者如果在关注重点——学习过程上发生偏移,学生的学习就会像失去灯塔一样偏离航线,最终就难以顺利抵达彼岸。

PART 6

6.保持教、学、评的

意义一致

“近年来国际教育界的‘核心素养’思潮集中体现在‘真实性目标——真实性学习——真实性评价’的学校变革趋势”[1]

“为了学习的评价”,为教、学、评一致性提供了重要参照。

1997年马扎诺提出了“学习维度”的“五个”层次:维度一,学习的态度与感知。维度二,知识的习得与综合。维度三,知识的拓展与精练。维度四,知识的有意义运用。维度五,有效的思维习惯[2]

这为培育高阶思维能力的真实性学习、真实性评价提供了参照。

“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成为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旨归。

01

 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

一是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关注整体性学习进程,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认知、情意、技能,进行整体学习评价;

02

 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同样的时间完成任务的进程不同,同样的任务需要的完成速度不同。

因而,要关注个性化学习进程,对学生个人的努力进步和整体成就,进行差异性学习评价,以切实落实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让教学进度服从于学习进度。

03

 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设计

三是让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内容的设计,设计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认同的过程,能够更好地促进自我反思、自我督导、自我评价;

04

 让学生成长可视化

四是“完善档案袋评价,让学生‘成长’可视化”[3]

关注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根据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的达成,发现问题,给出反馈,并使教与学的行为及时作出调整,这在教、学、评的意义视角上实现了统一。

[1][3]钟启泉.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55,157.

[2]刘微.解读学习的维度——读《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J].现代教学, 2015(17):3.

转自:“教学评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