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王胖子的文字客栈 ,作者王伟
解读
群里有在讨论《落花生》,我提出疑惑:《落花生》的抒情手法究竟是借物喻人,还是托物言志?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老师纷纷下场,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辩。
一老师分享论文《从“做人的道理”突围——<落花生>一课教学新探》,其主要观点如下:
1.抒情手法因人称的不同,分为第一人称的直接抒情和借用对象的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中,经常为作者使用的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作者认为《白鹭》《桂花雨》《珍珠鸟》是借物抒情的代表。《落花生》是托物言志的代表,作者受到某些启发、感悟时,借助于一些事物的特性进行提炼升华。
3.《落花生》教学不应该把重点放在道理上,而应转向对其语言形式的关注——即托物言志方法的具体使用。
4.许地山主要是从以下三点展开手法的:将花生的品质安排在一个家庭教育故事中,通过双重对比的对话体会“父亲”润物细无声的教导;分配好家人承担的角色。
以上论点可谓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随即,有老师提出质疑:借物喻人与托物言志基本是一回事,把《落花生》当成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散文,是对文本的误读。
一老师引用李竹平老师公众号文章《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落花生>到底怎么解读和教学?》作为论据支撑前一位老师观点。
李老师文章主要观点为:借物喻人只是故事中父亲的教育策略,整篇文章其实是借物抒情。在第10段父亲的话中,突出了花生埋在地里的特点,结合前面孩子们的话突出了花生很有用的特点,而12段,父亲却说“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从“埋在地里”不能推导出花生不好看,这中间的逻辑链条断裂了。《落花生》是一篇情胜于理的散文,许地山在文中表达的是对那一次花生收获节的喜爱和对父亲的敬爱与怀念。一个重要追问是“许地山在什么时候会容易想起那一晚上的情景?”
一老师综合两者,提出自己的想法:整体和局部的问题吧,整体上,是借物抒情,肯定有怀念父亲的内容和书写目的。局部上,是借物喻人。过度强调,理性过当。在借物抒情的教学目标下,不能对借物喻人的写法熟视无睹。
紧接着,一老师认为课文有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教学时应该重点学习编者意图的部分,兼顾作者意图。散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独到的感受,而不占有,在全面的文本解读视角下,综合回归到学生本位。
综上所述,各位老师对于《落花生》的抒情手法存在争议,一部分老师认为需要明晰,一部分老师认为可以搁置争议,尊重编者在教材中的意图即可。
我认为这种争议其实质是教学内容的选择,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无论教师采取何种立场,何种观念,最终会影响到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检验。
网上一些公开课,有哪一节,学生是没有收获的?或理性,或感性,学生都会有收获。区别在于多少数量的学生在这堂课上有收获?这堂课上的收获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落花生》借助花生“埋在地里”和“好处很多”两个特点向我们揭示了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
从父亲的教育策略上,这是借物喻人,从许地山的笔名上论,说是托物言志也并无不可。文章的字里行间也以极其克制的笔墨营造了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是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的。
我们在进行解读时,以上应当综合思考,不宜偏于一端。这一课,我认为是“情在理先,氛围贯穿”。
成年后的许地山,是北大、清华的文科教授,当时这个职位的含金量有多大,随便一搜便可知道。这样的真才实学,这样的文化素养,在一篇短文中,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那恐怕不是许地山的用意所在。
我问孩子,让他们随便说几句做人的道理,他们是张口就来的,老实说,这些道理比起许地山的道理也不见得就差了。
因此,我是很赞同许地山倾向于向读者展示那种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和温馨家庭生活氛围的追忆。放在许地山生活的那个时代,依然如此。
那是一个中华文化传统被解构的年代,糟粕被明眼识珠的人们抛弃,而精华也在这个过程中丧失。
作为一个接受传统中华教育长大的人,许地山在《落花生》中,为我们展现的却是颇具现代民主意识的家庭教育场景。
父亲作为官员,在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有绝对权威的,但文中的整个对话显得很自由、灵动,父亲没有否认哥哥、姐姐的回答,用一句“花生的好处很多”做出正面肯定,“有一样最可贵”,话锋一转,以平等的姿态进行自己的观点分享,依然没有灌输,压制,继续鼓励着孩子们领悟,终于等来了作者的颖悟“要做有用的人”。
母亲呢?在传统文化语境下,母亲是坚毅勤劳、朴实低调的代名词。母亲有大地的美德,以厚德载物。花生的种植、制作,这些劳累的过程,母亲的角色一直很明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母亲却隐去了。这是当下的我们难以理解的。可是放在这篇文章中,却是“有用的人”生动的体现。作为一个长期劳累的人,母亲的面貌可以想见不会多么光彩,用文中的词语形容,就是“不体面”。母亲为家庭做了很多事,这就是“很有用”,而在关键的舞台上,母亲如花生一样,“埋在地下”,多么生动的说明啊。
所以我认为,《落花生》表面是父亲的循循善诱,实际是母亲的以身作则。父母以各自的表演完成了这出家庭教育的戏剧表演。这样看来,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股含蓄下的深情,那份印在心上,刻在骨子里的氛围啊。
爸妈,道理在这,你们去哪儿了呢?
新课标背景下
用好统编版教材的好帮手
谷里新书上架
再解读
昨天,在公号上发表一篇《落花生,我有不一样的解读》,反响剧烈。赞同者有之,认为解读面独特。反对者有之,谆谆告诫文本解读不宜过分偏离学生立场。
思之再三,决定再谈《落花生》的解读及教学,以期对吾之众多迷思做一清晰梳理,也恳请诸位老师不吝赐教。
一直以来,教师的文本解读存在三种立场:编者立场、作者立场和学生立场。
编者立场最为保险。因为有教材体系化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有教参及其他专家解读讲座、论文、报告作为参考,我们只需要循阶而上,就能拾取鲜美的果实——教学内容。
学生立场最为正确。因为教学内容再怎么千奇百怪,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在话语权上,也最为牢靠。无论何种教学模式,何种教学内容,只要以学生的能力适宜与否作为标准,都可一概而论。
作者立场最为混沌。“作品诞生后,作家已死。”受这种文艺批评思潮的影响,有段时间很是流行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调。后来,“作者至上”思潮回暖,又开始通过大量资料的阅读,来追寻作者本身的创作初衷。
那么,我们在解读时,应该秉承着怎样的立场呢?
《落花生》在编者立场时,是作为“抒情单元”的精读课文,从课后习题及交流平台的角度,当为“借物喻人”定位。而跳出编者立场,从学生立场来看,学生学习《落花生》,“借物喻人”是否是正确知识点。这在昨天引用的论文《从“做人的道理”突围——<落花生>一课教学新探》中可见一斑,其作者认为《落花生》属于抒情手法中的“托物言志”。
综合各位老师的争议,我提出:从父亲的教育策略上,这是借物喻人,从许地山的笔名上论,说是托物言志也并无不可。文章的字里行间也以极其克制的笔墨营造了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是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的。用“情在理先,氛围贯穿”八字总结。
随后,我针对《落花生》中“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父亲形象和颇具民主意识的教育场景”进行解读,并提出了“母亲是家庭中最符合花生特点的人物”这一观点。
以上大致概括了我对《落花生》的解读,详细解读见《落花生,我有不一样的解读》一文。那么,由此延伸出一个关键问题:这样的教学解读能否落地?以及这样的设计是否能被学生接受。
我列出我的教学实施,在自己班就是这么上的,可能带有我个人的主观色彩,大家批判吧。
一、说花生
知道花生吗?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
结合
,讲解“落花生”的含义,引入情境:现在有一块荒地,准备种花生了,有哪些事要做?
是啊,我们要种花生,收花生,然后就可以用花生去制作各种食品了。那么文章有没有写这三个过程呢?课文还写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相关句子,随机讲解“开辟、居然、吩咐”,形成“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四个小标题。
二、议花生
思考“花生有哪些好处”
引导关注“最可贵的好处”,抓住“埋在地下、挖起来才知道”等词语体会花生“默默无闻、谦虚”的特点。
比较父亲和我的两句话,谁在批评“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批评正确吗?
三、悟花生
父亲的家庭教育效果如何?理解“印”字。
父亲为什么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呢?比较不同对话的语气,进行体会。
在这个家庭里,谁是最符合花生特点的人?
课后反思:在对话中,孩子们给出了“因为有吃的、因为许地山是作家,所以记得”的答案,一开始没有想深,我引导他们“你们爸妈会给你们讲道理吗?几十年后,你觉得自己还会记得吗?”他们纷纷摇头,不会。但还是没有想透,于是我们分角色朗读对话。我故意用严肃的语气读父亲的对话,有些孩子领悟过来了,知道了是因为对话在一种轻松氛围中进行的,他们边吃边聊。很舒服,父亲不严肃没发脾气,还很有耐心。
原本的解读里,是预设“母亲”作为最符合花生特点的人,因为母亲的劳累在文中是肉眼可见的,形象上肯定“不体面”,但“很有用”。没想到孩子的回答让我意外,他们有的说是父亲,因为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说明他平时就像花生一样,很少出来,可是他一出来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铭记一生的道理。有的说是“作者”,在没有资料补充的情况下,孩子们说许地山听了这番话,以后一定会照做,所以他会是最符合花生特点的人。还有的说也是作者,因为这篇文章就像花生一样,不好看,没有《白鹭》好看,可是很有用,给我们讲了做人的道理。
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语文教学呢?我教的内容好像偏离了语文,但是实施的手段又都是语文的手段,是语文听说读写的方法。学生被我的问题引导着,去文本的字里行间找答案,去思考,去体验。我的一只眼睛看见了这些,我的另一只眼睛看到课堂上活跃的始终是少部分。大部分人,也有一些会在别人回答后,露出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这种恍然大悟到底会对他们有多大的影响?
目前不得而知,或许随风消散。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