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好的现代诗值得反复品读;现代诗需要通过反复品读才能领悟其美妙之处。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初读觉得文字简单,诗句平淡,再读就有独特的情趣从字里行间漾出来,反复咀嚼,竟意趣无穷,令人陶然了。
《秋晚的江上》,两节,七行,42个字,真的是一首小诗,一首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发现和领悟的小诗。诗虽小,意蕴却不单薄,很丰厚,耐人寻味。第一节,三行,晓白如话:“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读第一遍,眼前出现的,是夕照下归巢的鸟儿,一只或两只或三五成群,或急或徐扇动着的翅膀似乎带着一丝丝倦意,但翅膀上跳动的斜阳,又似乎跃动着生命的执着和力量。这是第一遍读,从“倦”和“还”两个字上领会的意思。及至放慢节奏,读着第二节,心便随着鸟儿的“双翅一翻”,轻轻而猛烈地颤动了一下,“把斜阳掉在江上”,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创意啊!是因为有点“倦”了不小心“一翻”,还是遇到这宽阔的江面、雪白的芦苇故意“一翻”呢?无论哪一种,都是诗意,都是创意。这奇妙的创意,又带来了多么迷人的景象——“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妆成一瞬的红颜”,不是刻意的想象,而是心动的错觉,令人惊艳,美得心醉。
那就再从头读一遍吧,驮着夕阳归巢的鸟儿,翅膀一翻,将夕阳掉在江上,妆红了江面,妆红了江边的芦苇,妆红了江滩、船只……不由得就想到了一些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最相匹配的,还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而似乎,《秋晚的江上》更有一种精巧的灵气,语言和语言创造的意象,都透着道法自然的设计感。
忍不住再读,那由沉思到惊艳的节奏变化,那满是情趣的诗意发现,竟让我这个读者恍然来到了夕照下的江岸,那鸟,那斜阳,那妆成红颜的芦苇,都生动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了。又仿佛,夕阳西下的傍晚,我登上了家乡村后高高的堤岸,一抬眼,就看见三五成群的鸟儿披着霞光,扇动着翅膀,飞过宽宽的河面;大河北岸是大片大片的芦苇,鸟儿振翅飞过,河面就被夕阳染红了,雪白的芦苇也被染红了。无论是鸟儿,还是看鸟看斜阳的人,此情此景面前,一天的倦意都变成了热烈的诗意,一切,都被时光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一切,都那么令人向往和陶醉。
徐志摩的《花牛歌》,真是一首有意思的诗。全诗四节,每节两行,63个字,其中每节第一行是重复的句式,简洁,轻快,充满朴素的儿童情趣。
花牛是诗歌中的重要形象,它在草地里“坐”“眠”“走”“做梦”,它可爱、活泼、自由,它的生活充满了情趣。花牛的形象不仅通过对它行动的描写表现出来,句式的重复,一唱三叹的形式,形成一种简明、轻快的诗歌节奏,这节奏同时是花牛行动的节奏,一头憨态可掬的花牛踩着这样的节奏走到了读者面前。它或坐或走或卧,都悠闲散漫,自由自在。反复朗读,感受节奏,体会到的是诗歌独特的音乐美。
随着花牛的行动,草地、剪秋萝、天空、白云、悄悄移动的太阳、青翠的山峰都一一展现——它们构成了花牛行动的背景,使花牛的自由活泼显得更具生命气息的同时,也在读者面前次第展现了四幅意趣盎然的画面。花牛是画面的主体,草地、剪秋萝、天空、太阳、青峰是画面的背景。边读边想象这样的画面,诗歌的绘画美是如此引人入胜。
为了表现花牛的自由活泼,诗人的用词也很有特色,“压扁”“霸占”“甩得滴溜溜”“偷渡”,每个词里,都透着率性,透着童趣。看似简单的诗句,语言不事雕琢,细细咀嚼却感觉一词一句都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力。
一首简短的小诗,结构表现出音乐美,形象展现了绘画美,遣词造句体现了语言美,这是一首对花牛的朴实赞歌,更是一首对自由和生命的真切赞歌。显然,这花牛是诗人眼中的花牛,是诗人心中的花牛,诗人这样深情地抒写花牛,抒写花牛的自由自在,表达的正是自己的向往和心怀。
这样解读下来,两首诗歌的教学价值也就渐渐明朗了。首先,两首诗歌都描绘了具体而生动的形象,画面感十分突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就融在一幅幅特点鲜明的画面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既是进一步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的必然诉求,也是诗歌文本本身特性使然。其次,这样朴实而美妙、充满了情趣意趣的现代诗,是学生丰富语言和语言经验积累的绝佳素材,值得学生反复诵读,沉吟涵咏,如果学情允许,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熟读成诵、领会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以《花牛歌》为示例练习仿写。
教学实录
授课/李竹平 整理/单润琪
课前准备:给每个学生一张A4纸。
一、导入,了解学情,选择学法。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二首》。哪两首呢?
生:《秋江的晚上》《花牛歌》。
师:跟老师一起写诗题。“秋江的晚上”写在A4纸左边,“花牛歌”写在右边。
师生一起书写诗题。教师简单介绍作者刘大白、徐志摩。
师:当你写下“秋晚的江上”五个字时,,脑海中是不是有什么景象出现?
生:我想到了很多落叶,因为秋天应该掉叶子。
师:江边有树,秋天了,树叶飘落。你想到了落叶,这就是会学习。会学习的人哪怕看到一个字,他都能把那一个字想象成画面,所以他写字的时候不再是简简单单写字了,也是在画画了。
生:我想到了大雁,因为秋天大雁往南飞。
师:说不定在江边,抬头往天空看的时候,有一群大雁正往南方飞。这是由这五个字我们联想到的景象。刘大白这首诗究竟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诗意的画面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你们平时读诗歌,是一口气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还是一行一行地慢慢读、慢慢想、慢慢品呢?哪一种?
全体生:第二种。
师:那我们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来读好不好,我们一行一行地读。
全班齐读第一节。
师:停,我们一下子读了几行呀?
生:三行。
二、细读,品为诗意,学习表达。
(一)品读《秋晚的江上》
师:我们刚刚说的是一行一行读,每读一行都要去想,去品。一下读了三行,肯定没时间想没时间品。那我们再读一下第一行。
生:归巢的鸟儿。
师:归巢的鸟儿,你看到了什么?
生:鸟儿。
师:为什么说是归巢的鸟儿?
生:什么叫归巢啊?
生:回到鸟巢,回到自己的家里
师:对啦,就是回家。你什么时候回家?
生:放学的时候。
师:我们除了从归巢这两个字读出鸟儿回家,还能从什么地方读出鸟儿回家?
生:秋晚。
师:联系题目我们也可以知道鸟儿要回家。这会读诗,还会从诗句的内容联想到我们的生活。归巢的鸟儿我们也可以说是回家的鸟儿。你回家叫做?
生:回家的小孩、学生。
师:你爸爸妈妈回家叫做?
生:回家的大人,回家的上班族。
师:可不可以说爸爸妈妈归巢了?
生(笑):不能。鸟类禽类才用归巢。
师:看来,一行一行地读,果然是个好办法,可以读出这么多发现来。我们接着读下面一行。
生:尽管是倦了。
师:为什么倦了?
生:累了。
师:工作了一天,会倦了;学习了一天,也会倦了。你倦了,想赶快回家休息。鸟儿倦了也要急着回家休息吗?
生:还驮着斜阳回去。
师:读诗啊,我们会发现,诗歌的诗意首先从语言上就可以体会到。这三行诗里,最有创意的词语是什么?
生:驮着。
师:想象一下,你就是那归巢的鸟儿,你不是在斜阳下飞翔,而是驮着斜阳飞翔,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师:我们读着读着,总能够发现问题,我们再把这三行再读一遍,看看谁能够提出问题,看看你提的问题能不能让这首诗继续往下写?
生齐读第一小节。
师:你读出什么问题来了?
生:为什么要驮着斜阳回去?
师:那我们看看,能不能从后面的诗句里找到答案。
生读第二小节。
生:它要把斜阳掉在江上。
师:为什么要把斜阳掉在江上?
生:为了把头白的芦苇妆成一瞬的红颜。
师:归巢的鸟儿倦了,可是它驮着斜阳回去,不是驮回巢里去而是驮到哪里去?
生:江上。
师:干什么?
生:头白的芦苇,妆成了一瞬的红颜了。
师: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鸟儿?“红颜”一般用来形容漂亮的、优雅的女孩子。
生:美丽的、有少女心的鸟儿。
师:你来读,读出少女心来。
生读整首诗。
生:助人为乐的鸟儿。
师:让江上很多的事物都分享了斜阳。你来读出鸟儿的助人为乐。(生读)
生:了不起的鸟儿。因为它尽管自己累了,还要将斜阳驮回去,给江上的芦苇。
师:即使自己已经很累了,还要将美好带给别人,的确了不起。你来读出鸟儿的了不起。(生读)
全班一起读诗歌。
教师总结,启发学生像诗人一样留心发现身边的诗意。
(二)品读《花牛歌》
1.一节一节地读,想象、体会花牛的自由自在。
师: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
生:花牛
师:花牛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牛有一些不一样,比如说黄牛是(黄色的),水牛是(灰色的)。
那么花牛是什么颜色的?
生:身上有棕色、白色、黑色,是花的。
师:花牛歌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呢?我们是一行一行地读,还是一节一节地读。
生:一节一节地吧。
师:嗯,每节只有两行,那就一节一节地读。
生读第一小节
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生:剪秋萝是什么?
师:剪秋萝是一种花,一簇簇地开在草地上,花瓣是红色的,十分鲜艳,十分漂亮。
生:这么漂亮的花,为什么要坐?
师:你注意到了坐这个动作,还有一个词,你一定也注意到了。
生:压扁了。
师:那么美的剪秋罗为什么要坐,还要压扁呢?
生:它觉得自己的颜色和花很像。
师:可爱的花牛。
生:它要与花朵融为一体
师:爱美的花牛。
师:那就一起读出一头爱美的花牛。
生读第一节,师提醒读出“坐”的动作和“压扁了”的情景。
师:花牛还干了什么别的事?
生读第二小节
师:你在诗句里发现了哪个词?
生:霸占。
师:谁霸占了半边天?
生:白云。
师:明明是写花牛,干嘛写白云呢?白云仅仅指天上的白云吗?
生:哦,还有花牛身上白色的花纹,它的花纹霸占了半边天。
师:白色的花纹占据了半个身子,把花牛的身子比作天的话,的确霸占了半边天。花牛身上白色的花纹,就像天上——
生:白云。
师:花牛身上白色的花纹和天上的白云融为了一体,他们一起——
生:霸占了半个天。
教师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花牛,换一种方式反复读,顺势引导读第三节。
师:你为什么要把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生:让人看看我多美啊。
师:读出你的爱美!
生读第三小节,顺势引读第四节。
师:你注意到了哪个词?
生:偷渡。
师:为什么要偷渡
生:花牛在睡觉没看见。
师:说明花牛睡得——
生:睡得时间长。
生:睡得香。
生:做梦了。
师:你就是这头花牛,你梦见了什么?
生畅谈花牛做了什么梦。
师生共同总结花牛的活动,抓住动词“坐”“眠”“走”“做梦”,启发学生在读的时候突出花牛做到事情,指导读好“偷渡”。
师: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生:悠闲的,可爱的。
生: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
师:这首诗写的是谁眼中的花牛?
生:徐志摩。
师:徐志摩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头花牛呢?
生:他也想像花牛一样。
师:一样——
生: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想象花牛还会在草地里干些什么,仿写诗句。
师:多有诗意的词啊。你这头悠闲、可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花牛还会在草地上干什么有诗意的事情。
生:我在草地上吃草。
师:一个字,干什么?
生:吃。
师:写下来。
生:我在草地上跳着舞蹈。
师:两个字——
生:跳舞。
师:写下来。
……
师:你这头花牛还在草地上做了哪些事,我们也仿照着《花牛歌》的诗句,写一节或两节吧。
生仿写诗句,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分享。
生先读《花牛歌》,再接着读自己写的诗句。
生:花牛在草地里玩,踩出了无数的脚印。
生:花牛在草地里滚,滚出了满身的花香。
生:花牛在草地里吃,吃出了一个大大的圆圈。
生:花牛在草地里奔,白云在天空到处飞。
……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