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对《落花生》的解读,就认为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由花生的特点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以小见大,引发读者深度思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的道理”,紧抓课后练习题做出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着力叙事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感悟道理
1.从课文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父亲借花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课前查找的许地山的相关资料,结合他的性格、为人以及作品理解父亲的教导。
三、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小练笔。
新课标背景下
用好统编版教材的好帮手
谷里新书上架
备课时内心是有疑惑的,为什么这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安排在 “借物抒情”单元中?当时对文章理解尚浅的我,还觉得作者许地山的文字仅仅抒发的是在接受父亲的教诲后,自己对花生的喜爱之情。但当读过竹平老师的文本解读后,茅塞顿开。最初的文本解读忽视了文章中氤氲着的温馨家庭氛围,以及文字中洋溢着的温暖亲情。一家人从姐弟几个种花生的配合——母亲精心准备花生食物过收获节——因公事繁忙的父亲难得回家——一家人围坐茅亭畅快地议论花生、听父亲的教诲。这深深的亲情被大多数人所忽视,一味把文章重点放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上。如果解读到这一层面,那就理解教材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选入“借物抒情”这一单元了。在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结合竹平老师对《落花生》的教学构想,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
一、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思辨阅读。
再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事还是写物的文章?
生:这是写事的文章,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你分析的真有道理,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认为这是写物的文章,因为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写自己的心爱之物。
师:你能结合单元整体分析,真了不起。
生:这是写人的文章,因为借花生比喻了那些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人。
师:借物喻人是一种写作手法,如果你认为这是写人的文章,恐怕还得拿出别的证据。
生:文章里有很多人物语言描写,尤其父亲说的话,很有道理。
师: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也是语文学习的魅力,答案不必统一,有理有据就好。
三、体会文字中浓厚的“情”
在预习中,你们提出了哪些疑问?
生:第一自然段,为什么作者说“居然”收获了?种花生、收花生不是正常的事情吗?
师:有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说明花生生命力顽强,即使在荒地中,不需要特殊的照顾,也能收获。
师:谁能结合实际情况说一说呢?
生:我家里养兰花,需要照灯、电风扇通风,妈妈很精心地照顾,但是还有有些兰花死掉了。这样一对比,花生真好养。
师:还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生:因为父亲说的话让作者领悟了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好处的人。
师:父亲是怎样让作者有了如此深刻的体会呢?
生:父亲让姐弟几人说了花生的好处,味美、可以榨油、价格便宜,说明花生很有用。
师:谁还有补充?
生:父亲将花生与苹果、石榴做对比,体现了花生默默无闻的品质。
师追问:如果父亲的话是在书房里跟“我”说的,“我”会用这样亲切自然的语言写下来吗?
生:不能,因为这是父亲特意回家和家人一起过收获节,这个故事中有作者和家人们一起的美好回忆。
生:不能,因为这是父亲借着花生收获节,用花生教诲我,使我印象深刻。
师:是呀,“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在许地山心里,道理因为亲情而得到了强化这其中蕴含了浓浓的亲情。
借鉴竹平老师的教学思路,我很顺利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落实了指向大概念理解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思考:
1.文本解读要深下功夫。当心中有疑问时,一定要细品味,多琢磨。然后多看看优秀教师的文本解读,将心中疙瘩解开,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
2.思辨阅读促思维发展。“再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事还是写物的文章?”学生们积极思考,给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最后在进行恰当的总结,引导学生的思辨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3.递进问题助学生体会情感。“为什么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如果父亲的话是在书房里跟‘我’说的,‘我’会用这样亲切自然的语言写下来吗?”这样递进式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体会了文章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切亲情。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