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研究】汪 潮 | 六(上)教材的编写系统特点及教学建议

2023/9/5 17:53:13  阅读:85 发布者:

六年级是小学生的毕业年级,语文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有其特殊性。本文在分析六(上)教材编写系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一、单元系统

统编教材每册八个单元,采用的是根据主题进行单元组文编写的形式,一般由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构建一个单元的基本要求。教学时要以全局的观点系统把握一个单元的整体要求。下面分析六(上)教材的单元系统特点:

1.单元编排形式。

2.单元内部结构。

3.单元语文要素。

4.单元主要特色。

在六(上)教材的八个单元中,包括四个普通单元以及策略单元、小说单元、习作单元、人物单元各一个。第四单元是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小说组成的小说单元,意在通过阅读强化小学生的小说文体意识。教学这个单元时要加强与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中《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等小说的联系与整合。第八单元是人物单元,由《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文章组成,以鲁迅这个民族脊梁为主题组建了一个独立单元。《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是鲁迅作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对鲁迅的回忆,《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鲁迅的特点。这是小学阶段唯一一个人物单元,对整体认识一个人具有启蒙意义。

八个单元中,人文主题具有多样性,有自然的、艺术的、人物的等。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核心能力符合高年级的基本要求,突出了对小说文体、文章中心、主要观点、点面结合、具体描写的深入理解和初步落实,强调了联想与想象、有目的的阅读、借助资料进行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习作要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较高要求。

二、知识系统

此部分从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习作四个方面分析六(上)教材的知识内容及其基本学习要求。

1. 识字与写字。

六(上)教材没有提出识字量的总要求。识字方面,宜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学习重点字词和随文识字。一些单元有汉字文化方面的要求,如第五单元的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就是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

本册教材写字的总量要求是180个字。平均每课写字7.2个。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次书写指导。

六(上)教材安排了多次书法学习活动,如学生书法作品展览(第二单元的语文园地)等。

2. 口语交际。

六(上)教材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还有大量的课后口语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表达训练。

从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看,要特别注意口语交际话题(或任务)的选择、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口语交际过程的展开、口语交际活动的互动性以及口语交际的策略要求,以切实保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3. 阅读。

六(上)教材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提升阅读水平。总体上看,六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快速阅读、默读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本册教材安排了九次默读训练,以达到小学毕业生每分钟默读不少于300字的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本册教材有七篇(段)课文要求有感情朗读,以保证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基本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2)增强阅读意识。良好的阅读意识是有效阅读的重要保证。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阅读意识———有目的的阅读意识、小说文体意识和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意识,并进行专项训练。

(3)重点学习表达。阅读的核心是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本册教材安排了五种表达方法———联想与想象、点面结合、围绕中心写、把握主要观点、具体描写等,并要求结合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 习作。

每个单元一次习作。下面是对六(上)教材规定的单元习作内容和要求的简单整理:

从上表可见,六(上)习作的总体要求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具体记录生活的轨迹和精彩,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习作仍以写记叙文为主,增加了应用类习作,关注了习作方法。重点是指导写好演讲稿(第二单元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倡议书(第六单元)。

三、导学系统

1. 单元页。

单元页的导学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核心主题、人文要素、语文要素和彩色配图。它是指导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绘图阅读的重要方式。

六(上)的单元页有以下特点:

(1)富有哲理。六(上)的单元页有许多哲学的话题,不断加强学生的哲理性思考。如第三单元单元页上有一句杨绛的话:“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里指读书时不需要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自己可以随意翻阅。其实,用“串门儿”作比喻,这是读书的一种高境界:随性意识。

又如第四单元单元页上写道:“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第五单元单元页上萧统的话:“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第八单元单元页上臧克家对鲁迅的评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话。

(2)强化读写。六(上)单元页对语文要素的导向,基本上都是着眼于阅读和习作。这是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从阅读看,本册的单元页提示依次有: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第一单元),点面结合写场面(第二单元),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第三单元),感受人物形象(第四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第五单元),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第六单元),体会艺术之美(第七单元),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八单元)。

从习作看,本册的单元页提示依次有:习作时发挥想象(第一单元),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第二单元),写生活体验(第三单元),创编生活故事(第四单元),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第五单元),学写倡议书(第六单元),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第七单元),通过事情写一个人(第八单元)。

从读写结合看,第一、二、五单元采用的是读写一体化设计,其他单元则不明显。可见,六(上)教材关于读写关系采用了两种模式:读写结合、读写分离。

(3)艺术表达。语言表达富有艺术色彩,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第一单元单元页上写道:“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又如,第七单元单元页上写道:“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2. 阅读提示。

提示是一种方向,一种引导,也是一种策略。六(上)教材九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其中包括阅读的要求、阅读的程序、阅读重点和阅读方法的提示。在第三单元有目的的阅读策略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前也设有阅读提示,主要是阅读策略的提示。

第三单元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有六处示范性批注,可以作为学习的借鉴。

要把阅读提示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和使用。

3. 阅读链接。

六(上)教材共安排了六次课文后的阅读链接。通过整理,列表如下:

阅读链接的使用可以是拓展性阅读,可以是比较性阅读,也可以是辅助性阅读;可以是必读,也可以是选读。

4. 教学资料。

(1)资料袋。

六(上)教材安排了两个资料袋。一个是《穷人》后的资料袋,是关于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介绍及照片。另一个是文言文《伯牙鼓琴》后的资料袋,是关于伯牙和锺子期的介绍及有关的名家名句。

(2)课文配图。

本册教材的主要配图和插图题材有草原、丁香花、山水画,有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有灯光、竹节人、故宫、网页、桥,还有伯牙与锺子期、戴嵩与牧童,乃至京剧、王羲之和柳公权的书法、鲁迅、闰土,等等。这些图画、照片等资料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这些资料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可以放在课始使用,可以放在课中使用,也可以放在课末使用。

四、练习系统

1. 课后练习。

(1)读与背。六(上)教材课文后的练习大都有朗读的要求,不再举例。

默读。本册教材的课文后安排了九次默读训练。如《灯光》《穷人》《在柏林》《夏天里的成长》《盼》《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京剧趣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都要求默读全文。

背诵。六(上)教材共安排了十次背诵。有的要求背诵全文(全诗),如《古诗词三首》《七律·长征》《古诗三首》《伯牙鼓琴》。有的只要求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如《草原》。《少年闰土》只要求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有感情朗读。六(上)教材安排了十三次有感情朗读课文。主要是六首古诗的有感情朗读,以及《桥》《三黑和土地》《月光曲》《少年闰土》《有的人》五篇课文的有感情朗读。《七律·长征》还要求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桥》则要求读好短句。可见,本册教材对“有感情朗读”提出了较具体的落实要求。

(2)口语练习。六(上)教材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即: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每个语文园地中设有“交流平台”。还有大量的口头练习,主要是说说内容、谈谈体会、讲讲故事、口头回答问题、交流讨论、探究发现等,其中多处提出要与同学商议和交流意见。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口头练习,更多地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表达本人的真情实感。这是一种内化式的训练。

(3)书面语练习。有抄写词句、书面解答问题、小练笔。本册教材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穷人》课后要求写写桑娜的心理活动。另一次是《少年闰土》课后要求: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前者是想象性续写,后者是参照性仿写。

(4)选做题。本册教材安排了一道选做题。《月光曲》课后选做: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虽然整册教材只有一道选做题,却反映出尊重学生差异、倡导选择性学习的先进理念。

2. 语文园地。

六(上)教材的语文园地编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第二、八单元各保留了“书写提示”。

语文园地的练习,从横向看,要注意与本单元内课文之间的联系,与本单元内口语交际、习作之间的联系,以及板块之间的联系。从纵向看,要注意每个板块设置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和前后的递进变化。

要确保“词句段运用”的任务落实。这个板块对于落实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语言性”,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建议:一是明确词、句、段表达的基本含义,使学生了解其表达特点。二是联系已学课文的表达样式,使学生学习有样可依,有法可循。三是进行必要的运用练习,巩固和内化知识的内在规律。四是进行初步的整理和提升,使其成为一种规则。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0年第11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