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课程创新 探索育人之道--华山中学科学教育贯通培养初探
2023/9/4 18:22:52 阅读:75 发布者:
为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关于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要求,华山中学成立由科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四个学科组成的科学教育贯通培养教研组,开启科学教育贯通培养课程实施的实践探索。
8月19日晚,教研组在中学楼510会议室,开展以“生活因科学更美好”为主题的科学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研讨,各学科教师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深入研究科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开发,旨在鼓励一线教师围绕科学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展开实践探索研究。
义务教育新课标主张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育部等十八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劳动课程教研组长吴娜老师从新课标和意见出发,对三年级科学教育贯通培养课程实施进行了思考,科学教育应该加什么,为什么加,怎么加?在加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加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劳动实践理念也为“加法”助力。吴老师还提出贯通要从纵横两个方向落实,以年级组为横向路径,以学科组为纵向路径,在以劳动教育为宗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理念,科学课程为载体,信息科技课程为驱动的理念下,纵横交错贯通让学生回归基于生活本来的样子,从兴趣出发,到好奇,再到探索。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多启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并且通过科学教育贯通培养课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更好的发挥育人的作用。
项目式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科学课程教研组长董洁老师就三年级科学教育贯通培养初探课程,分析了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以及科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从多角度阐述了课程设计的理念,提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主要为:“2+N”伙伴负责制、活动安排课时化,还从更具体的角度向各位参会教师介绍如何打造让孩子们感兴趣的课程,提出从多角度、多学科拟定课程主题。这次发言解决了老师对于如何实施课程的困惑,也激起了老师们勇敢尝试新课程的兴趣,以便于各位老师打造更加精美的融合课程,带领三年级学生不断的提升自我。
综合实践课程教研组长张冬梅老师就课程开发提供了自己设计的课程案例,首先向老师们介绍课程开发的具体流程,让大家对项目化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步骤有了初步认识,深层次解读了“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张老师还提出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是以学生为中心,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融合课程,一字一句都是在为今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添砖加瓦。对于融合课程的的管理和计划,张老师也做了详细的解读,提出了迭代升级的思路,让今后计划实施课程的教师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学科组对科学教育贯通培养课程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美术教研组付雁斌老师和袁玉婷老师也将美术组多年探索的关于模块走班课程实施经验进行了分享,模块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更要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确定选课具体操作策略,在以上老师们启发之下,年级组长赵福玲老师带领三年级教师以班级组为单位展开头脑风暴,老师们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年级项目式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方式,老师们集思广益,展示了围绕科学教育的三个主题项目的初步思考,有传统节日相关的课程,还有物理电子方面的科学课程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都是将各学科融入新课程的体现,每位老师对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热情被点燃,表现出老师们对于新课程的决心和信心。
三年级年级组长赵福玲老师指出,通过研讨,老师们分享的课程设计金点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相信随着后期课程设计的不断完善,定将带给学生别样的学习体验。三年级组将以本次试点活动为契机,砥砺前行,提升全体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让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不断成长,让科学的意识伴随孩子不断探索,让科学的精神激励学生在成长之路上勇往直前。
研讨最后,郑立民老师说道,看到老师们眼中有光的样子,也看到了华山中学科学教育贯通培养课程建设的曙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我们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回归生活,而生活又会因为科学更美好,科学为美好生活提供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也为美好生活带来科学的方法、思维、精神,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手、眼、嘴,让学生去思考、实践、观察、表达,把老师给学生设计的课程变成老师和学生一起设计的课程,最后成为学生自己设计的课程,老师们在陪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自我价值的认同,形成老师和学生自我成长的合力,做好“双减”工作中科学教育的加法。
转自:“华山中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