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好的作业设计,要嵌入真实情境,具备趣味性、综合性与实践性

2023/9/4 11:26:37  阅读:105 发布者:

作业如何设计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真正在作业实施中实现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德成结合相关政策、理论与实践,对作业设计应遵循的新理念进行深入探讨,并给出素养导向下,好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是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其重要抓手是促进课程内容情境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好的作业设计要加强情境性,将任务嵌入生产生活情境之中。

01

增加作业情境性,引发三种层次综合学习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认知科学、生态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影响,学习的研究取向逐渐从认知转向情境。

学习的情境理论关注情境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才能激发真正的思维,才会引发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培养出在生活场景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作业的情境性具有多种优点:

1.情境创设能提高作业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有效学习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

以初中物理“电阻原理”学习为例,如果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探究教室里的电风扇如何调节风力大小,以及如何运用电阻原理,或者让学生思考并动手试一试将家里的普通台灯改装成可以调节灯光明暗程度的台灯。有了这样的联系,学生不再是简单背诵或机械练习有关物理知识,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调动。

将作业与生动、新奇的情境联系起来,任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会增加,学习就转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会提高,主动性也会增强。

2.情境创设可以提高作业的综合性,促进综合性学习。

传统作业多指向零散、割裂、碎片化的知识,所引发的认知活动通常只停留在记忆水平,没有激活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而作业一旦嵌入真实情境中,因为情境是鲜活、动态和复杂的,完成作业通常需要激活目标以外的知识,也就使知识整合与综合学习成为可能。

嵌套情境后的作业可以引发三种层次的综合学习。

第一层次是将目标知识与本学科其他知识综合,这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倡导单元作业的理念不谋而合。希望教师设计的作业克服知识碎片化倾向,让学生综合运用一个单元所学习的核心知识与方法解决嵌套在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层次是将某学科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基于跨学科学习理念设计综合性作业是加强综合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例如,数学作业要求学生解决食品营养成分表中的百分数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整合生物的营养学知识,而不是孤立地学习百分数。

第三层次是将学科知识点与课外知识,与广阔的生产生活实践相整合,引导学生从“走近”生活到“走进”生活,调动所有的知识、观念与经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性学习,是最高水平的综合,它使纯粹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综合实践活动,使学习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回归。这样的作业引发的学习更真实、更有深度,也更有用。

3.情境创设可以增加作业的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依托真实情境的作业通常将解决问题的条件隐含在实践中,需要学生在分析问题性质的基础上识别工具与条件,激活已学,必要时还须整合更多知识——包括跨学科的知识乃至教材中没有学习的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相反,脱离情境的作业,牵涉的主要是孤立的知识和机械的技能。作业设计中加强情境性,可以准确反映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教学反思与改进提供有用信息。

02

解决作业情境创设中的常见问题

1.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正如虚假的互动等于没有互动,缺乏真实性的情境等于作业没有情境性。

受学科知识性质的影响,有的学科知识比较抽象,有些时候某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于复杂。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模拟的情境要尽量真实,基本接近个体真正应用知识的工作场所、公民生活、个人生活等情境。

2.情境创设“穿靴戴帽”

有些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联系情境,甚至嵌入了家国情怀、文化意识、团结友爱等育人因素,但实际上情境与要完成的任务缺乏联系,两者只是物理意义上的拼装,作业所创设的情境和任务不能有效促进或考查学生的目标行为。

在作业设计中重视情境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明确作业所针对的目标后,先寻找应用目标的真实情境,也就是个人生活、公共生活、教育生活或职业生活中可能应用这些目标的特定场景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然后选择有代表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并能最终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场景,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嵌入情境中。

3.对情境创设中的伦理问题重视不够

要让作业联系生产生活情境,就很可能涉及情境中的人,也就必须注意情境的复杂性。如果情境创设不当,可能会对某些学生构成冒犯,或侵犯学生及其家庭的隐私,甚至令某些学生因自己改变不了的因素而受到伤害。

例如,有英语教师在讲完My Family”一课后,让学生找一张家庭合影,模仿课文准备一段话介绍家庭及成员的基本情况,下节课找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这样的作业就侵犯了学生的家庭隐私,对于成长在离婚或单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偏低家庭的学生,还可能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03

情境创设一般要符合三个标准

1.真实

情境必须是现实存在的,能重复或模拟个体接受“检验”的工作场所或生活情境,反映真实生活世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2.复杂

情境要反映现实生活的复杂性。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条件隐含在情境中,需要学生进行判断、分析、探索、整合与创新,以展现学生使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3.有效

情境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目标行为,促进深度学习发生,使得学习表现得到准确评价。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有所删改),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