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届作文主题训练:做“可为”之事,成“有为”青年

2023/9/4 10:02:10  阅读:145 发布者: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甚至还自己充当新药试验者,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

材料三: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以上内容对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启示意义。围绕“不能”与“不为”这一话题,《时代青年》杂志社举办征文活动,请你给该杂志社投稿,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讲到“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作为青年学生的你,我们每天的学习任务真的很难吗?是“不为”还是“不能”呢?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这样的话:“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确实,两千多年过去,“不能”和“不为”依然是我们学习生活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你如何看待“不能”和“不为”?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身成长体验,写作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理性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可在文章中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与“挟太山以超北海”或“为长者折枝”相类似的境遇,我们也常常在“不能”与“不为”之间彷徨,你认为此时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体裁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话题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一引用了《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材料二指出,疟疾威胁人类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可是屠呦呦却带领了自己的团队经过长期的努力,甚至亲身试药,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材料三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要勇担使命,施展才华。

三则材料看似关联不大,实际上综合起来就体现“不能”与“不为”的辩证关系,可见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

“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做任何事情,都有“不为”与“不能”的现象发生,二者所反映的属性不一样。从材料一来看,“不能”指的是客观能力上做不到,“不为”指的是主观意愿上不肯做。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从材料二来看,人们认为不能战胜的疟疾难题,却最终被屠呦呦带领的团队攻克了。可见,只要不惧艰难,勇于挑战,有时“不能”者亦可以变成“可能”者。这只是要看主观意愿上“为”还是“不为”。材料三中,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来的希望,亦包含了这样的意思:鼓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时代给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我们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而要摒弃“不为”,而努力大有作为。

材料给的任务是给《时代青年》杂志社投稿,考生要联系当下青年人来谈“不为”与“不能”这一话题: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时代给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我们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要摒弃“不为”,努力大有作为。

“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更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不能”与“不为”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何为“不能”,何为“不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立意:

1.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

2.我们应该有所为。

3.勇担重任,将“不能”变成“能”。

4.“不能”是客观限制,“不为”是主观逃避。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引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的句子,指出齐宣王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然后由古及今,面向广大青年学子提问:“每天的学习任务真的很难吗?是“不为”还是“不能”呢?”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甚至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是真的“做不到”,还是“不想做”?

提示语部分要求“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考生首先应该思考“可为”和“有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可为”是指我们当代青年可以做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创造的条件;“有为”即有所作为,是指我们当代青年应当做的。其次,考生应清楚“可为”和“有为”的关系,“可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为”的条件。这个“可为”的时代,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的目标和时代的使命。而身处“大有可为”的时代,青年自当“有为”,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以将话题延伸到“个人”与“大我”之间的关联。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可为”和“有为”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青年“有为”的重要作用,当代青年应如何做到“有为”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有为’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当代青年应如何做到‘有为’”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争做“有为”青年,应沉潜钻研,历练才干,提升自我;争做“有为”青年,应传承先辈精神,志存高远,不懈奋斗;争做“有为”青年,应锐意进取,以广博的胸襟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立意:

1.身处“可为”时代,争做“有为”青年。

2.做“可为”之事,成“有为”青年。

3.躬逢盛世,后浪有为。

4.响应时代号召,青年奋发有为。

3.例文:

“能”而“为之”见精神

客观与主观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其中,客观一般是既定的现实,而主观则充满很多的变数。就个体生命存在而言,要很好地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就应该尊重客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能”为的基础上再积极“为之”,才能达成所愿。

不论是燕雀之志,还是鸿鹄之志,尽管在旁观者看来有高低之别,但是对立志的主体而言,它们都有自己的追求,而且为了这个目标都不断地努力,并有可能实现;反之,如果燕雀立鸿鹄之志,显然已经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即使用尽洪荒之力也不可能实现。“挟太山以超北海”,显然超出能力范围,即使全力以赴,也无法达到目标。

从寓言故事回到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彰显都是通过做具体的事情完成的。身份地位的不同,社会担当有别。但是,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伟大与卑微之别。当然,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先决条件是我们确立的目标要具有可行性,是力所能及的,不是好高骛远、遥不可及的。因为只有立足自身实际,“能”为之,然后再积极为之,理想才能变成现实。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即使竭尽所能,也很难实现心愿。

国家的发展,制定的战略目标是“解决温饱——奔向小康——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的确立是立足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们自身的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后敲定的。也正是立足实际,“能”为之,然后全民总动员,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才慢慢与所制定的目标接近。

国家如此,个人的发展也是这样。不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平凡的人,作为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份子,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大网的和谐运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无大小,应戒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之思,“为长者折枝”不仅仅是动作,更是一种态度。能够做,而不做,是不愿为而非不能为,这种眼高手低的想法与做法显然对自我成长是不利的。

快节奏发展的时代,当代青年成长的路上充满太多的不确定性。要快乐地成长,很好地发展,首先要客观地审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够做的应积极为之,不可为的不要盲目冒进。理智地处理“能”和“为之”的关系,才避免少走弯路,方可很好地发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就整个情境材料的内容而言,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从现实可行性的角度看,前者是无法实现的,是真正的“不能”;而后者只要愿意做,是可以做到的。之所以没有做,源于“不为”。由此可见,“不能”与“不为”一个是客观现实性的,一个是主观能动性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可能“不能”实现目标,明知可为而不为之是“不愿意”。基于此,材料引发的思考角度有:立足现实,该如何审视“不能”和“不为”;能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怎样处理“不能”与“不为”的关系。

情境材料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当代青年学生”,限定了言说的角度;“如何看待‘不能’与‘不为’”,划定了写作的内容;“议论文”,明确了文体。写作时只有把这三点落到实处,所写的文章才符合要求。

鉴于上面的分析,写作时首先提出文章的观点——以实事求是的理想思维处理好“不能”和“不为”的关系,才能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把事情做好;接着,把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用观点观照现实,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分析;最后,观照当下,对接现实,进一步分析“不能为而不为”和“可为应为之”的现实意义,揭示主题。

立意:

1.“不能”而止是明智之举。

2.“可为”而为之,方可行稳致远。

3.理性处理“不能”与“不为”的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4.例文:

不是不能,不能不为

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不切合自己的实际却偏要去做,去幻想,是所谓不能,就像孟子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一类,目标无限地超越自己的能力。不为,却是不管有没有能力都不去做,譬如“为长者折枝”,不实践,不努力,何来的“有所作为”呢!

有的人常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假使你遇到一道数学题,看了三两分钟没有头绪,便扔下笔说:“我不能。”你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吗?你尝试过所有的方法了吗?你求助于他人了吗?没有尽全力,便没有资格说“不能”,充其量只能是“不为”,这些人便以“不能”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不为”。

古人有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对啊,常言道“小事不做,大事难成”。你都不肯给自己机会,以后怎么去成就你梦想中的大事业?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艰难的事,重点不在于能不能,只在于你肯不肯放手去做罢了。

世界上当然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更没有不劳而获的事。美国学者加福佳利用中国火箭的反冲力大胆想象,研究出第一个离开地球表面的火箭,有了他的基础,更多敢于说能的人站了出来,他们研发了载人火箭、绕球卫星、宇宙飞船。这在以前那些顽固派眼里,是根本不可能的,简直是妄想。哥白尼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提出了与当时已经深入人心的地心说相驳的日心说,这无疑是对权威的一次重大打击,日心说也离正确答案更加靠近。如果当初他们因为自己觉得自己不能或因为别人觉得他们不能,而放弃了他们当初的努力尝试,今天,我们将不会有这么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

钻石在未经雕刻之前,也不过就是一块石头,平常人根本不可能看出那块石头就是价值连城的钻石,但是一旦经过雕琢,它就会变成夺目璀璨的钻石。如果雕刻钻石的人不去雕刻钻石,钻石会有现在的价值连城吗?不会。所以,那颗还没能璀璨夺目的钻石,不是“不能”价值连城,只是雕刻钻石的人“不为”罢了。

当然,与客观事物的属性规律相违背时,我们当然要坚决地说一声:“不能”。

前段时间有人宣称开发出一种催化剂,只要有足够的水,就能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石油,对于这个消息,不用看其结果,我们就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说:“此事不能”。

所以,世间万事,不是不能为,只是我们还没“为”罢了。可若我们想要“成为”,就不能“不为”,更要有理有智的“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处在吸收知识的黄金时节的青年,就让放开眼光,勇敢去“为”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要求我们思考的是“不能”和“不为”的关系。一件事没有成功,有的可能是真的没有能力去实现,这是“不能”。人的客观能力有限,我们不能苛求他人或自己一定要做到办不到的事,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不能”。而“不为”,则是指自己心中不愿意去做。我们明明可以办到,最终却选择了“不为”。是因为不符合正义道德的事坚决不作呢?还是出于懒惰,或不愿意帮助他人而不去做呢?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承认人存在“不能”的情况,这无可厚非。而对于“不为”,则需要辩证看待。如果这个“不为”,是出于自己内心中懒惰、自私等负面心理,那我们就需要努力摆脱它们,勇敢地去“为”。可如果是出于道德判断而慎重作出的“不为”抉择,我们就需要尊重并坚持这种选择了。

立意:

1.承认“不能”也是一种进步。

2.在不能为处不为,在当可为处为。

3.不想为,终当为;不能为,可不为。

转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