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兴华作文 ,作者兴华作文
从课堂到课程,到底有多远?(二)
——《从课堂到课程》读书日记
文/刘兴华
01
【8、11】
与学生共同打造精彩的课堂
今天阅读《从课堂到课程》“中编”——第五讲《怎样上有创意的好课》(上)。有三个重要原则: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守正出新。
看到下面这段话里有“打造精彩的课堂”这几个字,我的眼前一亮,触碰到我的兴奋点了。
“由于教师个人的教学个性与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教学设计要紧扣自身特点。文艺范儿的教师,擅于把课上得诗意盎然;长于理性思维的教师,擅于把课上得清清爽爽;热情洋溢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打造精彩的课堂;稳重踏实的教师,可以让课堂安静而从容。只有教学设计契合教师自身的风格,才能上出让师生都舒服的好课。总之,只有因人而异地去设计教案,才能上好有创意的课。只有教学设计是合适的,才有可能是有创意的。”
——选自第五讲78页
祖庆老师从“朗读”“语用”“思维”“审美”“大量阅读”几方面强调“守正出新”: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学科的独挡之任,只有守正还不够,还得创新。包括文本解读上的创新,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创新,在文本组合上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选自第五讲79页
我属于祖庆老师口中“热情洋溢的教师“,我也的确与学生共同打造了很多精彩的课堂。
比如作文教学,以前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记得几篇课文是《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这个单元习作要求有四:分享读书故事、谈读书体会、采访读书人实录、记一次辩论会。
这个单习作要求范围比较宽泛,老师怎样在“因人而异”的情况下“守正出新”呢?
印象中,周围大多数老师就单纯地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大家有没有感觉,让小学生写读后感或者观后感这种做法,实属没有“换位思考”。就算让初中高中的学生写这些“感”都比较难,要不作为老师的我们来写写试试?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反正我读书和观影之后,心里确实有一大堆想法和感触,却很难有理有据地写出来。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基本上写的主要内容和精彩片段居多,至于感受,大多数学生只有那么三五句: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
这本书让我受到了……教育……
和文中的***相比,我太惭愧了……
……我以后要做到……
这样的读后感,绝不是我们老师要的结果啊。但怎么办呢?学生年纪小,阅历少,哪有那么多感受?
我曾经问过学生关于读书和观影之后的感觉,他们说很感动,很好看,很震惊,太刺激了等等概括式的话语多。
如果在不参考任何相关材料情况下,我们自己尝试写一写看了《满江红》《长安三万里》《八角笼中》《热烈》的观后感,就知道写这些“感”是多么折磨人了。
对于习作教学,我从不怕“麻烦”,不要说整合、重构和改革,推翻不用重新设计的时候也有很多。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怎么可以照本宣科,照搬照抄呢?
我曾在讲座中半真半假地建议校长,把教师子弟一律安排在自己班级——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看那些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从来不讲创意的老师,会不会耽误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前程!
这个单元习作,我是这样操作的:
第一步:先举行一次“读书推介比赛”,让学生拿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现场介绍与推荐,讲讲自己和这本书的渊源:怎么知道这本书的、为什么喜欢读、哪些内容让你难忘、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小故事……大家当场投票,选出自己最想读的书和最优秀的推介人,有时还会请来一两位任课老师来当编外评委。这样一来,一次活动带来的写作话题起码有这么几个:
1.(写读书的故事)我的读书故事、我为书狂、与书为友……
2.(写这节课)第一次当推介人、读书推介会、好书真多……
3.(书面介绍一本书)不能不读这本书、说起这本书、一本好书……
4.(写没有参加推介发言而羡慕遗憾后悔)我也想上台、TA真棒、时光可以倒流吗……
第二步:趁热打铁梳理一下课堂内容,及时帮助学生拓宽写作范围,彻底打开了写作思路,四选一甚至五选一的话题会“因人而异”地跳进了学生的脑海,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和镜头来写作。
不要以为其中第4点有跑题嫌疑,这是专门为那些读书不多,但此刻被点燃读书热情的个别学生准备的。让他们爱上读书,不是比写作本身更有意义吗?一次读书写作训练,既让学生亲身参与有东西可写了,又融化了冰封的心田。
我每个学期开展两次这样的读书活动。开学一次,是寒暑假读书的一次小检验,让学生自己做ppt,上台介绍一本书;第二次是期中考试以后,这次交流的方式可以有点创意,重点在于“假如我是作者”这个环节。这个环节表面上是“说和讲”,实际上,是为后续的“写作”做铺垫呢。这次老师做ppt,出示一些我设计好的话题,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侃侃而谈:
1.“我想给这本书改个结尾”
2.“我想改写书中的主人公的命运”
3.“书中关于***的笔墨可以更多一些”
4.“书中我有没有看懂的地方”
5.“我想和***换角色”
6.……
有的话题,足以让台上台下互动,甚至各执一词分说理由。那场面,我由衷地赞叹道:“学生永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伟大!”而每次读书交流,都能诞生一两个甚至更多的习作话题。开始我让学生统一写,后来干脆不做习作要求,而总有一些学生在自由写作的日记中,写到与之相关的内容。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写什么,给学生松绑之后诞生的习作内容,才是他们乐写的。
吴忠豪教授在一次教师培训讲座时说过:“什么车型无所谓,会开车才是关键。教材作文别太当回事,写作兴趣更重要。”
亲耳听到这句话,我如获至宝,对于一个“比较叛逆”的语文老师,就希望得到教育大咖们理论的职称。
如今,又看到祖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主张,看到祖庆老师关于“守正”与“出新”的阐述,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与学生共同打造精彩的课堂,就是我教学上最大的追求。
02
【8、12】
让习作赏评课不走寻常路
手机屏幕的时间,显然在提醒我赶紧睡觉。可是,“好文章出自孤灯下”啊。第七讲终于到了我最喜欢的话题了——怎样上好习作赏评课。这个话题,我是有一肚子的话可以说。
祖庆老师在这一讲分成了五个部分:
1. 因材施教,谁症下药
2. 浏览习作,发现亮点
3. 细读文本,发现问题
4. 精心赏评,有的放矢
5. 动笔修改,妙法连连
——选自第七讲90页-115页
我特别赞同祖庆老师把“讲评课”叫做“赏评课”。讲评课的确有一种居高临下,老师才是课堂主角之感。习作赏评课,尽量让学生专心聆听小伙伴习作开花的声音,及时发表自己的赞许和修改意见。既让评价人有自豪感,还不让作者本人伤自尊,一举两得。
我还喜欢上“特殊习作欣赏课”。欣赏大作家的作品,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双线并行,让学生知道“好文章到底长成什么样”。一般情况下,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因为作家的作品与他们有年代距离感。
让学生看到老师精心挑选的同龄人的优秀习作,上进心和不服的心理油然而生,写作积极性会瞬间冒出来啊,哪怕点燃一半学生的内心,也是事半功倍的。
课堂引导学生多看他人习作的优点,委婉地提出不同意见,做到三七分合理的“赏评比例”。我的赏评课会有一个环节“假如我来写”,这等于让学生和作家、学长学姐们“同题异构”二次创作,让思维的火花碰撞,习作选材和构思就上了一个台阶。
我从教三十多年,至少教了十八个毕业班,所以五六年级学生的优秀习作积累上千篇。那些至真至诚,妙趣横生,深刻款款,画面十足的作品,把学生吸引得一个劲儿叫着要看作者真人。
学生欣赏的时候,会有一种迫切想超越前辈的想法,同时也学到了对方的精华,然后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不要担心学生会过度模仿,开始模仿很正常。有个拐杖会走路,比不会走路要好得多。从开始模仿,到不屑模仿,再到独立创作,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只要老师重视写作,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欣赏了那么多同一个老师的不同弟子的作品,那种从内而外的好胜心,就会促使他们慢慢地不去“吃别人嚼过的东西”了,开始信心满满,不甘人后。
“我要给我下一届学弟学妹树立一个榜样。”
“有一天我的文章也要出现在幻灯片上,给学弟学妹欣赏。”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传承,长江后浪推前浪。加上老师的课堂及时的点评和传授,长此以往,学生就知道好文章长成什么样了。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副校长曾经说过:“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当你不会上作文课的时候,你其实可以找出三到五篇优秀习作和学生一起欣赏,这比你课堂上啰啰嗦嗦按照幻灯片照本宣科别人的设计要好得多。”我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
做法一:作文本各回各家
作者看到老师或者同伴的批改,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大家再次讨论发表看法。不要怕浪费时间,管建刚老师说过的,一块肉要煮透!如果是学生互改,一定要评选优秀小老师,时间一长,会有几个“小老师”成为精英的。
做法二:小老师和作者当场切磋
小老师一边批改,一边与作者本人当场交流,也可以找老师商量,三方会谈达成共识。老师除了肯定表扬习作亮点,还要及时鼓励小老师的优秀。此时,也不要怕麻烦,还是那句话,一块肉要煮透!
特别注意:要安排“小老师组合”,写字和鉴赏能力有欠缺的学生,和优秀的学生搭配在一起。互帮互助,合作共赢,取长补短。
做法三:36比1
选择一两篇代表性习作,出示赏评标准,师生现场一起赏评,一般情况选择中上的学生习作比较好。按照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帮助学生发现亮点和不足。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如有不同意见,随时发表或者补充。
作者本人有一个特权,课后仔细阅读全班学生的批改,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完美修改,再写一份小总结,找出自己最满意的“小老师”。
这个赏评方法一个学期一次即可。我采访过作者本人,她表示会永远记住这节课,自己有脱胎换骨式的成长。深度参与的小老师,也受益匪浅。
我们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微信公众平台首页,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简直就是至理名言啊!
不能只允许成年人的世界有吃货、毒舌、人间清醒,也要允许少年朋友“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
祖庆老师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口袋里放很多顶表扬的帽子。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赞扬的话,能让人灿烂三个月。”
可见,站在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实在太重要了。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学生,心情会开花的。
书中101页,祖庆老师总结“将相和”那个班的学生不会选材,简单模仿,生搬硬套。他说习作赏评课还要着重指导学生怎么选材。
平时老师教学生最多的,是“怎么写”的问题: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认真讲;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仔细讲。
可是,“写什么”也是一个重要的攻略!有人说,这太简单了,学生当然知道写什么,非也非也!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写什么”,当你确定要写的内容,你的文章档次基本上尘埃落定。
要想别人记得住,就要不走寻常路!我让学生记住一句口令:在生活中乖巧,在作文中叛逆。
不走寻常路,让诸葛亮成功地向曹丞相“借”了十万支箭;不走寻常路,让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千古;“鸟巢”的设计别出心裁,才深入人心;比萨斜塔没有因倾斜而恢复原状,才铸就经典。
现实生活中,真正厉害的人,往往也都不按套路出牌。
号外号外:祖庆老师的“麻辣酷评”全新上市!这些打油诗合辙押韵,十分酷炫,学生不喜欢才怪呢。
早在十几年前,我开始创新评语,实践积累了一些特别实用的批改方法。课题《关于作文教学“多维度批改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分别在诸暨市和绍兴市结题并获得。
习作赏评课很容易走进套路,也有部分老师很少上作后课(赏评课),这说明赏评课是老师们的软肋。
祖庆书中曾写到:“课堂设计要避免四平八稳,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师的风格来设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习作赏评课。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仔细阅读祖庆老师讲的这五个方面内容,我对习作赏评课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很多方法可以拿来就用。这些课例全面又详实,一步一步讲得很透彻,我很难在这里全都讲清楚——让我们一起看书,一起研究,一起实践吧!
—END—
来源 | 兴华作文
转自:“祖庆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